文革的发动,从解读的视角来说,可以有权力斗争(毛刘之争,甚至毛周暗斗),政治路线斗争,社会革命等等各种不同的角度。我的这个“理想主义者,不断革命的乌托邦主义者”的视角,其实在西方多多少少算是主流看法,主要是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书里的主张,多年前和历史论坛当时的版主温相有过交流,在史实的认定上,我们没有什么分歧,但是在怎么看待的视角问题上,我个人其实不同意他太多地关注权力斗争层面的视角,觉得在这个已经到了一言九鼎的老大的地位,他考虑的更多的不是争夺或者保卫权力,而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历史定位问题。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权力运作上,我觉得格局还是小了。不过我确实无意把他当作一个“悲情的英雄”,尤其“英雄”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词语,不会从我这说出来。
以上是看待历史人物和时间的视角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个人的评价。我个人的评价,是同意李锐的看法“建国有功,建设有过,文革有罪”的三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