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这个解读有意思,不管是否中肯,它打开了新的视野,我把它搬过来

本帖于 2024-11-24 14:53:5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aahniu 编辑

苏州本地人一直吐槽拍的很不苏州,这家人动不动就包子饺子,他们到底是哪里人?用社会学百姓生活史考古一下,庄家到底是哪里人?剧中多次谐音我们"庄稼人"在戏剧语言里,这代表的就是家在中原的北方人,所以《小巷人家》并不是介绍江南文化的作品,而是寓意新时代下中原文化根基,对发展对女性对儒家等级序列开始重新反思的作品。这家人更像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总之庄稼人根在中原,你能理解这个设定你就理解了剧中所有围绕这户人家的批判,本质上都是对思想农残的批判。这户人家最终人丁兴旺每个人都找到了幸福,本质上也是给儒家文化长大的我们找出一条拥抱现代的民族出路。

 

如果说庄稼代表农耕,林家代表什么呢,林工来自福建,对 就是那个"陈林半天下"的福(Hu)建,从中原入闽更早。这样一来,小院的庄林两家,其实都来自中原,庄家接住了读书取仕的时代机会,而林家按住了改革开放,下海创业的时代浪潮,这对邻居并没有突出南北方的差异,而是描绘中原文化的火种,在庒林两家身上各自突破。院子里种满了苏州本地不常用的蛇瓜,其实寓意着中原子嗣,多子多福,如果你能看懂这个故事,你就理解了,南方北方的老百姓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背井离乡,迁离活不下去的黄河流域,寻找更能庇佑子孙的长江珠江,你看到的江南闽南珠三角就是老百娃远离Z Z中心后无限舒展的生命力。

 

你如何理解庄父庄母,能看出你是哪种读书人。庄父庄母其实跟你我一样,能成为什么样的父母,主要看时代的需求。在农耕时代,老百姓除了种地,就是生更多的孩子继续种地,那个时代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君臣父子的序列下,父母是孩子的父母,但也是最小单位的赋税个体户,各家各户生岀来的孩子,首先是种地纳税的劳动力,其次才是骨肉血亲,如果说《小巷人家》的庄父庄母是40 /50后的中原人,他们就是那批童年亲历1942大饥荒的人,他们的父母就是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1930年陕甘大饥荒的幸存者,对于这些童年死里逃生,父母残缺不全的一代人,他们虽逃离中原,依然恪守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道德秩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长子长孙的儒家等级。我知道那个年代,的确有一些父母比庄父庄母做的更好,他们去了上海 香港 美国..但是老百姓不是时代精英,越是平凡,越挂"时代之相",也正是因为她们的"挂相"民间与历史才能互为"镜像",剧中没读过书的老太突然指着小婷的历史课本说 "历史,历史,好啊",观众们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一句台词,但编剧们的意思是,你们来这里是共情黄玲和宋莹的,而庄母这代老庄稼人只能去历史里诉苦了。剧中读过大学一年级的林工曾亲历"成份定人生"的时代,他也只能无奈地说: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吧。

 

历史不写百家姓,兴亡皆是百姓苦。既生寻常百姓家,人间烟火是归途。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