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若来虽然是吉安人,但从剧中安排看,家庭出身应当是自耕农而不是贫农,看到工人罢工第一反应不是支持而是认为“不妥“

来源: 2024-03-28 19:32:28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转一个:

过渡阶段我估计将在明晚结束。按照38集的体量,魏若来和沈图南,将在20集后开始立场转变。然后再用10集左右酝酿一个渐进高潮,然后是一个挫折,最后一个总高潮。

从目前的故事结构、叙述方式、细节呈现来看,这显然不是对某本“原著小说”的改编,这既是主旋律创作、也是高度历史还原,还是对当下的的一种号召和宣示。

选魏若来和沈图南这两个人物承载这些,还有沈近真,是有极深用心、极大野心的。

因为,这几个人,都不是传统意义、普遍意义、主流意义上的“阶级基础”。他们,都不是选集第一卷第一篇中的“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

他们,都是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注:按剧中时间,五年前,后来被列为选集开篇之作的文章,把高等知识分子、华资银行工商业之从业员、大部分东西洋留学生、大部分大学校的教授学生划为中产阶级。把自耕农、小知识阶级、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划为小资产阶级。并对之进行了极其精准、精确、精辟的分析。

另注:魏若来虽然是吉安人,但从剧中安排看,家庭出身应当是自耕农而不是贫农。本集中魏若来看到工人罢工第一反应不是支持而是认为“不妥”。)

此剧选择这两个阶级的变化作为切入口,野心就很大了。一是形式很新。以前虽然有过这种视角的戏,但男主女主全是这两个阶级,极少极少。形式在当下,很重要。

二是突出了必然性。这一点很重要。多讲几句。我在高度评价《李延年》、《侦察英雄 》的时候说过,以前很多剧,包括看起来很热闹的《亮剑》,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打、为什么肯定会赢?即,没有把必然性讲清楚。会给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偶然感。那还只是军事层面。这个剧,则上升到经济层面了。并用阶级转变,在往政治层面上引导了。看似是个谍战片的外壳,但凭已经播出的这十几集,它比以往最优秀的谍战片比如《潜伏》、《风筝》都要进了一步。以往的谍战片,就算也有忠诚、信仰、牺牲、隐忍,但也没有把“为什么”讲清楚。好像主角们就是天生的无产阶级战士一样。就算对余则成的转变作了一些描写,但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谍战情节上,导致悬疑、刺激、紧张感占据了太多,而不够历史厚重、理论沉重和实践深重。这个剧,哪怕沈近真似乎是凭空出现的共产主义战士,但实际上已经铺垫了好几点(回头有空写写她的转变,她也是留学的,大姐和苏辞书也是。这就很有意思了。但由于可能会涉及一些女权方面的表述,不一定能写好),在她的有意影响下,魏若来的转变已经开始,而沈图南可能是在后期的金融战中发现自己信仰的主义和执行这个主义的政党有太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这些转变,是通过一个个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铺垫出来的,不是通过几次刺杀和交锋就硬转过来的。更不是一次谈话就改了信仰。这样处理,既兼顾了可看性,又把必然性讲的很合理——他们这种人都必然要变,革命怎么可能不胜。

三是现实性。立场、信仰,并不由血缘、出身决定,而由人的受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这个观点我一讲出来,大家就知道这个剧的牛逼之处了。在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的今天,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是中产、小资和工人阶级。教你们不要炒股,就太低级了。它是向今天的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喊话:站到人民这边来、走到历史正确的一面来,党相信你们会革命的。你们喜欢打游戏、看视频、发牢骚、吃美食、骂领导,都没关系,只要你认真实践,你最终都会理解党、支持党,最后成为党。

与之对立,安排了林谯松这个角色。这个角色,也极好。今天当他满怀深情的背诵伟人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时,令人不寒而栗。他见过纯洁的信仰、经过死亡的考验、有过热血的情绪、存过奋斗的意志,但是这一切,都败于不能出人头地的恐惧和对更大权力的欲望。他的转变,很可能和蒋介石的“三个一”脉络相同。很少有剧,把一个反面角色塑造的这么能立得住。相信后面还会有独白、对白来揭示他的转变。后面有空,把他和沈近真放一起再讲讲。

这种双向转变,进一步在讲一个更深的道理,人性有恶有善,和党性结合则神、和动物性结合则魔。前者难、后者易。人,既受环境影响,既继承他必须继承的历史,又有主观能动性、又有选择。所以要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