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如何评价王一博在《风起洛阳》中的表现?

来源: 2021-12-03 18:43:0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2746466/answer/2253283458?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927916404974432256&utm_content=group3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

 

百里弘毅这个形象,不同于高秉烛等自带大量前史信息的人,他的初始状态似乎呈现出一览无余的透明感。此外,他是个矜贵公子木石之心的天才,这个形象大家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时大致都能想象出来。但问题是,该怎么演——如何选择具体的表演神态。这里要注意人物设定和表演神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列举几种可能的方法来表现上述百里弘毅的“初始状态”:第一种:憨厚木讷,用浊化发音和眼眶发力的方式体现痴憨和单纯。但是这样一来并不能很好地平衡聪颖和不谙世事之间的关系,反而会演成一个过于浅白的傻子。第二种:翩翩公子,且“帅而自知”,这种表演方式的优点是,演员会被引导的更加顾及上镜是否够好看、演出一种精神小伙的喜庆感,缺陷是容易演得油腻、更像千篇一律的霸总、暴发户,而非名门贵族。第三种:冷静理性、非常清醒自持的“神探范儿”,辅之以较为大段的台词输出和分析手势,看起来似乎比较对路,也容易让观众入戏,但从整体效果上很难塑造一个拥有后期成长空间的“圆形人物”,越看越死板无趣。

既然都行不通,那么王一博是通过什么样的表演神态来塑造百里弘毅的出场的呢?

乍一听有点点可笑,但我认为其实是最为准确的表演策略:那就是近乎半带“睡意”或倦意、尚未苏醒的神态。王尔德曾经写过,真正的贵族气,就是欲望被满足之后的疲倦感。这句话用来形容百里弘毅前几集的整体观感再合适不过了。理由有三:第一倦意符合人物的行为动机。初始状态的百里弘毅,笼罩在深深的(但对全局而言又是小小的)苦恼之中:不愿成婚。这让本来对人情世故就无半点兴趣的他,更是看什么都觉得倦倦的,胸中怀揣着由好教养压抑的、满满的愤懑。因此,演员转变角色状态的戏,都集中在愤懑情绪的爆发上,这是他唯一关切的事情。第二服务于角色在本阶段的自我性认知以及认知的局限。“尚未苏醒”体现在百里弘毅对周身黑云压境的背景尚不够能完全理解,时刻保持着困惑(一种眉心微蹙的思虑状态),很多台词是嘟嘟囔囔说给自己听的,近似一种“痴儿梦呓”,他的困惑并不能诉诸一种明朗的情绪直给,或者快意的杀伐逃遁。从整体的戏剧结构来看,这条人物线索的展开需要依靠相对“钝感”的戏剧节奏,也缓解观众太过紧绷的神经。第三,也是最有趣的一点,我认为前几集的百里弘毅实际上是一个“被观看”的角色,他越是在市井游走品鉴,实际上越凸显他才是被品鉴观看的对象,我们对他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都是通过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言语、他的家世出身、他的婚娶八卦来得知他。也就是说,他的被动性是他在初始阶段的第一属性。但是,如何在被动中仍然体现一种塑造意愿上的“主动”而不至于让戏剧结构失衡呢?王一博选择的方法极其精准:那就是不露声色地赋予百里弘毅一种“格格不入”的腔调。而他打破初始形态的爆发点,来源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接下来我通过一个片段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他强化这个爆发点所借助的手法对角色的控制能力

第三集第四集的剧情由大喜转入大悲,也是让百里弘毅因为阿爷的突然离世开始转变心态。在这里,一套喜服和一套丧服,不再只是衣物道具,它们被演员赋予了新的功用。穿着喜服的百里弘毅,无论迎亲还是婚礼,浑身上下没有半点喜色,王一博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而且如果细致观察,那身华美制服有点不合体,就像架在他身上(并不是尺寸不合身,是他故意不把它穿好看,模特训练的重要课程,小王这个衣服架子完全知道正确做法是什么),他连妆容都近乎没画,甚至满堂烛光照过来的时候面带菜色,结过婚的朋友都知道,越是华丽婚服,越要有明艳妆容和灿烂笑容相衬,不然就会非常奇怪。婚礼的场面色彩还尤其绚丽,和他形成的冲突就更明显。这里,就是要动用全部元素,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写满“我不乐意”。而这种不乐意,不仅仅是因为不接纳这门亲事本身,“衣服”和“我”相互排斥的场面还隐喻着百里弘毅对于自身职责的一种“沉睡”和不认可。结果跪了一夜之后、换上孝服,百里弘毅看着阿爷,想到最后与阿爷的相处竟然是在争吵中度过的,有温度的表情开始爬上他苍白的脸颊,身着丧服的百里第一次流下眼泪,眼神里也有了更多的内容和坚定,一同苏醒的还有对凡世情感的反馈。孝服第一次让他意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人情冷暖,他不可再与“衣”相分离、置身事外。这造型与他之间突然有了呼应感。因此有效塑造角色的意识贯穿始终,并不是简单交付“帅”和“不帅”的评判。连外貌呈现的合适度都在有意控制的演员,时刻都在角色里。

综合塑造百里弘毅的“初始状态”的表现,让人明显感受到王一博在取舍中体现的、作为演员的筋骨和魄力。面对以往一些别有用心的非难,他并非不知情,但是舍弃更能迎合演技期待或者更利于视觉呈现的表演策略、依然勇敢地选择了正确的刻画角色的表演方式:就是用略带倦意和“睡意”的初始神态,以“被观看者”的形象精准控制“合适感”出现的场景,从而为角色后期能够迸发出巨大张力而积蓄力量、预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在承认王一博的表演技术仍有提升空间的前提下(如情绪转换的流畅度、部分台词的断句可以更符合文言白话体的语感等),我首先想说的是,所有愿为角色而非自我让路的演员值得恰切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