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长安十二时辰(武备 二) 作者龚剑肚子里的知识太多,写了一篇,还意犹未尽,反正咱们有福了

来源: 白色非色 2019-07-03 12:58: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1882 bytes)
长安十二时辰(武备 二)
龚剑--真是不可不戒  编辑于 2019-07-02 06:45:59 投诉 编辑记录
阅读数:30万+
值得挖掘的细节

???从第三集开始讲起走,剧情逐渐展开,能够看到整个长安城更多的细节,从人物服饰、刀剑、甲冑、不同军旅甲冑细节的刻画,一个曾经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大唐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多少人想梦回大唐,《长安十二时辰》给出了一个较为接近的状态。

 

我本人对甲冑、刀剑熟悉,就以这些为重点,走到哪里说到哪里。

 

张小敬的短横刀,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言,横刀手柄侧边有一个环,这个环是有着重要的功能性,就是一定要穿一个绳子,这个绳子没有官方称谓,收藏圈统称为“手绳”,手绳的功能是在挥舞刀剑时候,须将手绳套入手腕,防止格斗中,刀剑因为用力会脱手,这个手绳的重要性,去年昆山龙哥已经用绳命再一次佐证了。

 

剧组在做这个刀的时候,刀环的朝向被忽视了,刀环一般会在刀柄配表侧,佩表什么意思?就是指的在悬挂时候的刀柄外侧。

 

佩表出刀环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大家猜猜。

贺知章手杖要给好评,上面立着一个斑鸠,这个手杖叫做“鸠杖”,“鸠杖”是在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材质有青铜的、木质的、也有玉质的。一般由帝王赐予老人使用,又叫“王杖”。相当于官方发布的老年证。

?战汉鸠杖,错金银,高级的不像话。

张小敬衣服的衣料做的非常有意思,一个个大小圈相互关联,这是典型的唐代从西域传入的“球路纹”,圆圈中间有双鹿、灵鹫、狮子等,为了配合张小敬武人的身份,选用狮子纹,剧组参考的原始素材应该是出自新疆的宋锦袍。

这个细节虽说有点时代差异,但是一定要给好评。

此类球路纹锦,延续至明代还在使用。

李林甫控制的右骁卫出场了,可以看出这个唐刀,剧组参考了窦皦墓唐刀的细节,笔者正好去陕西考古所看了这个横刀。这个复原上,环稍微细了些,中间的乳突其实不是原始就这样,是腐蚀后剩余成这样,这点细节不为大家所知,也是常理。刀柄略长了些。总体还是好评。

有一个细节特别要说一下,这个刀鞘上的悬挂,现在称为P型附耳,挂刀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单独的C型环,来挂皮带,而不是附耳上开孔悬挂,这样开孔悬挂,会造成刀在行进间摆渡过大。

窦皦的唐刀是目前官方唯一完整器,史料价值极高,刀背有错金铭文,“百炼百折”,非常令人赞叹。

 

 

一直没有看清旅贲军的槊,总体来说尺寸是够了,但是不知道为何要在手持的位置增加一个套筒式样的结构,这个细节是不复合历史实物的。

 

小童口中的波斯僧,实际是唐朝人叫的景教,十字架是取自大秦景教流行碑的碑头。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碑是指初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罗人伊斯(或景净)受唐政府资助在国都长安义宁坊大秦寺修建的一块记述景教在唐朝流传情况的碑刻。

给剧组一个好评,这个碑现在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一定要去。上面有叙利亚文写的几个传教士的名字。

 

画面左侧旅贲军的甲士有一种轻甲形式,这个轻甲形式,非常接近两档甲,但是风格上更偏向于宋制。

 

唐两档甲

 

宋制此类轻甲,在诸多绘画中存在,应为较为普及的甲制。

祆教大祭司来了,头顶的祆教LOGO很特别,是法拉瓦哈,这个细节要大赞一下。祆教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通过粟特人传入中土。

手杖是为了增加火的这个元素,特别设计的。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甲冑制作方和剧组的严谨,这个旅贲军的胸甲是用札甲片编缀成的硬板结构,甲裙是可以上下活动的横排纵联结构,这个是中国甲冑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好评好评

 

檀棋和张小敬都戴这样斜柄刀子,剧组取样用的正仓院的资料。总体是好评。

陈玄礼将军的龙武军来了,龙武军穿金甲。甲的大体效果很好,剧组用心,但是形制上还是偏宋,应该是和制作人的理解有一定关系。

陈玄礼就是马嵬坡兵变中的杀的杨国忠和杨贵妃。

 

李林甫的右骁卫军甲冑好评,整体参考了贞观朝时期,长乐公主墓风格,胸前两个圆护很还原,八瓣盔也很还原。好评好评

长乐公主墓仪仗武士,目前最好的对贞观时期武士甲冑刀剑研究资料。

?

后面的甲士用的冑,是采取渤海国的考古资料,渤海国几乎完全使用唐制。还原度很好,好评。

 

此处右骁卫的首领佩刀是另外一种横刀形式,也是参考了正仓院的藏品。

总体还是不错的,如果装具的色彩和鞘的色彩有明显差异,会更现实高级。

手绳没有,失去了一些细节。总体好评。

 

闻染和王韫秀一身男装配刀和胡禄、弓矢准备去干熊火帮。

这里面弓的造型基本正确。箭囊又称之胡禄,造型整体对了,可惜箭羽的方向反了。胡禄是西域传入的装箭簇的形式,其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箭矢装进去的时候,箭簇是朝上的,而不是箭羽朝上。

敦煌资料,胡禄正确的装箭矢的方法。

两个姑娘和三个弓手突入,弓手持弓和握箭等弓矢专家去说,我不懂。两个姑娘的短横刀好评。

可是姑娘拿刀的位置太过靠后,这样很难使力。

短横刀的原始素材也是来自正仓院。放一个我做的和正仓院的比较图。

?

注意右侧的镜架,上面有一个铜镜,这个铜镜从反光上来看,是真的做了一个铜镜,剧组牛逼了,虽然手镜的外框大了,也缺乏唐的风格,但是做了真的一个铜镜,这个要好评。

 

李必去拜会李林甫,李林甫门前只有两个门戟,而房间里有9个长戟,这个是不复合史实的,此类型的戟都是门戟,是唐朝重要的礼仪制度。按照礼仪制度,李林甫肯定是要列7只以上的戟,具体我没去查询唐典章。

但是这个门戟做的很到位,是目前看到唐门戟中,做的最写实的,好评好评

唐壁画中的列戟图。

这张截图非常有意思,估计在剧中只有不到2秒,我花了不少时间截图。

上一次说剧集的时候,说到了马鞍的问题,至少李必的马鞍是剧组单独刻意制作的,光这点就很了不起,形制上和唐鞍有差异,但是剧组的态度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内蒙古博物院藏唐马鞍。

马额头的上的装饰物,术语称之为当卢,一般来说当卢是长条形,唐代当卢极其少,至少我没见过,但是汉代很多,给大家看看刘贺的当卢。

剧组做的时候,因为没有唐当卢的素材,把唐马具的杏叶做了当卢。说实话,这个细节上,虽然有错误,但是我看到了剧组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样的制作哪怕是出错,都是值得好评的。

张小敬要穿城时候的马鞍就处理的很有意思,因为大多时候,唐马鞍是用布包一下的,这在诸多陶俑三彩中都能看见,为啥要用布包?唐代很多高级马鞍都是宝钿装饰,平时舍不得用,用的时候包层布,减小点磨损不是,你用你手机时候不是也贴个膜嘛。

 

李必进入李林甫府邸,仪卫武士腰间的弯月形物品是藏弓于内的韬或韔,即装有弓的弓袋。通常情况下,在壁画中表现弓的多是装弓用的弓袋,有虎皮或豹皮纹路,表明弓袋为虎皮或豹皮缝制而成,即所谓的虎韔豹韬。这是中国影视剧中第一次复原此物,虎韔豹韬中的弓是步兵用大木胎弓,下弦之后便于收纳,这是非常值得好评的细节。

 

虎韔豹韬多佩戴左侧,章怀太子墓显示虎韔豹韬配左侧。

 

但是也有右侧的壁画。洛阳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壁画。这是目前唯一所见右侧配虎韔豹韬。

这个图非常细节的展示了胡禄中箭矢朝上的特征。

?

龙波用的骨朵,他作为一个突厥人,说起来用这个不维和。

自辽开始骨朵不仅仅作为阵战兵器,也用于仪卫,辽金宋三朝的仪卫都用骨朵。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殿前都点检的时候,手里就举个骨朵。

 

?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有点累了。

 

目前,从诸多的细节来看,这个剧是迄今为止在道具、服装细节上扣的最好的一部据。值得细看一下,最难的是剧组和导演对历史器物的态度。赞一个。

纵有不足,也是金无赤金。????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