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嫂,随便说几句

来源: 2019-03-20 20:46:23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就是父母的故事。 

父亲解放前上的大学,乡下的,遗腹子,聪明努力,家里穷,读书的时候从乡下走到县城又走到省城读中学,又读的大学。当时是想学医的,但是所在省的医学院,招的学生,不但成绩好,家里也都要比较有钱,就去了省里另一所大学的电机系,当时也在全国数的上,想法是毕业后留学当工程师,结果还没有毕业,就解放了。 

母亲解放前家里是大地主,300多亩地,解放后主动到外省的一所师范大学,因为师范大学不要学费,还发生活费。一毕业,工资56元,50年代的钱啊。 

毕业后都到北京工作,然后结婚。父母都是很照顾弟妹的人。母亲姐妹兄弟7人,她排行老二。解放后,因为外公外婆的成分不好,外婆给别人家做保姆,小的姨妈另外做点小工,比如糊火柴盒。母亲毕业后,每年的绝大多数工资寄回家,外公就把她的工资主要买粮油米面,外婆小姨妈们的钱就买小菜用,有一年外公对母亲说,大意是:今年你寄回了400元。等于她寄回去的钱把家里的基本的主食包下来了,至少不会饿死。 所以姨妈们对我们也好。 

等到父母结婚后,母亲家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负担了。 父亲兄弟三人,他老三。大伯原先是国民党的小军官,解放后做了跌打损伤的乡下医生。二伯父身体不好,抽烟肺气肿,读书不行种田也不行,家里二伯妈是主要劳动力,五个孩子。大伯妈精明厉害,虽然大伯二伯隔壁的邻居,关系一般。奶奶在世的时候,父亲每年寄钱只有他来养奶奶。奶奶去世后,二伯一家的生活几乎都是父亲承担了,包括他家5个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后来的结婚,包括我的堂哥(二伯家只有一个男孩,其他都是女好)结婚乡下盖的房子,父亲支援了很多。没有我的父亲,二伯家的孩子养不大。 不过父亲去世后,我们姐妹跟二伯家没有来往了。 挺多的乱七八糟的事。 

父母对于自己的小家是节省的。那个年代都是靠工资吃饭,说句不怕笑话的话,我小时候,住筒子楼,很羡慕邻居家有那种玻璃的茶几,玻璃盖下面可以放些照片,然后有个白色的针织的茶几罩子,就觉得很漂亮。父亲生前可有家乡意识了,几乎每年都带我们回老家,80年代的绿皮火车,一次车,北京到长沙,全家都是坐票,24小时,就是为了节省钱。我母亲说的最多的话: 老H最不会享受生活了~~~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母亲为了父亲过分关心二伯家的事,也有吵架,但是从来不像大嫂那样,让我觉得是在“埋怨”,而是就事论事。 

父母的个性喜好也不是很match,他们也吵架,但是那个年代的人的感情,还是朴实的多 ~~~母亲是正常人,就是说不害人; 父亲是善人,能帮助别人,都会帮忙。文革的时候,父亲所在的系一个老师因为身份不好跳楼了,其实也有点跟系主任关系不好被系主任穿小鞋。他的遗孀孩子,好几个孩子真的被别人骂黑五类之类,父亲跟那个老师没有特别的关系,觉得他家娃娃可怜,打抱不平。后来他家平反后,遗孀带着孩子来我家,送了整整一箱北冰洋,那个时候的北冰洋啊,尤其像我家很少给孩子吃零食的,北冰洋简直太解馋了。。。

就是有感于,大嫂帖子下,有人回答,大意是那些说大嫂不好的,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不喜欢大嫂,非常不喜欢这个角色:不自立,想要的东西,自己挣不来,只会push别人,而且她不爱苏大。(自立与否,与丈夫的关心妻女,不矛盾不对立)。 我不喜欢根本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是实实在在看着我的父母对他们的家庭,母亲辛苦,也不高兴,但是她没有这样怨父亲 ~~~

像大嫂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多到已经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