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苗:关于MHX36子(答记者问):

今天有记者问我,在“声入人心”后,对梅溪湖的王子们(为社么不是马栏山男团?)的巡演有什么建议?

 

我以为,他们已经成了公共男神,只在剧场里面演歌剧和音乐剧恐怕不再适宜了,对大量粉丝不太公平,因为剧场只有1600个座位。粉丝为了确保自己能买到票,有可能会限制演出的宣传推广,造成不良循环。所以接下来最适合他们的,是音乐歌舞电影。类似《如果爱》《马戏之王》《红磨坊》《芝加哥》《窈窕淑女》那样的。

 

上个世纪的30至7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和音乐剧的黄金时代,自此之后,音乐剧似乎开始没落了,很可能MV的影像方式吸引了更多注意力,而且在我们时代,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闷骚了,人们不太习惯这样说着说着演着演着就开始唱开始跳了。或许因此,大部分好的歌舞片,都采用怀旧的造型和故事,让唱唱跳跳都在那个戏剧化的氛围里,不会让人出戏。

 

《红磨坊》大家可能看过,“红磨坊”是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最著名的夜总会,蒙马特就是当年艺术家、作家、诗人聚居的乐园。诗人与红舞女,才华与美貌,金风玉露一相逢,又是一段千古恩怨。剧情参照《茶花女》,围绕花旦、诗人和公爵之间的爱恨情仇,没什么新意,但好莱坞纸醉金迷的超级华丽场景令人惊艳。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电影技术对音乐剧的改造。导演巴兹·鲁曼模仿了不少MV 的方法,镜头的快速切换、造成迷幻效果。在音乐剧里面,细节很难表达清晰,我们观众坐的远,演员必须要夸张细节,或者戴上善恶的面具,我们才能了解他的所做所思,在展示细节方面电影就有巨大优势了,用电影削弱歌舞剧的舞台效果也可以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实可信。

 

《红磨坊》的音乐制作也非常考究,参考了大量19世纪后期的法国音乐,如德彪西、拉威尔、萨蒂的作品,将德彪西的音乐作了合成之后,铺展在歌曲的底部。音响的配器也很考究,特别是电影中的众人在女主妮可的闺房里劝说公爵那一场,几乎每一句唱词都在变化伴奏,变化风格,极尽游乐之能事。还有红磨坊里演的一场迷人的印度歌舞剧,印度风格的歌舞、配乐与全剧的主题曲“生命多美妙”结合地天衣无缝。

 

尽管在我们年代,人们变得更酷更宅更闷骚了,尽管歌舞片或许难以承载复杂深刻的哲思,但歌唱和舞蹈却是人们恒久不变的表达,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就是激情的历史。当人们陷入暴风般剧烈的情感不能自拔,当人们的灵魂被深深震撼的时候,除了呼喊战栗,只有音乐,只有歌唱和舞蹈才能继续表达他的感情!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