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知否》28集之一:论齐衡价值观的崩塌 (转载) 极好的一篇分析

《知否》tv版28集整场戏太精彩了,不拎出来说一说实在对不起几位老师精彩的表演。不过切入点还是以齐衡为主吧,我感觉我好像并没有精力扒别人orz

 

1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鸿沟

这场戏对于齐衡而言是最重要的一场戏,它是齐衡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直接摧毁了齐衡的信仰和价值观体系。

我之前说过一点齐衡,总结了少年齐衡的几个性格特质:天然、聪敏、善良、认同平等、追求自由,论证可见齐衡角色分析(只更新少年阶段)

这里我想展开说一说齐衡的理想主义。

 

1.1 齐衡和理想主义

我始终认为,齐衡是一个君子。

齐衡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很典型的儒式家庭,生活上夫妻恩爱、父慈子孝,齐衡自幼又接受着贵族的教育,行为举止端方有礼。成长于这样的家庭,齐衡势必带有文人的风骨和尊严,这种性格特质决定了齐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栗子:

  1. 求娶明兰,必须光明正大。先征得明兰同意(道观戏,得到了明兰的默认),再征得父母同意,“三媒六证、大轿入门”。
  2. 求娶明兰而不得,遭遇家庭阻碍,与家庭抗争,也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忤逆父母、不能耍阴谋诡计,只能靠着一身傲骨,以性命相要,绝食抗争。
  3. 郡主杖杀不为,齐衡阻拦,也必须光明正大。郡主是齐府主母,对小厮有生杀予夺之权,齐衡必须征得母亲同意,否则就是忤逆不孝。
  4. 齐国公被扣押,相救也必须光明正大,先面见帝后。面见帝后不得,也只能以自己性命胁迫,不会做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小人之举。

齐衡骨子里带有文人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于大节当忠君体国、于小义当无愧于心,这样的价值观太干净、太纯粹,也太美好。

皎皎者易污,齐衡这点浪漫色彩,不见容于世,终究要被摧毁的。

 

齐衡的矛盾在于他的价值观不入世,而他本人却不得不入世。二者碰撞,必然产生强烈的冲突。这是他价值观体系崩塌的根本原因。

 

1.2 残酷惨烈的现实

齐衡的价值观是超脱于现实和时代的,他向往自由,认同平等,追求解放人性,却不得不囿于封建和世俗的桎梏。

他面前的障碍太多:门当户对和封建礼教是一,怀璧其罪与无力抗争是二,恃强凌弱与明哲保身是三,阴谋诡计与不择手段是四。这些在他早期的价值观中都是不存在的。

一夜之间,纷至沓来。翱翔在天空的雄鹰折了翅膀,现实的重力让他狠狠栽到地面,装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

 

2 价值观观崩塌的过程

齐衡的价值观是慢慢崩塌的,28集体量不大,却逐步将这个少年推入深渊。

这个过程有四个阶段:杖杀不为——得知荣飞燕死因——入宫面圣而不得——邕王妃以盛家作为筹码。

我们一个一个分析。

 

2.1 杖杀不为

(我对这个桥段的必要性存疑,暂时先不讨论这个,认为它是合理的)

在杖杀不为发生在集会私会明兰之后,这是现实给齐衡的第一重打击。

在此之前,齐衡对于婚姻的抗争(映射的是自由),是始终在“潜在规则”之下的。不为身为他的小厮,爱他敬他护他,主仆之谊深厚,不应当成为礼教的献祭。

可不为偏偏死了。死在他面前。他苦苦相央,但无能为力。

齐衡的君子做派,让他永远不可能再母亲同意之前越俎代庖。但他遵循规则,却亲眼看着一条人命死在他的“孝亲敬长”之下。

在等级和制度的囚笼里,“敬爱”、“保护”、“知心”,出于人而非机器的感情,都不值一提。

阶级之差,险过天堑。

不为死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快被憋死了”。压迫在他身上的,是阶级的枷锁。

冲不破枷锁是他的宿命,但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低头。“你们不让我和她在一起,我偏要和她在一起”,这种发自灵魂的反抗,是打压催生的叛逆和反扑。

但这只是第一个阶段。不为的死让齐衡第一次见证了现实的残酷,却没有磨灭他的抗争之心。打击他的,还在后面。

 

2.2 荣飞燕之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齐衡是无辜的,但他罪己的性格,把一切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肩上。不为是第一个,荣飞燕是第二个。

如果说不为之死,只是让齐衡见到了现实的残酷,那么荣飞燕之死,就是让齐衡见到了人性的阴暗面

封建家族、官爵荣宠背后的婚姻之争,其实是争权夺位的利益之争,这背后涉及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永远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抗衡。

平宁郡主一句“逼着我和你父亲去死”,把残酷的现实从“个人”层面拓展到了“家族”层面。那些齐衡未曾经历和考虑过的利害得失,在平宁郡主字字泣血的剖白之下,变得触目惊心。邕王一家,作为“反派”的存在,承载的是为攫取利益不择手段的至恶。

 

齐衡的目光,变得渐渐阴谲起来了。

不为的死,让他愤怒、却没有浇灭他的希望。

浇灭他希望的,是邕王一家泯灭人性的不择手段,是齐家自身难保的风雨飘摇,是山雨欲来的暗流涌动,是权谋争斗之中无视人格尊严的残酷和血腥。

不回归现实的理想主义注定飘渺不可捉摸。

赢不了了,他终于意识到。

(补充一点,邕王对齐府的施压并不只是满足私欲,还有拖齐家下水的利益考量,和对齐家态度的试探,这个从邕王妃的台词里能看出来)

 

提一个细节,郡主自白“这些年全凭着我,在官家皇后身边长大得他们一点青眼,才保得国公府这十几年的兴旺”之时,落寞绝望的齐衡有一个抬眼的动作。他抬眼直视和质询的,哪里是郡主,分明是惨烈的现实。

 

2.3 扣押齐国公、面圣不得

这是摧毁齐衡的第三重压力,也是导致齐衡绝望的根本原因。

以齐府荣宠,主君被扣押却无力反抗;以天家尊贵,落入邕王之手仍无可奈何。皇后又怎样?官家病重、大厦将倾,也不得不审时度势、退而不见。

郡主去争,争一个“公义”;郡主去求,求一个“帮手”,可是时局危急,人人只求自保,齐国公府孤立无援,得不到半点助力。“公道”算什么?

 

“外面的人看着我们,觉得我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们看着大内,觉得官家威风八面,四海来朝。

“可我们都是凡尘之人,又不是神仙。

“官家心中有苦,像我们这样的人,心中也有苦。

“其苦不堪说,其痛难言停。洛河三千星,不独照月明。

“可笑啊,真是太可笑了。”

 

这是齐衡于绝望之间发出的嗟叹,叹的是前路的黯然,笑的是现实的荒诞,哭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终于没了希望,他的眼神黯淡了下来。

长廊既尽,他艰难地走完,像是走过了一生。

他褪下了天之骄子的尊贵和骄傲,却没有低下他的头颅。

他还有最后一副筹码——就是他的命。文人风骨,他宁死不愿低头。

 

如果说荣飞燕之死,是从纵向深化了齐衡无能为力的绝望;那么面圣不得,则是从横向将这种绝望扩展到了时局和时代。

放眼望去,满目都是无可奈何的悲哀,和名为“现实”的荒诞。他焉能不痛、不惧?

 

再提一个细节。截至28集齐衡共提过三次“可笑”。第一次是在马车上,感慨自己“自作多情”;第二次是在平宁郡主自白难处,感慨齐府身不由己。

现在的这句可笑,则是嘲笑现实的荒诞和真实。王侯怎样、帝后又怎样?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2.4 对峙邕王妃:失落的尊严

齐衡的心理历程从惊恐、愤怒到绝望,却始终没有丢掉尊严。

他的命,就是他最后的尊严。

以命相搏,赌上一切,换一个文人的风骨。这是他的选择。

命运面前,他不懂也不屑于算计、不懂也不屑于低头,他要以血肉之躯挡一挡这暗无天日的世道侵蚀人性的速度。

 

“行善”,多么讽刺。

他“劝邕王行善”,他劝“王妃行善”,他决定以身殉道,成全自己的信仰。

这已经不是婚姻爱情的小格局了,为了他所追求的、这个时代可能不存在的平等、尊严,以及人性,他拼尽权力,他放手一搏。

他义无反顾地冲到邕王府,他毫不犹豫地将匕首抵在颈间。此身若非我有,苟活人世又有什么意义?

他飞蛾扑火、义无反顾。

却不想,邕王妃云淡风轻地,给了他当头棒喝。

 

维系在齐衡身上的,又何止性命那么简单?齐家无后衰败、盛家灭门之灾,又哪里是他以命相搏就能抗衡的?

——你的命,不是自己的。你的尊严,不值一提。你只能跪在地上、匍匐在尘埃里,苟且地过完一生。

命运借邕王妃之口,把他高贵的头颅按在地上。

牵扯数十条人命,他的尊严,不值一提。

他无能为力。

 

齐衡死了。那个意气风发、光鲜亮丽的小公爷死了。

活在世上的这具行尸又是谁呢?

被摧垮的,又哪里只是齐衡的尊严?

 

“上天要残害官家,我朝(口型是大宋)的江山,竟然要落到你们这种人手里。”

被蹂躏的是文人的尊严、是人性的尊严。世间众生千千万万,齐衡不过是当中之一罢了。

 

3 小结

齐衡的价值观观是逐渐崩塌的,命运一点一点摧垮他的希望和尊严。他终究是输了,他的心终究是死了。

我很喜欢齐衡这条线,不是粉丝滤镜,而是这条线真真正正拓展和深化了《知否》这部剧的主旨。三位演员在28集贡献了教科书一般的演技,在看起来并不激烈却又暗流涌动的矛盾冲突中,将命运的悲剧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挖掘齐衡这个角色,如果只停留在“爱情”层面,才是真正的幼稚可笑,有辱这部作品、这些创作者的格局。以“爱情”为依凭的攻击和无谓的谴责,真的可以停一停了。


篇幅所限,本文只捋情节逻辑和人物逻辑,把这个搞清楚了才能掰扯演技的细节。慢慢来吧。

全文结束,随缘增删修改补图。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