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否看宋朝婚姻继承制度
《知否》作为强迫症巨头公司正午阳光的新作,对宋代世风民情的细节刻画可圈可点,必须鼓掌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北宋时期,看过《清明上河图》的都知道,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朝代。这啥意思呢,就是说宋朝比较有钱,而且文明程度也比较高。正因如此宋朝的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开明。正好《知否》的前几集中有华兰出嫁、白烨争产的情节,那我们就来聊聊宋代的婚姻继承制度。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女儿有没有继承权的问题。在封建男权制度下,我们会当然的认为女儿没有继承权,更何况小顾的母亲已经出嫁,是“泼出去的水”。
但宋代的法律恰恰相反。其实封建制度下的继承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身份,二是财产,在宋朝时期,身份的继承依旧沿用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而财产继承采取兄弟间平均分配的方式,未出嫁的女孩子则享有哥哥弟弟们一半的继承权。
如果像白家这样没有儿子继承又怎么办呢,一般操作是收养同宗族家的孩子作为继子。继子享有四分之一的财产继承权,未出嫁的女儿享有四分之三的财产继承权。如果女儿已经出嫁,继承的份额就得减等了,因为女儿出嫁时已经分得相当一部分嫁妆了。因此出嫁的女儿只能享有三分之一的继承权,继子也能分得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就归国家咯。但如果已经出嫁的女儿离婚了,或者夫亡了,并且自己也没有从夫家分得财产,那么女儿可以获得和未出嫁时同等的财产权。
是不是很有意思?虽然宋代的继承制度还是建立在封建宗族和男权的逻辑背景下,但也相当程度的维护了女儿的合法权益。
再说说宋代的婚姻家庭制度吧,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说到这个蓝孩纸别瞎激动,你一个女票都哄不好,就别想那么多了。更何况即使是在古代,纳妾也是有一定法律约束的。而娶妻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知否》的第一集中,华兰与袁二公子定亲,袁家带着一大帮子人来到盛府过“纳征”之礼,两家人热热闹闹的在盛府开了个大趴,中间还闹出一些风波。剧中提到的“纳征”其实就是下聘礼,是结婚“六礼”中的其中一个步骤。
“三书六礼”的制度起源于周朝,它远比现代的结婚制度更为细致繁琐。不是说上民政局登个记,或是向神父宣个誓就能形成有效婚姻,而是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才能算是明媒正娶。
纳采是男方带着礼物上女方家提亲,得到女方家长的同意后,才可以询问女孩儿的“闺名”和生日,因为大家闺秀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不能随便让外人知道,只有未来的夫家才能正式地获取女孩子的个人信息。这也是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
男方问清女孩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后,就需要找个神婆算一卦,看看两个人今后合适不合适,这叫“纳吉”。如果神婆说“好,你们结吧”那男方就可以正式向女方家下聘礼了,也就是我们在《知否》中看到的“纳征”礼。
宋代的离婚事由就是众所周知的“七出之罪”,但在三种条件下,即使妻子犯了七出之罪也不得休妻,这三种条件分别是:妻子曾为夫家守孝三年;或者刚嫁人时夫家很穷但后来发达了;再或者是休妻后妻子无家可归。
何谓“七出之罪”?《仪礼·丧服》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如果说宋代的“七出三不去”制度主动权在男方手里,那“义绝”和“两愿”就是对这一形式的补充。“义绝”属于法定的离婚事由,比如说老公的一大家子人和老婆的一大家子人之间,相爱相杀不得安宁,这肯定得离,又或者老公的亲属和老婆的亲属之间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有悖纲常,这也必须离婚。以上是离婚的法定事由,如果两人仅仅只是没感情了,不想在一起了,这样的离婚事由叫做“两愿”,也是我们常在古代言情小说里看到的“合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原作者李清照女士就曾和她第二任丈夫离过婚。总之,如果你是生活在宋朝的女性,并且你不幸遇到了渣男,法律允许你可以重新选择一次人生。
宋代女人的地位绝对是中国古代最高的。远比唐代高。宋朝涌现了大量杰出优秀的女性,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等有名的才女。可想而知
“为妇人者视夫家如过传舍。偶然而合,忽尔而离。”这就是宋代。你说开不开放?

北宋也是封建时代文盲率较低的,基本是大多数老百姓都是读书识字的,这一点比其他王朝好。
北宋的才女也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大家都认识的李清照,同时,北宋出过一名女进士,叫林妙玉,还有一个八岁参加科举考试的女童吴瑞志,也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对女子比较开明的时代了
北宋的才女也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大家都认识的李清照,同时,北宋出过一名女进士,叫林妙玉,还有一个八岁参加科举考试的女童吴瑞志,也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对女子比较开明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