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行6:德累斯顿——浴火重生的古城
德累斯顿坐落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沿着柔美的易北河(Elbe)展开。巴洛克时期,特别是在萨克森选侯“强者”奥古斯特(August the Strong)的统治下,这里一度成为整个欧洲最璀璨的文化中心,因其壮丽的宫殿、精美的教堂与丰富的艺术收藏,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18世纪的德累斯顿,是艺术家与旅行者心中最接近天堂的城市之一。
然而,1945年2月的三天轰炸,让这座城市几乎从地表消失。英美联军的空袭使德累斯顿在数小时内被夷为平地,85%以上的历史建筑化为瓦砾,约3.5万人在轰炸中丧生。
战后的德累斯顿面临艰难抉择——到底是彻底拆除废墟,建设一座社会主义新城?还是让这座昔日的巴洛克明珠重现辉煌?东德政府起初打算拆除所有废墟,抹平“资产阶级与封建象征”的一切痕迹,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然而,德累斯顿的市民、艺术家、建筑学者却认为德累斯顿不是一般城市,而是欧洲巴洛克文化之冠,这不仅是一座城市,几栋建筑,这更是德国精神的一部分。无数的市民在废墟上写下:“Wir wollen unsere Stadt zurück!”(我们要找回我们的城市!)最后,东德政府决定从善如流,支持重建。
同一时期的北京,却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命运。浩瀚的北京城墙——这座世界上最宏伟的城防体系之一,被视为“封建遗迹”,逐段拆除,用以建设地铁、环路与现代化交通体系。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遭到“明史专家”副市长吴晗的带头批判,最终,这座历史长河中屹立数百年的城墙,在梁思成的痛哭声中灰飞烟灭,只留下城门楼的一些残影与记忆。
回头再看德累斯顿,一场世界罕见、规模巨大的“考古重建”,在二战的废墟中悄然展开。工程人员在残垣断壁间一点点寻找原石、雕刻碎片与砂岩构件。每一块石头都被编号、拍照、登记,仿佛给它们建立“DNA 身份证”。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圣母教堂(Frauenkirche)。这座象征德累斯顿的巴洛克杰作在轰炸后倒塌,被东德政府保留为反战纪念。德国统一后,在全球43个国家的捐助与支持下,于1994年开始重建,八千多块烧得漆黑的砂岩被重新嵌回原位,与新石共同构成如今那种独特的“黑白肌理”——这不是瑕疵,而是记忆的痕迹,是战火留下的伤疤。教堂于2005年完工,其顶上的金色十字架由英国人民捐赠,打造十字架的银匠也是英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年轰炸德累斯顿的飞行员之一。圣母教堂的重生象征着英德两国的和解,也象征着战争的伤痕可以被爱与信念修复。
| 圣母教堂前的广场 |
| 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马丁路德铜像 |
| 教堂里的管风琴 |
| 教堂被炮火摧毁后留下的断垣残壁 |
今天的德累斯顿,漫步在老城的街道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灰烬。金色的塔尖再次在阳光下闪耀,精致的砂岩立面重新讲述着巴洛克的美学,易北河的风轻柔吹拂,仿佛一切从未改变。然而,只要仔细观察,那些深色的旧石块、被刻意保留的断壁与纪念碑提醒着每一位来访者:德累斯顿不是被重建的城市,而是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城市。
1990年代起,随着德累斯顿全面展开文化重建工程,王宫也被纳入“重塑城市灵魂”的计划之中。如今的王宫已恢复昔日的风姿,成为德累斯顿艺术与历史的宝库。其中最著名的是绿穹珍宝馆(Grünes Gewölbe),收藏着萨克森王朝数百年来的奢华器物、珠宝、金银器与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篇幅有限,这个容我放到下一篇再详细介绍。
| 王宫 |
| 剧院广场:左边是圣三一教堂,右边是王宫 |
从王宫继续往西走不远,便来到德累斯顿最璀璨的地标之一——茨温格宫(Zwinger Palace)。这座巴洛克建筑群宛如一件横跨时代的艺术品,是“强者”奥古斯特为彰显权势与审美品味而建造的大型宫廷庭园,也是18世纪欧洲最辉煌的世俗建筑之一。
茨温格宫最初是作为皇家节庆与展示异域珍宝的场所,如今走入其中,依然能感受到它当年的奢华气度。由建筑师波佩尔曼(Daniel Pöppelmann)与雕刻大师佩姆泽尔(Balthasar Permoser)共同打造的立面布满细腻的雕刻:卷曲的藤蔓、跳跃的天使、神话人物与果实纹饰层层堆叠,形成一幅立体的视觉盛宴。
最著名的是中央的王冠门(Kronentor)——镀金的王冠高高悬在门顶,配上雄壮的立柱与飘逸的雕塑,仿佛为来访者掀开一扇通往巴洛克华丽世界的幕帘。
茨温格宫在1945年的轰炸中被彻底摧毁,屋顶塌陷,雕刻断裂,只剩断墙与残柱。战后,它成为德累斯顿最重要的重建项目之一。修复者根据旧照片、图纸与碎片逐一比对,将砂岩构件重新雕刻、拼接,历经几十年才让这片巴洛克庭园重新焕发光彩。如今,站在中央庭院回望四周,很难相信这一切曾化为灰烬——它是德累斯顿从废墟中重生的又一个奇迹。
现在的茨温格宫不仅是一处建筑景观,更是艺术的宝库。其中的老大师画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收藏有拉斐尔,维米尔,鲁本斯,克拉纳赫等大师的无价名作,这个也容我留到下篇再细讲。
| 茨温格宫 |
| 王冠门 |
| 这是谷歌地图上的照片,是我看到拍得最棒的王冠门,忍不住放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
教堂外墙上排列着近80尊石像,每尊都好像在俯瞰这座城市的河流和街道;教堂内还安葬着萨克森王朝的重要人物,包括“强者”奥古斯特的心脏。在1945年盟军的轰炸中,教堂同样遭受严重破坏。它在1962–1967年间修复完毕,成为德累斯顿少数在东德时期便已恢复的主要建筑之一。
| 圣三一堂 |
从圣三一主教座堂向东,不久便能看到德累斯顿最独特、也最著名的城市壁画——君侯列阵图(Fürstenzug)。这幅长达102米的巨大壁画贴附在王宫旧马厩院(Stallhof)一侧的外墙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瓷砖壁画,被誉为“镶在城市肌理上的编年史”。
最初这是一幅壁画,用来展示萨克森韦廷王朝(Haus Wettin)八百多年的统治者谱系。但为了抵御风雨侵蚀,人们在1904–1907年间将整幅壁画重新以23,000多片梅森瓷砖烧制拼装,使它能够历久弥新。也因为使用的是德国最顶级的瓷器工艺,它在1945年轰炸中奇迹般地几乎毫发无损,成为德累斯顿屈指可数的幸存建筑之一。
壁画呈现了韦廷王朝自 1127 年至 1904 年间的 35 位统治者,包括藩侯、选侯、公爵与国王,所有人物都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从中可以看到萨克森从中世纪到近代的风貌变迁。画卷的开头是中世纪的骑士,结尾则是19世纪的现代着装,宛如一部穿越时空的王朝影集。
| 君侯列阵图 |
|
沿着布吕尔平台向北望去,最醒目的便是易北河上古老的奥古斯都桥(Augustusbrücke),此桥最早建于12世纪,后在“强者”奥古斯特统治时期,重建为如今的巴洛克石桥。八座宽阔的桥拱横跨易北河,两岸的砂岩与桥上雕饰在阳光下呈现温暖的金色调,与德累斯顿老城的整体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成为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夜色中,整座城市在灯火与河水之间变得安静、温暖而梦幻。站在平台上,微风拂面,仿佛能听见时间在河流里悄悄滑过。正是这样一个夜晚,让我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说德累斯顿是“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在废墟中重生,却在夜色里展现出最温柔的灵魂。灯火点点、河水轻响,那一刻,德累斯顿悄然成为我最喜欢的德国城市,没有之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