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山,有为之人——崂山游记
今年十月我们去青岛三天,其中两天留给了崂山,仍觉意犹未尽。
最早听说崂山,源于动画片《崂山道士》。虽然崂山是道教名山,但最初吸引我的,是它在海边拔地而起的自然奇景。我计划略过宗教区域,直接去登崂顶,觉得一天时间足够了。
没想到朋友介绍说,崂山由一大片山系组成,被划分成五个景区,爬山去巨峰,看海去仰口,看道士去太清,最少需要两天。朋友还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那份历史底蕴和神话传奇,值得停下来细细品味。她提出陪我们半天,剩下一天半自由。客随主便,我同意了。
去崂山的交通很方便,地铁直通到游客中心,然后买票乘景区大巴,去往不同的方向。
根据安排,先走最有名的太清线,也就是道教全真太清宫。我原本预想的是一派阴森黑暗,道士们瘦骨伶仃,然而,这座依山傍海、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宫观,却呈现出红墙绿瓦、古木参天。普通工作日的上午,游人不多,铜臭味相比之前拜访过的寺庙也淡很多。

院里有的树龄逾千年,比如这株 “龙头榆”,为唐朝天佑年间著名道士李哲玄所植,所以又名“唐榆”。

朋友在门口雇了一个导游,一百块,教我们如何施道教的“抱拳礼”,该先迈哪条腿进门,男女有别。虽然我们没有拜拜,但门票已包含了香火钱,算是表达了尊重。
从后院顺山坡往上爬一百多台阶,就能抵达太清宫重磅打卡点——巨型老子像,底座刻的是《道德经》全文。当年筹建时,崂山风管委被批盲目追求“世界最大”,破坏自然,也有违老子崇尚的“上善若水,处下无为”。风管委挺委屈,道观既然已经被建成一个景区,增加景点是必须的。老子是道教始祖,崂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建铜像顺理成章。

事实上,老子一生与崂山无缘,也从未想过创立什么宗教。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留完五千言就消失了。五百年后,被方士捧成太上老君,道教这才正式开张。于是乎,哲学被升格成神明,神明又被降级成摇钱树。《道德经》虽为最高经典,却鲜有人真正在意“道法自然”,道士们热衷于奇门遁甲、伏妖捉鬼。
有人惋惜纯朴的《道德经》被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占卜、祭祀庸俗化了;也有人庆幸,若无宗教做载体,这五千言或许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老子像俯瞰下的太清宫,祖师殿内张三丰与王重阳共享香火,蒲松龄笔下那堵传说能穿过的墙壁前,游客们排队摆出施法的姿势打卡。偏院里,相面算卦的生意兴隆;古树下,导游正领着人群围转,嘴里念念有词:“摸摸老龙头,吃喝不用愁。”这热闹的景象与《道德经》清静无为的本意背道而驰。 老子若在天有灵,看到自己被铸成铜像,五千言被刻在石碑上,只会淡淡一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离开太清宫,时已过午。告别了哲学和宗教,肚子提醒我们是时候回归尘世了。感谢朋友的安排,我们避开了景区周边的快餐,直奔青山渔村去品尝地道的崂山特色农家菜。

就在前往青山渔村的路上,我注意到路边农户养的桂花,它们在北方竟生长得如此生机勃勃,令人惊叹。同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并不新鲜。他家就是附近村落的,村民们前两年就把农田改成了桂花田,这些长势喜人的“小树”不是为了采摘出售,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被征用,以便获取更高的补偿金。

青山渔村是崂山的一个本地村落,保存着红瓦石墙、依山面海、错落有致的古朴风貌,据说那独特的石头房“冬天冻不透,夏天晒不透”。当地人以前多是茶农和渔民,如今因旅游而红火,尤其还有《舌尖上的中国》加持,现在可能主要做与旅游有关的了。


我们点了一份全家福五彩水饺,黑色墨鱼馅,黄色的黄花鱼馅,白色的是鲅鱼馅 ... 馅料除了有鱼,还混一些猪肉韭菜,处理得当,完全不腥,只留下一口鲜甜。
另外几个特色菜是铁锅杂鱼,皮皮虾,大馒头,炒小公鸡。我最喜欢崂山菇,口感松软爽滑,尽显山野的灵气。

吃完饭,朋友送我们到仰口游览区,她自己则要赶回单位打卡每周固定的政治学习。

仰口是欣赏山光海色的绝佳地点,是崂山风景的集中体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说的正是仰口。这里海拔约八百米,多是阶梯,当天游人并不多。我们一路欣赏了狮子峰、寿字峰等许多奇峰异石,走起来很容易。但仰口真正的趣味点,在于那段“身体力行”的挑战——觅天洞。

来之前听介绍说,节日期间,这个洞平均每天游客五千人次,每三分钟放一拨,每次放二十人,排队等一个多小时都不新鲜。这天洞口空荡荡,有个安全告示牌,大意是恐高的、幽闭恐惧症、高血压、心脏病等请好自为之。夸张的是,旁边还守着个保安,逢人就劝退,看见我俩喊得尤其起劲,“胖的会卡住,会缺氧,后悔没有回头路啊!”
走了这一路,好不容易有个非人工台阶,岂能绕过,我们笑笑,转身就钻进了洞里。这是两个大峭壁夹缝中的天然洞,多块巨石迭架,高约一百米,分为五层。进入洞内,果然潮湿黑暗,幽深曲折,有些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正如古人所言,“初进狭而隘,再上幻而旷”,确实有穿洞觅天的感觉。
从洞里出来往上爬,便来到了仰口最高点天苑——顾名思义,此乃“上天之苑”。它是一处天然的巨石平台,视野极佳,可以眺望渔村和大海。


崂山游的第二天,我们按照计划再次从游客中心出发,乘坐景区大巴前往巨峰登崂顶。
巨峰是崂山的主峰,在海拔800至1000余米间,延伸出五大支脉,形成灵旗峰、丹炉峰、天马峰等多个山口。景区利用这天然的地理优势, 根据《易经》八卦方位,将其中八个山口依次命名为命名为“门”,乾、坤、震、巽……环绕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八卦门环线。
因此,巨峰不像别的山,登顶就意味着下山,反而是旅程的开始。整个徒步路线像一把扇子:顺着扇柄爬上去,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绕扇子一圈,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还需要三到四小时。 游客可以选择从离门开始,顺时针或逆时针走,但与真正的八卦之“变”不同,因为地形所限,并不能选择任意门,从任何一个山口开始。

既来之则绕之。这一套八卦说,包括景区门口的牌匾,是请了山东大学的《易经》学者专门考察后设计的。景区管理因为担心崂山的自然与历史还不够“文化自信”,怕游客觉得无聊,就拼命贴标签。 用心良苦,但也着实刻意。既然这样,应该给绕卦成功的游客发张类似修仙结业证书之类,代表有始有终。

可惜天公不作美, 阴天下雨,且浓雾弥漫, 拿着地图,明明找到了位置,却啥也看不见。虽然看不见自然碑,也看不见“海上名山第一”石刻,但沿途见不少“神窟仙宅”——崂山有名的花岗岩石窟洞穴有 四十余处,历史上多为道家和佛家修行之地。

山里很安静。在这种天气出来上崂顶的,除了真正的登山爱好者,就是我们这样不能灵活改变行程的游客了吧。我们遇到两位年纪稍大的上海老夫妻。大妈一直在拗着姿势照相,大爷无奈地嘟囔:“我都拍了几千张了,还嫌不好……” 这样的天气条件,又能照出什么完美的作品?
我提出帮他们照一张合影,老两口很高兴。看着大爷的疲惫和配合,我忽然想到,他几十年的婚姻,早就练成了老子的“上善若水” —— 不争,却包容一切。
拍完照,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北京的,大爷说:“那我们是一家人啊。” 他解释道:“北上广是一家。” 我无奈地笑了,难道不是如歌中所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吗?”

雨势时大时小,只能趁着间隙掀开雨衣透透气。往上走,又遇到一位独自登山的年轻女子。她对行山路线不太确定,向我们询问。其实,我们也是刚遇到下山的人给了建议,就现学现卖转述给她了。我好奇问她,为啥独自一个人。她说,孩子太小不方便带上来,丈夫留在山下看孩子,自己抓紧时间上来看看。
我忽然觉得有点感动,也有点羡慕。她没带娃,没牵绊,风吹过耳,汗湿衣背,那一刻,她不是妈妈,不是妻子,是自己。 而她能获得这份短暂的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正是来自丈夫在山下的不争之功。

有人说雨天登山可以看仙境,但我觉得登高就是为了望远,所谓看仙境, 如同瞎子摸象。本来我确实准备拍仙女照,结果一路雨淋、汗湿,头发都打成一绺绺的,风再一吹,妥妥一个疯婆子。

绕完八卦,回到山脚“天地醇和”广场时,雨恰好停了。

我最后利用残留不多的天光补拍了一张“海上仙山”的牌子。牌很新,我忽然想通了一件事: 在历史悠久的地方,时间磨没了纯粹的自然风光。留下来的,与其说是仙山,不如说是人和山一起活下来的样子。能让铜像、香火、农家乐、桂花田、雨雾和海一起长在这里,也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