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家堂——教堂系列中的非凡之作

到欧洲旅行,参观教堂大概是你错不过的环节。

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佛罗伦萨的百花大教堂,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更不要说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了。相信每个教堂都会以它们共同的神性,却不同的风格,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当你走进巴塞罗那的圣家堂,你会惊觉,它以一种全新而强大的神秘力量,覆盖了你曾见过的所有。

这并非是某个人的夸张赞叹,即便在天主教体系内,圣家堂也被称为是“信仰与艺术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是西班牙的建筑奇迹,更是现代世界中对神性的再发现。

2010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亲临此地,为圣家堂主持祝圣典礼,宣布它正式升格为“宗座圣殿”(Basilica),这代表了梵蒂冈对它的最高认可。

走出圣家堂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高迪,他究竟是如何拥有先知般的洞见?又是何等的勇气,让他敢用如此另类的手法去解读,去呈现圣经?如何能让全世界的人,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不管你是无神论者,还是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只要踏进这里,便会被触动,而这触动人心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

首先,必须要肯定的是,高迪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同时又是一位天赋卓绝的建筑师。他把自己对上帝的热爱与敬畏,一点一滴化入建筑语言。他说,他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设计,修建的圣家堂,是献给上帝的作品。

高迪设计的圣家堂与其他任何教堂都不同。

他以教堂的三个立面讲述耶稣一生的故事:诞生立面,受难立面,以及复活荣耀立面;同时还用十八个塔楼象征他的十二个使徒,四个圣经的书写者,圣母玛利亚与耶稣。

其中象征耶稣的塔楼最高,设计高度是172.5米,达到了地球上最高的教堂高度。但是高迪让它低于巴塞罗那座蒙特惠奇山(Montjuïc),他说,人造的高度不应超越上帝创造的自然高度。建筑之高,是为了仰望,而非挑战。

由此可见,高迪的内心深处,对上帝创造的大自然怀着深刻的谦卑。

高迪认为大自然是上帝的第二部启示录,他创作的灵感都来自那里。

在圣家堂内部殿堂的的设计中,高迪打破了传统教堂纵向延展的规则,他大胆地运用森林的意象,把圣家堂建成了一座上帝的森林。

当你走进殿堂,只见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石柱,层层挺立,像一棵棵正在生长的树,它们的顶端如树冠般向四周伸展,直至穹顶。天穹上无数的灯盏像星星般闪烁,光线从叶隙间洒落,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辉,温柔地凝望大地,凝望着你。

此刻,天堂,人间在此相遇,天人合一。

此外,高迪还巧妙地运用光线,让彩色玻璃把自然光引进殿堂,并且与殿堂外墙的立面主题相互呼应。东面蓝色的晨光象征着耶稣诞生,西面黄昏残阳如血的悲壮折射着耶稣受难,而明黄色的穹顶之光,灿烂,温暖,象征着耶稣复活的荣耀。

光线的流转,生命的循环,人类在上帝的庇护下生生不息。

毫无疑问,高迪虔诚于天主教,但是他心中设想的圣家堂,却是为全人类所敞开。他用优美的大自然的语汇,来自太阳的柔光,大地树木的形态,宇宙的秩序,代替了传统教堂中的威严和肃穆。

因此,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信仰什么,只要一脚踏入此地,就会被打动,仿佛看到神性的温暖与宁静向你伸出手,与你拥抱。

这,就是高迪的伟大。

高迪相信,艺术源自人心深处的宗教情感。

我紧咬住这句话,久久地不肯放开。突然想起窦文涛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深洞需要填充。”是的,或许你今天还不知道拿什么来填,但总有一天你会找到。

人人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但是未必知道要到哪里去。

在圣家堂的那一片光里,我看到了答案。

虽然高迪没能看到圣家堂的完工,但是他对上帝,自然与人类的三重礼赞早就是一盏明灯,从一百年前一直闪亮到现在,并且继续照亮未来。


 

下面请欣赏照片:


 
圣家堂的耶稣诞生立面,目前的入口处
 
面布满了圣经故事里的人物雕塑


 
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石柱,像苍天大树——上帝的森林。顶部像张开的树冠。温柔的光倾泻而下,拥抱每一个人。
 
华盖下的耶稣受难
 
耶稣头上的金三角是圣父,上帝的所在
 
就是这个金三角,这张照片清楚明确些
 
蓝色黎明之光
 
圣家堂的东面,诞生立面,蓝色晨光
 
西面,残阳如血的悲壮,耶稣受难立面
 
圣家堂的受难立面
 
受难面的门,刻有铭文:不要按着我的意愿,要按你的意愿。

加泰罗尼亚文
 
荣耀立面,还没完工
 
远处,靠近穹顶的地方,站着加泰罗尼亚的保护神:圣乔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