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江南明珠一朱家角古镇
附朱家角旅游攻略,见最后一张图片
前些年中国掀起了一波撤县设区的热潮,上海也不例外。 朱家角镇原属青浦县,1999年青浦县摇身一变成了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理所当然成了上海市的一个镇。也许是朱家角镇成了上海的一部分的原因,现在朱家角镇的交通十分便利,从虹桥火车站乘地铁17号线,38分钟就到了。也正因为这一点,我选择了游朱家角古镇。
我到朱家角镇,天色已暗,把背包放到酒店,直奔放生桥而去。放生桥乃小镇的地标建筑,也是小镇的中心。我站在高高的桥面上,眺望四围,小镇早已被夜色笼罩,看不清全貌。小河两岸商家的灯光把岸边的河水染上了五颜六色,如两条色彩斑斓的彩带掛在河边上。桥下河水潺潺流淌,桥上游客纷纷拍照。
小镇异常的安静,不像我去过的湘西凤凰古城电音巨响。商业街的饭店,土特产店都在营业,没有人在店前招揽顾客,文明的经商给我增添了对小镇的几分爱。国内很多小镇的街头巷尾都是清一色高悬大红灯笼,朱家角镇上虽有一些红灯笼,但并非家家户户都掛。我喜欢这种淳朴真实的感觉。我闲逛了一会儿,由于夜色已晚,就回到酒店,期待第二天细细品味小镇的风貌。
朱家角镇位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之滨,宋元时期朱家角镇形成小集镇,名为朱家村。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朱家村己成大镇,改名为珠街阁,俗称角里。而朱家角作为地名可能在清朝末期出现,极有可能是最初的朱家村和后来的角里相结合而成。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朱家角镇,再次走上了放生桥。放生桥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古石桥,该桥建于1571年,桥长72米,宽5米,高7.4米,五孔。僧人曾规定此桥只能放生鱼鳖,不能捕鱼。我走过放生桥就进入了北大街,北大街是上海市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一条街,街长300米多米,这条典型的江南老街现在基本上都是商户店铺,我来得太早了,店铺还都没开门,镇上的景点也都没开。小镇上好像只有我一个游人,我围着小镇走了一圈,一个人走在石板路上,别无旁人,感觉小镇只属于我一个人。最后坐在马氏课植园的门前,等待九点钟开门。
课植园占地98亩,由儒商马文卿1912年开始修建,历时15年建成。课植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课植园造园艺术精湛,中西合璧,布局精巧。课植园分为课园和植园两部分。课园是生活居住区和文化展示区,植园开辟了农田和果园,还有一个打谷场。课植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
我走出课植园,沿河走了几十米,进了和心园。和心园是2007年才开始动工,是一位美籍华人从八户人家买了旧房子,改造成私家园林和博物馆。和心园的后花园有一个从三峡水库中迁移来的清代中期的和心亭,因此亭把该园命名为和心园。园中花、木、水、池、石点缀亭、台、楼、阁、榭,园内所有的陈列物品都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和心园真可谓一步一景,移步移景,
城隍庙是我游朱家角的最后一站,有240多年历史的朱家角城隍庙有三宝。之一金算盘,祈福之人福禄双全,财运亨通。之二古戏台,祈福之人家庭兴旺,婚姻美满。之三古银杏,祈福之人福寿康宁,美意延年。
有人概括朱家角镇的特点为"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一条像是运河不是运河的漕河穿镇而过,镇内河道纵横,36座石桥把小镇连成一体,成百上千栋明清老屋沿河而立。元代作家马致远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的江南水乡,犹如说的正是今日的朱家角。
'现在进入朱家角古镇是免费,课植园,和心园,城隍庙等景点需付费。我意外地发现朱家角的物价比上海低得太多了,游朱家角性价比非常高。
建议古镇政府对古镇老街四周的新建筑一定要限制高度,在古镇附近刚建成的大楼多多少少影响了古镇原有的风貌。朱家角的打卡地
朱家角镇的大门
朱家角的夜景
夜晚的放生桥
糟河的夜晚
放生桥
放生桥的石碑
早上八点左右的北大街,商铺都没开。
明清时期的街道和建筑
老街的胡同
河边的老街
河道
河道有宽有窄。
透过窗户看对岸
河畔的景色
小镇的游船,可乘六位游客,按时间收费。
课植园大门
课植园
课植园
课植园
课植园
课植园
和心园
和心园
和心园
和心园
和心园中的双亭园
城隍庙
城隍庙
城煌?三宝之一金算盘
城煌庙三宝之一古戏台
城媓庙三宝之一银杏树
圆津禅院
上海地铁17号线朱家角站,下车后步行两公里左右到古镇,有公交车,出租车,人力车。
游朱家角攻略,当地的旅游部门给的指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