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的赛场上,全垒打飞入看台总能点燃全场热情。抢到球的观众,仿佛就抓住了历史。。比如,2001年巴里·邦兹(Barry Bonds)第73支全垒打,球迷抢到后拍卖出百万美元天价。还有孩子接到球后登上大屏幕,全场欢呼的温馨画面。长久以来,MLB赛场有个不成文的美好默契:全垒打球飞入看台,如果身边有孩子,把球让给他们。因为,孩子们的笑脸才是全场最耀眼的焦点。
然而,就在上周五费城人对马林鱼的比赛中,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位父亲刚把全垒打球送给过10岁生日的儿子,一名女球迷竟冲上来抢夺,还拉扯父亲。 场内观众立即嘘声一片,5分钟后这位女球迷不得不离场,但离开时竟然对周围观众竖中指。 视频火速传开,她也因此获得了不光彩的‘Phillies Karen’(费城Karen)称号。“‘Karen’这个词,本是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爱找麻烦的人。它最早源于2004年电影《刻薄女孩》里的角色,后来在网络迷因的传播下,逐渐演变成对各种自我中心、抱怨成瘾、仗势欺人等特权行为的统称。”
视频在网上迅速热播。在当下充满了争论的美国,炸了锅的网友们倒是同声同力。Reddit 上有人怒喷:“她抢的不只是球,是孩子的童年。”电视主播直播中吐槽:“真的假的。这是你的球吗。你拿错剧本了吧。”X、Instagram 上更是表情包满天飞,把她塑造成“自私教科书”。所幸,两支球队迅速安慰孩子:马林鱼工作人员送上纪念礼包,费城人外野手哈里森·巴德(Harrison Bader)亲手送签名球棒。 最终,连知名企业家马库斯·莱蒙尼斯(Marcus Lemonis)都看不下去了。他直接承诺:‘我会送这个小男孩和他的家人去看世界大赛,费用全包。另外,你们还赢得了一辆房车!’ 让这段风波有了温暖收尾。
出于隐私和避免网络霸凌,媒体没公布她的名字。于是她只留下了一个外号—— “Phillies Karen”。立即成为美国公众舆论的集体符号, 几乎成了自我中心行为的教科书,提醒所有人:人类经常是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和他人厌恶的模样。“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全垒打的球,本该是礼物,而不是战利品。人生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为了争夺而尖叫的‘Karen’,而是那些能让别人因你而快乐,并因此收获更多的人。真希望我们的世界,少一点‘Karen’,多一些温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