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伊朗 3

来源: 2025-09-06 08:00:0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三.帝国的远影 (下)

江湖大道

在鲁斯塔姆的山崖上,除了公元前6-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的陵墓外还有一组同样规模宏大的公元3-7世纪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Sasanian Empire的浮雕石刻。这些浮雕有些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陵墓的下方,有些则在旁边的另一座山崖上。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去世,他的帝国随之瓦解,被手下将领瓜分。其后几百年,波斯在亚历山大部下大将塞琉古建立的塞琉古帝国Seleucid Empire,以及其后的安息帝国Arsacid Empire(又名帕迪亚帝国Parthian Empire)的统治之下,直到公元224年萨珊王朝崛起。

萨珊王朝虽然没有像阿契美尼德王朝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那样被明确称为波斯第二帝国,但被史学家和伊朗人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之前的两个帝国虽然都统治了广大的领土和几百年的时间,但都没有被视为波斯帝国。塞琉古帝国是马其顿希腊人的王国,属于外来人的统治,从语言,宗教,法律到政治制度都是完全希腊化的。而安息帝国虽然是波斯人的国家但语言到文化都受到希腊传统的影响,因此更多地被认为是前两个希腊王朝的继承人。此外安息帝国也缺乏强大的中央集权体系。相比之下萨珊王朝更是一个纯粹的波斯人帝国,其君主宣称自己是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直系血统,语言和宗教都是波斯的,也继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强大中央集权体制。实际上,萨珊王朝在鼎盛时期也基本恢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的版图。

620年萨珊王朝巅峰时期的版图。借自维基百科。

纳亚什·鲁斯塔姆山崖上的萨珊王朝浮雕。

萨珊王朝的浮雕中有几幅被雕刻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陵墓旁边的一座山崖上。上面这幅表现的是萨珊王朝的创始人,第一个国王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左边骑马者)从右边马上的拜火教Zoroastrianism的宇宙之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手中接过环状王冠Diadem。

阿尔达希尔一世就出生在离这个雕塑不远的地方。这个地区属于帕尔斯Pars(即法尔斯Fars),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发祥地。阿尔达希尔从帕尔斯起步,在公元224年推翻安息帕迪亚王朝,建立起萨珊王朝对波斯的统治。

萨珊王朝的国教是拜火教。拜火教是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伊朗的宗教。和多神教的希腊罗马宗教以及佛教不同,拜火教是单神教。在这一点上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近。阿胡拉·马兹达是拜火教唯一的神,是智慧之神和宇宙的创造者。岩雕中阿尔达希尔一世从阿胡拉·马兹达手中接过王冠象征的就是君权神授。在阿尔达希尔的命令下,有三幅这样的图案被雕刻在波斯的山崖上,这是其中一幅。图中阿尔达希尔头顶上的球形头饰是为丝绸包裹的他自己的头发。从阿尔达希尔一世开始,这种的头饰就成为萨珊王朝君主,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 的独有头饰。

在阿尔达希尔坐骑的胸部以帕迪亚文,希腊文和中古波斯文铭刻出一段文字:

崇拜马兹达神的君主,阿尔达希尔,伊朗的万王之王,帕派克Papak王之子,其权力源自于神

帕派克是阿尔达希尔之父。

在阿胡拉·马兹达的坐骑胸部也用三种文字铭刻出:

              这是阿胡拉·马兹达神

这些铭文使后来的研究者得以确定浮雕中的人物身份。

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君主的自称为万王之王,这也是中古时期西亚南亚很多帝国君主的头衔。萨珊王朝从阿尔达希尔一世开始用了"Shahanshah of the Iranians",意思就是伊朗人的万王之王。Shahanshah,简称沙阿Shah。这个称呼一直用到1979年被推翻的伊朗最后一个王国巴列维王朝的国王。而沙普尔一世开始用”伊朗人和非伊朗人的万王之王Shahanshah of the Iranians and non-Iranians"的称号,表示自己统治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

两匹马的马蹄下还踩着两个人。阿尔达希尔坐骑踩踏的是安息末代君主阿尔达班四世Artabanus IV。阿尔达班四世在224年与阿尔达希尔的战争中战败被杀,安息(帕迪亚)王朝也就此灭亡。阿胡拉·马兹达的坐骑蹄下的是拜火教的魔鬼阿里曼Ahriman。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大帝陵墓下方有一幅被雕前的介绍称为古代波斯最有名的纪念碑之一的浮雕-沙普尔一世的胜利浮雕The Triumph Relief of Shapur I。沙普尔一世是萨珊王朝的创立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之子,也是萨珊的第二个国王。图中显示的正是沙普尔最为引以为傲的战绩—活捉罗马皇帝。

这段史实我以前从未了解过,以至于当导游Javad告诉我们这幅画是波斯皇帝活捉罗马皇帝时吃了一惊,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伊朗人为长自己的志气编出来的。但这的确是史实,而且被捉被杀的不是一个,而是三个罗马皇帝。事实上东罗马帝国在与萨珊王朝对抗时很多时候是采取守势,有时甚至于割地赔款求和以集中力量对付西面蛮族的进攻。

沙普尔一世的胜利浮雕

从波斯帝国的角度来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一样,萨珊王朝的西面始终面临着强劲的敌手,只不过对头从希腊换成了罗马。沙普尔在和罗马的长期战争中多次占据上风。

鲁斯塔姆山崖前有一座名为Ka'ba-ye Zartosht的阿契美尼德时代矩形石塔,沙普尔在上面用帕迪亚文,希腊文和中古波斯文三种文字记述了自己如何战胜三位罗马皇帝的丰功伟绩。第一战,他击败年轻的皇帝戈尔迪安三世Gordian III,戈尔迪安被杀。其后他迫使接任罗马皇帝的阿拉伯的菲利普Philip the Arab 交出五十万金币割地求和。再后,沙普尔帅军进攻罗马帝国的叙利亚省,罗马皇帝瓦莱里安Valerian统帅7万大军迎战。公元257年罗马军队被波斯击败,皇帝瓦莱里安被俘并被押回波斯,后死在监禁中。

图中的沙普尔骑在马上,左手扶剑,右手握住站在马前的瓦莱里安。按照波斯的传统表达方式,握住手腕就表示在战场上生擒。跪在马前的可能是另一个战败的罗马皇帝阿拉伯的菲利普。

萨珊王朝的君主很喜欢用大型浮雕记载重要历史事件为自己歌功颂德。除了纳亚什·鲁斯塔姆之外,还在其他几处地方留下了相似的浮雕。其中就包括萨珊王朝的重要城市比沙普尔Bishapur城外的沙普尔河Shapur River被称为Tang-e Chogan的萨珊遗迹。当年萨珊国王战胜罗马班师回朝,在大路边的沙普尔河岸上刻下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大型浮雕。

Tang-e Chogan遗迹有6幅刻在沙普尔河岸的石壁上的萨珊浮雕。由于年代久远,河水上涨和草木遮挡,这些浮雕早已被人遗忘,直到1877年才被考古工作者重新发现。1937考古工作队通过使沙普尔河水改道的方式令浮雕完全露出水面恢复到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样子。

下图是巴赫拉姆二世的第一幅浮雕-巴赫拉姆二世的胜利。在这片山崖上一共有三幅巴赫拉姆二世的的浮雕,这是第一幅。

巴赫拉姆二世是萨珊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公元274-293年在位。浮雕中左侧骑在马上的就是巴赫拉姆二世。他的左手中握着三枝箭,被认为是胜利和力量的象征。他的马前站着一位双手扶剑的波斯将军。将军的身后站着两排身着阿拉伯长袍的男子以及他们的马匹和骆驼。整个画面象征着巴赫拉姆二世的波斯帝国对阿拉伯部族的征服。浮雕的中央有一道明显的水平沟槽,这是常年被河水冲刷造成的。沟槽以下的部分因被河沙所埋没而受到保护,没有明显的河水侵蚀的痕迹。

其他几幅浮雕中有沙普尔一世,巴赫拉姆Bahram一世和二世,有的浮雕中人物超过百人。

如前所述,帕尔斯Pars这一带,是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有多处萨珊王朝的遗迹。

Tang-e Chogan的这些河边浮雕位于连接萨珊王国两个先后首都Istakhr和Ctesiphon的重要道路旁边。道路的另一侧就是萨珊城市比沙普尔Bishapur遗址。

比沙普尔是由沙普尔一世于266年建立的,直到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为止都是波斯的重要城市。比沙普尔是一座网格形的方方正正的城市,据认为是受罗马城市规划的影响。这样的城市设计在波斯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是首都,但比沙普尔有一个规模很大有围墙的皇家区域,边长分别为400和500米,内有举行仪式的大厅,铺有马赛克地面的厅堂,以及一个祭祀阿纳希塔Anahita女神的场所。除此之外,城内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火神庙。如今这个城市剩下的只有一片废墟。

比沙普尔遗址。

 

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宫Palace of Ardashir Pāpakan是法尔斯的另一座萨珊遗迹。这座宫殿是阿尔达希尔一世国王于224年建的,目前多数建筑的屋顶已经倒塌。考古学者认为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宫具有高大的厅堂和厚而坚实的外墙,因此具有宫殿和要塞的双重功能。

宫殿墙外不远处还有一座孤立的建筑,原是拜火教保留圣火的所在。圣火对拜火教极端重要,要始终保持燃烧不能熄灭。圣火后来被移往他处。

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宫的伊万Iwan,拱顶高达18米。伊万是指长方形的大厅,三面有墙,一面完全开放,通常有拱顶,经常被用作大型建筑的门厅入口。

伊万经常出现在清真寺等伊斯兰建筑中,但最早却出自于波斯,历史远早于伊斯兰教和清真寺,只不过后来被清真寺建筑广泛采用罢了。在伊朗所见的大型清真寺几乎无一例外都用一个大型伊万作为入口,有些建筑中还有多个伊万。但伊斯兰的伊万有自己的特征。上图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宫的伊万,其上部是一个圆弧的一部分。而伊斯兰建筑中的伊万,其上部是由左右两段甚至四段圆弧组成。左右的圆弧在顶端相交形成一个不很明显的尖角。这是伊斯兰建筑的门窗中普遍采用的形状,顶部的尖角使弧线看起来非常优雅。比较阿尔达希尔·帕帕坎宫的伊万和本文后面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的伊斯兰建筑的伊万,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别。

与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战争贯穿了萨珊王朝的整个历史。波斯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包括早期沙普尔一世的战绩,甚至在帝国的晚期还能够占领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埃及,把帝国的版图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但萨珊王朝的国力在长期战争中逐渐被消耗殆尽。王朝末期的内战更加速了这一过程。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势力在阿拉伯半岛崛起并迅速扩张。从公元633年开始,穆斯林阿拉伯军队开始入侵波斯,此时的萨珊王朝已经无力抵抗。651年,萨珊王朝灭亡。

此后伊朗被异族,主要是阿拉伯人,统治了850年。直到第三个波斯帝国-萨法维Safavid 王朝于1501年建立。萨法维王朝被认为是源自今天的伊朗西北部以及土耳其的库尔德部族,并与高加索和西亚的其他民族融合,逐步发展到控制整个伊朗和今天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部分俄国的高加索地区,部分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的庞大帝国。16世纪是火器飞速发展,替代冷兵器成为制胜利器的时代。火器也助力萨法维王朝统一伊朗。有的历史学家将那个时代西亚-南亚的奥斯曼,萨法维和莫卧儿三个帝国称为火药帝国Gunpowder empires,意思是这是三个靠火器征服建立的帝国。其实那个时代欧洲人不也是靠火器把摩尔人逐出欧洲大陆,和完成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吗?

阿契美尼德和萨珊王朝离现在已有1500到2500年,留给我们的只有石头建筑的残垣断壁和浮雕石刻。萨法维王朝的年代则近得多,很多精美壮观的建筑仍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其典型的代表是伊斯法罕的阿里卡普宮和四十柱宫。

伊斯法罕Isfahan(或Esfahan)是萨法维王朝1598-1736年的都城。阿巴斯一世Abbas I将首都从加兹温Qazvin迁到伊斯法罕,修建了市中心的伊玛目广场Naqsh-e Jahan Square和周围宏伟的宫殿及清真寺。阿里卡普宮Ali Qapu就位于广场的西侧。

阿里卡普在波斯文中是皇家大门的意思。这座建筑的原意就是进入皇家宫殿的大门,看起来也像一座城楼。城楼有六层40米高,通过狭窄的螺旋形楼梯到达楼顶。在城楼的平台上有极佳的视野。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的阿里卡普宮。

从阿里卡普宮楼顶平台俯瞰伊玛目广场。广场角上是沙阿清真寺Shah Mosque。沙阿是伊朗国王的称呼,因此也可以称作国王清真寺。虽然叫国王清真寺,但其实是对公众开放的。

阿里卡普宮对面的Sheikh Lotfollah Mosque清真寺。这才是萨法维王室的专用清真寺。

阿里卡普宮阳台上伊万式的门廊。

阿里卡普宮背后不远的园林中的四十柱宫Chehel Sotoun是萨法维王朝的一座精美的亭阁式皇家宫殿, 由阿巴斯二世Abbas II建造。四十柱宫的名字很有意思,其实这个宫殿前门廊的木柱只有二十根,但如果加上它们在门前水池中的倒影总共就有四十根了。这个名字起得极具想象力,颇有李白的名句“对影成三人”之风。宫殿内部的墙壁画满了精美的壁画。

四十柱宫极其在水池中的倒影。

四十柱宫中反映后宫生活的壁画

四十柱宫主要作为萨法维王室娱乐和接待国宾的场所,在大厅内部一直延申到天花板的四壁上有许多壁画。这些壁画都是用矿物,植物,动物和纯金为原料的颜料,色彩鲜艳,内容多以萨法维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帝王和后宫生活为题材,人物生动。大型壁画则场面浩大,人物众多,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

壁画《查尔多兰战役》。

查尔多兰战役Battle of Chaldoran是发生在1514年8月23日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军队之间的战役。查尔多兰位于波斯的大不里士西北不远的地方。双方军队的统帅是波斯沙阿伊斯玛仪一世Ismail(Esmaeel) I,图中中央骑白马持刀冲击敌阵者,和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Selim I,中右着红袍骑白马者。对阵双方的奥斯曼军队装备有包括大炮在内的大量火器,而波斯军队以冷兵器为主。结果自然是萨法维军队大败。奥斯曼军队乘胜追击,一度攻占大不里士。此战显示了武器代差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看来两个火药帝国在使用火器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意思的是,此画前的介绍中声称波斯军队的失败是因为伊斯玛仪下令部下不准使用火器。言外之意是奥斯曼人用大炮是胜之不武,应该陪着波斯军队拼刺刀。不过萨法维王朝能够把自己的大败仗如实展示在他们重要的宫殿中,显示出的是对历史的尊重态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两千年中波斯帝国在西面的劲敌,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希腊,萨珊王朝是罗马拜占庭,而萨法维王朝变成了奥斯曼帝国。查尔多兰战役发生时东罗马帝国已被奥斯曼帝国所灭。除了北面东面国家和部族的战争之外,西面的奥斯曼帝国始终是萨法维王朝最主要的敌人。

伊斯玛仪一世是萨法维王朝的创立者和第一个沙阿(国王,诸王之王),具有中亚多个民族的血统。16世纪初统治伊朗的帖木儿帝国已经极度衰败,各地军阀割据。1501年伊斯玛仪作为什叶教派的领袖拥兵自立,占领伊朗重镇大不里士,自封为阿塞拜疆沙阿。第二年进而给自己加冕为波斯沙阿,时年15岁。此后10年间,伊斯玛仪把统治成功地推进到了波斯全境。查尔多兰战役时他也才27岁。伊斯玛仪在查尔多兰战役中受伤,从此不再亲理朝政,直到十年后去世。

伊斯玛仪一世被认为不仅对萨法维王朝,而且对伊朗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他使伊朗在长达850年的分裂和外族统治之后再次统一,重新建立了伊朗人的突厥民族认同,这通常被认为是波斯帝国向现代伊朗转型的开始。在他之后的萨法维王朝也发展成为第三个统治多民族的强大波斯帝国。伊斯玛仪的另一个改变伊朗和伊斯兰世界的重大决定是他把十二伊玛目什叶派伊斯兰教定为伊朗的国教,使什叶派成为能够和逊尼多数派分庭抗礼的伊斯兰教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百年后的今天。现在什叶教派依然是伊朗向伊斯兰世界,特别是周边中东国家输出影响的重要手段。

关于十二伊玛目什叶派伊斯兰教后面还会讲到。

意大利画家Cristofano dell'Altissimo画的伊斯玛仪一世肖像。藏于佛罗伦萨Uffizi美术馆。借自网络。

壁画《沙阿阿巴斯一世招待流亡的土耳其斯坦的统治者瓦利.穆罕默德.汗》。

阿巴斯一世是萨法维王朝的第五个国王,1587年到1629年在位。阿巴斯出生的那个年代,萨法维的朝政被中亚的几个强势的部族所把持,军阀持续混战。他的父亲因眼疾而近乎失明,原本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但当他的祖父,萨法维王朝的第二个沙阿去世后,宫廷内爆发了惨烈的继承战争。在先后两位继位者被杀之后,他的父亲才作为妥协的产物被推上沙阿的宝座。但他始终是一个弱势的君主,甚至连自己的王后即阿巴斯的生母都被敌对的部族谋杀。阿巴斯自己在王位继承的次序上原本也不靠前,但他为自己培育了有作为的青年王子的形象并获得主要部族和各地官员民众的普遍支持。1586年16岁的阿巴斯看准时机领军向都城Qazvin进军,兵不血刃进入首都迫使他的父王交出王位,第二年就正式登基成为萨法维王朝的第五位沙阿。

阿巴斯看准萨法维王朝的弊端,掌权伊始就大力削藩,消除军阀部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特别是建立效忠于沙阿的强大军队。他建立了火枪和炮兵部队,使波斯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帝国。在他的治下波斯经济发展,并且打赢了几场对奥斯曼的战争。他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萨法维王朝最杰出的君主和伊朗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大帝,大流士大帝一样,阿巴斯也被后世称作阿巴斯大帝Abbas the Great。

阿巴斯的时代以后萨法维王朝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到18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和伊朗历史上其他王朝末期一样,政府腐败加深,各地各民族不断造反。外部受到西面的奥斯曼,东方的阿富汗,以及北方的高加索诸国和后来的俄国的侵蚀。此时王朝内部出现一位军事强人纳德尔Nader。他领兵击退奥斯曼并四面出击,短期内将波斯的领土推进到高加索,阿富汗和印度,甚至超出了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1736年纳德尔封自己为沙阿,萨法维王朝就此终结。现代伊朗的历史正式揭开序幕。

萨法维王朝全盛时的疆域。

西方的史学界一向视希腊罗马为文明的正统,而把所有北欧,中欧,北非的其他民族一概称为蛮族,属于西亚突厥民族的波斯人更不在话下。以前看到的关于波希战争的历史,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通俗文化,多是从希腊角度的叙事。关于波斯的介绍很少,即使有也多数是负面的记述。和罗马敌对的萨珊王朝的记述甚至更少于和希腊对抗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此次伊朗之行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从另一个视角看波斯,直接了解伊朗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难得机会。

在伊朗的六千年历史中,真正让伊朗作为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使伊朗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阿契美尼德,萨珊和萨法维这三个强大的波斯帝国。今天很多伊朗人心心念念的梦想大概就是再现波斯帝国昔日的辉煌。导游Javad就多次提到他最为仰慕的是萨沙王朝,希望伊朗能够成为萨沙王朝一样的国家。这当然只能是一个梦想。历史在前进,世界在进步,伊朗也无法回到1500年前的波斯。伊朗人民能做的是顺应世界潮流,建设一个现代制度下的新伊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