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的王朝史我写过,这是我的新书《行走·莱茵多瑙》里的一段

      在罗马帝国衰落,德意志蛮族纷纷入侵帝国边界的时代,阿提拉的匈人帝国是武力最为强大的一个,他们来自亚洲草原,19世纪有法国学者提出假说,认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匈人,就是中国汉代的匈奴人,被汉朝击退以后离开东北亚西迁。但是这个假说相当牵强,草原上游牧民族各个部族之间人口混杂,民族融合和分裂时刻都在进行,在古代他们自己又没有文字历史。匈奴西迁从中国的史书上消失,到匈人出现在古罗马的史书上,中间这段时间完全没有记载,也没有考古证据证明这两个民族是同一个,唯一的论据只是两个民族名称的发音相近而已。其实匈人的祖先可能是中国史书上提到过的西域任何一个游牧部族,也可能是中国史书不载的部族。这个匈奴即匈人的假设,在现代也只有中国人出于民族自豪感才乐于采纳,在严肃的历史界已经没有人当回事了。所以笔者在这里有意用“匈人”来翻译西方史书上的Huni这个部族,也有的中国学者翻译为“胡人”,用意都是刻意避免“匈奴”这个称谓。

但是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的匈人帝国没有持续多久,匈王阿提拉的宫廷就是前文提到《尼伯龙根之歌》史诗传说中勃艮第王国灰飞烟灭的地方。阿提拉猝死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曾经受到匈人帝国欺压和统治的东哥特人、格皮德人、阿兰人等等部族纷纷背叛,联手伏击和围剿匈人,曾经在欧洲强横一时的匈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彻底消亡,大部分被杀光,剩下的人融入周围其他民族,匈人从此从历史上灰飞烟灭。下一个统治匈牙利平原的,是阿瓦尔人,这个民族是中国南北朝历史上,北魏以北的柔然人,《木兰辞》里面从北方入侵北魏帝国的游牧民族就是柔然人。后来这个雄霸北亚的帝国在鲜卑和新崛起的突厥打击下崩溃,不得不西迁来到欧洲,占据了今天的匈牙利,还曾经打进巴尔干半岛,突袭过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是被罗马军在城下击败。柔然人在欧洲史书里叫阿瓦尔人,建立的国家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就是阿瓦尔汗国,从公元6世纪到8世纪也有好几百年历史。公元790年代被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消灭。这段时间的匈牙利和潘诺尼亚地区,处于法兰克帝国、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交互影响下,但是作为边缘地区,两边的统治都不太强。后来北面的波西米亚(今天的捷克)兴起大摩拉维亚公国,一度统治过潘诺尼亚地区;巴尔干半岛北部兴起的保加尔人的保加利亚帝国也一度统治过匈牙利东部大部分土地,但大摩拉维亚和保加利亚从北面和东面的统治为时不长,很快又一支强大的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游牧部落马扎尔人征服了匈牙利这片土地。直到今天,很多匈牙利人会自称为匈人的后代、阿提拉的子孙。其实匈牙利的主体民族是欧洲化的马扎尔人,在他们和阿提拉的匈人帝国之间,存在500年的时代鸿沟,这段时间里,哥特人、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保加尔人、法兰克人先后定居在这片土地上。如果说匈人消亡以后留下来的血脉通过民族融合,有一部分融进了后来的马扎尔人,这也不算错,但马扎尔人里面能有万分之几500年前匈人的血统呢?不能因为匈牙利、阿提拉的匈人、中国史书上的匈奴,都有Hun字,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一脉相承。今天历史学家考证,Hungary的词根不是来源于Huni,匈人,而是来源于东罗马帝国把匈牙利的主体民族马扎尔人,称为乌戈尔人(Ungri),拼写变体出了Hungary,这个字头的H不发音。而同时期的东罗马拉丁文献,称呼匈人则用另一个词Huni。所以匈牙利的词源和匈人的词源不同。

其实匈牙利民族完全不需要攀附历史上的匈人,他们自身马扎尔民族的历史已经足以令人自豪。9世纪末7个马扎尔人部落从亚洲入侵匈牙利地区,公元896年在阿帕德领导下征服了这片土地。记住这个时间点,因为后面我们旅行到布达佩斯的时候,会发现绝大多数布达佩斯的纪念碑级别的典雅建筑,都建于1896年,那是因为在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治下的奥匈帝国大举庆祝匈牙利立国一千年,所以才大兴土木。公元10世纪的前半叶,异教的马扎尔人极其强大,从匈牙利出发不断西侵,是东法兰克王国的心腹大患,直到955年终于被奥托大帝在里奇菲尔德战役(Lechfeld)击败,从此定居下来。里奇菲尔德战役在德意志和匈牙利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事件:在德意志史上,经此一战奥托大帝威望大增,才有后来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的举动。在匈牙利历史上,这场败仗标志游牧的马扎尔人开始接受定居生活,从生活方式、统治模式、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开始欧洲化。在当时7个马扎尔部落互相不服,只是奉阿帕德的后代作为名义上的匈牙利君主。按照古老的游牧民族传统,国王的位置应该兄终弟及,但那一代匈牙利国王吉萨(Geza)立了儿子做继承人,并请求奥托皇帝从神圣罗马帝国派出传教士传播基督教。997年吉萨国王死后,他的儿子战胜并处决了叔叔,给自己改名斯蒂芬,皈依天主教。因为这个举动,斯蒂芬国王和给他加冕的大主教希尔德布兰特死后都被罗马教廷封圣。匈牙利建国的前三百年,首都在多瑙河畔的埃斯泰尔戈姆(Esztergom)。

在吉尔要塞以东90公里,多瑙河下游的右岸,是匈牙利古都埃斯泰尔戈姆。从维也纳顺流而下行船至此,游客一定不会错过右手边山顶上巨大的圆顶教堂,还有教堂边山坡上沐浴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红屋顶城堡工事。埃斯泰尔戈姆应该算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但就旅游资源来说,在匈牙利绝对是一座大城。城堡山下的老城分为两片,绝大部分在山的上游方向,另外城堡山脚下到河岸之间的这一小条,被称为“水城”,古代是在山上主教区跟王宫城堡里面工作的臣工们聚居之所。

山顶教堂气势恢宏,它的巨大圆顶跟柱廊,从河对岸远处就能分辨清楚。教堂的墙是灰黄色的,装饰很少,朴素简洁,背向河面的希腊神庙式主入口,一望而知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的新古典风格。的确如此,这座教堂19世纪才修建,1869年教堂完全落成的祝圣典礼上,李斯特还为它写过弥撒音乐。但其实山顶的大教堂已经是几毁几建,历经战火。早在972年埃斯泰尔戈姆成为匈牙利王都以后,历代匈牙利国王大多数在这里加冕。当然,最早的一次,是公元1000年元旦,圣斯蒂芬国王的加冕礼。传说那次加冕是由时任教皇西尔韦斯特二世派出特使,专程送来圣斯蒂芬王冠,为国王加冕,所以圣斯蒂芬王冠此后成为历代匈牙利君主必须拥有的,国家权力的象征,是匈牙利最神圣的物品,今天放在布达佩斯议会大厦大圆顶正下方供人瞻仰。但公元1000年加冕就用到了圣斯蒂芬王冠,这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真实性存疑,另一种说法认为圣斯蒂芬冠其实是1070年代在君士坦丁堡制作,由拜占庭皇帝交给当时的匈牙利国王吉萨一世,还有一种说法是12世纪末贝拉三世国王制作的。

无论如何,圣斯蒂芬国王加冕以后,匈牙利历史在新千年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他本人打破兄终弟及的草原民族政治传统,是长子继承制的受益者,上台以后在全国强制基督教化,改用拉丁字母书写马扎尔语言。所以今天的匈牙利语虽然用拉丁字母拼写,但语言本身属于乌拉尔语系,无论语法还是单词发音规则,跟周围其他国家区别非常大,尤其是欧洲人先名后姓,而匈牙利人先姓后名,这一点和亚洲相同。圣斯蒂芬国王着手把匈牙利改革成一个欧洲式的封建国家,分封伯爵领地。此后匈牙利在12-13世纪的历代国王都是阿帕德的子孙,所以称为阿帕德王朝。1102年,匈牙利征服克罗地亚王国,匈牙利国王兼任克罗地亚国王,而且此后世袭了八百年,身兼两个国王的卡洛曼一世不在埃斯泰尔戈姆,而在贝尔格莱德加冕。1172年到1192年在位的贝拉三世国王强大而富有,因为匈牙利不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生产,而且富有各种矿物,尤其是生产白银。贝拉三世所处的欧洲第三次十字军时期,匈牙利的国库收入超过了法国,征服了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令塞尔维亚称臣,换句话说,也就是打击了巴尔干地区拜占庭帝国的力量,为罗马天主教扩充了地盘。当然,这跟当时拜占庭帝国本身面对塞尔柱突厥入侵,形势内忧外患有关系。稍后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甚至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本身。1205-35年在位的安德鲁二世国王集结了3万大军参加1217年的第5次十字军。1222年他在国内颁布一份金券诏书,是匈牙利的宪法,也是欧洲大陆上第一部限制王权的宪法,只比英国的失地王约翰签署《大宪章》晚了7年。安德鲁二世的金券诏书规定王权附属于王冠所体现的国家,贵族有极大的特权,和国王分享国家统治权。它的副作用就是开启了此后几百年匈牙利贵族目无朝廷,中央政权软弱无力的弊端。总体来说,这两百多年是匈牙利历史上极其强盛的时代,以1235年加冕的贝拉四世最初几年为顶点。但1241年蒙古帝国拔都西征,匈牙利军队面对拔都汗的大军,在莫西(Mohi)战役大败,贝拉四世从战场上逃跑,人民遭到屠杀,但蒙军没带攻城设备,无法占领城防坚固的埃斯泰尔戈姆,而且很快就因为窝阔台大汗去世而撤军。此后贝拉四世在全国大举建设石头城堡和城墙,防止蒙军卷土重来。贝拉四世把宫廷从埃斯泰尔戈姆迁到布达,埃斯泰尔戈姆结束了作为匈牙利首都的历史。

大教堂侧面是古代的王宫城堡,看起来好像是教堂的附属建筑,实际上占地面积很大,大部分建在比山顶低一点的山坡上面。贝拉四世迁都去布达以后,这里留给了埃斯泰尔戈姆的大主教。虽然不再是都城,这座城市仍旧是全国的宗教中心,因为埃斯泰尔戈姆总主教仍旧是王国境内的首席神职人员,统领全国各个主教区,保留着给历代国王和女王加冕的权力。14世纪早期阿帕德王朝绝嗣,开始由贵族选举国王,虽然也经过相路易一世(匈牙利语叫拉约什一世,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名字发音不同,译成中文也就不一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德文的卡尔、英文的查理、西班牙文的卡洛斯,其实都是同一个名字。路易是法文,德文里叫做路德维希,匈牙利文叫做拉约什。既然是匈牙利国王,我们在这里就用拉约什这个名号)、乌鸦王马加什这样强大的国王,但大多数国王都会为了选举而削弱王室权力贿赂贵族,在欧洲历史上,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就是这么毁掉的,匈牙利也不例外。直到16世纪,土耳其大军在莫哈赤战役毁灭了匈牙利王国的军队,国王阵亡,苏丹苏莱曼大帝几乎占领匈牙利全境,哈布斯堡皇室接手匈牙利的残山剩水,埃斯泰尔戈姆就成为哈布斯堡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反复争夺的边塞,无论哪一方想要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埃斯泰尔戈姆都是扼住多瑙河的要点,所以城市历史上几毁几建,这座城堡到近代已经残破不堪,几乎完全掩埋在地下。二次大战以后开始发掘城堡,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拱门、塔楼、建筑物都是中世纪的遗物,大多数是罗曼建筑风格时期王宫的原物,看上去比19世纪重建的大教堂更古老。这里现在是属于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体系下的城堡博物馆。

话说蒙古入侵以后,惊魂未定的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把宫廷从埃斯泰尔戈姆迁往布达,开始亡羊补牢,在全国修筑城堡、要塞。这就是今天布达佩斯城堡山上王宫要塞的最初由来。

半个世纪之后,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三世在1301年去世,阿帕德王朝就此绝嗣。匈牙利贵族们趁此机会攫取王室的财富和权力,国内大乱。当时欧洲各大国里面,法国国王是美男子菲利普四世,就是消灭了圣殿骑士团,控制教皇,把教廷迁往阿维尼翁那位国王;德意志国王是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一世,也就是瑞士联邦威廉·退尔争取独立的时代。争夺匈牙利王位的有好几家,最后的胜出者是法国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他出自法国王室的幼支安茹家族,曾祖父就是被西西里农民起义“晚祷钟声”事件赶出西西里岛的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一世。但匈牙利新王查理一世花了20多年才把国内不服管束的各大贵族安抚下来或者加以征服。这半个世纪仍然是匈牙利的兴盛时期,这个匈牙利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共两代国王,查理一世和路易一世(按照匈牙利语发音就是拉约什一世)。查理国王独断专行,从不开国会,利用占当时全世界产量三分之一的银矿加强王室军队,查理和拉约什父子统治下的匈牙利,是14世纪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政权之一,甚至超过控制教廷的法国。匈牙利国王争夺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位,让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称臣,迫使威尼斯撤出达尔马提亚海岸,在摩尔达维亚建立属国。1370年拉约什大帝更被选举为波兰国王。可是好景不长,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国王拉约什死于1382年,他没有儿子,强大的金雀花王朝绝嗣,女婿卢森堡家族的西格蒙德为争取王位,向匈牙利的贵族做出很多让步,把王室地产的一半送给贵族们当礼物。虽然西格蒙德如愿当上匈牙利兼波西米亚的统治者,甚至后来还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但他在匈牙利国内作为国王的地位非常脆弱,1401年西格蒙德国王甚至短期被匈牙利贵族们囚禁起来。

内忧继之以外患,拉约什大帝时代受到匈牙利统治的巴尔干民族信仰东正教,不服天主教匈牙利的统治,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称臣并且求援,引狼入室。1390年土耳其入侵匈牙利南部边境,西格蒙德国王率领十字军在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大败。幸亏不久以后奥斯曼苏丹“雷霆”巴耶济特在安卡拉之战被瘸子帖木儿打败当了俘虏,土耳其暂停扩张,让欧洲赢得喘息。

1437年西格蒙德国王兼皇帝又死后无子,卢森堡皇朝绝后,王位传给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二世,两年以后阿尔伯特又病死,本该是阿尔伯特的遗腹子拉斯洛五世继承,但拉斯洛年纪太小,其表叔,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位皇帝腓特烈三世想要篡夺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统治权。匈牙利贵族们以大贵族匈雅迪为首,选举波兰国王弗拉迪斯劳兼任匈牙利国王。就在这个各方争夺王位的节骨眼上,土耳其再次大举入侵。

综观土耳其帝国兴起时期西进的几百年历程,抵挡土耳其征服欧洲的主力,先后是三个王朝:第一道防线是拜占庭,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土耳其跨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欧洲之后,围攻君士坦丁堡将近一个世纪,始终拿不下来,先越过君士坦丁堡,开始征服巴尔干。1453年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千年帝国拜占庭灭亡。

然后,抵挡土耳其沿着巴尔干半岛入侵欧洲的第二道防线,主力就是匈牙利王国,这次抵挡了快150年。1444年罗马教廷组织“瓦尔纳十字军”讨伐土耳其,在瓦尔纳战役中再次大败,波兰兼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劳阵亡,此后匈牙利国会承认当年的“遗腹子拉斯洛”为国王,由匈雅迪摄政。所以匈雅迪一面主持抵御土耳其的入侵,一面和跃跃欲试始终想要争夺匈牙利王位的腓特烈三世皇帝对立。

匈雅迪大将军并不是王族,却因为屡立战功,成为基督教世界的英雄。他和阿尔巴尼亚的斯堪德贝格,瓦拉几亚的(今天属于罗马尼亚)“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摩尔达维亚的斯特凡大公,差不多处于同一时代,当时的战略格局是以匈雅迪的匈牙利军团居中,左翼是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右翼阿尔巴尼亚在土耳其背后袭扰策应,共同对付奥斯曼帝国西侵。

1453年,奥斯曼帝国最终征服君士坦丁堡,苏丹“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下一步全力西向,进攻匈牙利的多瑙河防线,防线的中坚支撑点是今天的贝尔格莱德。1456年,土耳其围攻要塞,匈雅迪率军驰援,这一战非常关键,当时的教皇下令,欧洲所有罗马天主教国家,每天中午12点一齐鸣钟,为战争的胜利祈祷。匈雅迪一战大胜,不但击退土耳其大军的入侵,而且保以后70年都把土耳其牵制在多瑙河防线上。直到今天,天主教堂还在中午12点鸣钟,就是那一年留下来的传统。不过,匈雅迪本人也在战役期间染上瘟疫,不久就病死了。

下面就是“乌鸦王”的传说:匈雅迪生前只做过摄政王,按说没有王室血统,没有资格竞争王位,何况国王“遗腹子拉斯洛”已经16岁可以亲政了。但是匈雅迪生前众望所归,他的儿子们也不免功高震主。其实马加什只是匈雅迪的次子,当时15岁。他的哥哥被国王“遗腹子拉斯洛”逮捕处决,他自己也被捕。但不久16岁的国王也暴毙,有说法是国王的表叔、觊觎匈牙利王位的腓特烈三世皇帝所害,但现代的研究说其实国王早就得了白血病。布达佩斯的贵族和平民马上选举马加什为新国王,但他当时正被囚禁在波希米亚宫廷(前国王遗腹子拉斯洛兼任奥地利公爵和波西米亚国王),而布达佩斯也有其他候选人对王位虎视眈眈。这时,需要马加什尽快赶回来即位。传说中,他的母亲放飞一只神奇乌鸦从匈牙利飞到布拉格,嘴里叼着一只象征王权的戒指,马加什得到消息连夜脱身,赶回布达佩斯即位。所以,他的名字,就叫Matthias Corvinus,Corvinus是拉丁文乌鸦的意思,乌鸦成了国王的吉祥物。

“乌鸦王”马加什打败了国内拥戴皇帝腓特烈三世的一派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税系统,稳定南方对土耳其的前线。他建立起一支“黑甲军”,是欧洲第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马加什在东南方向跟土耳其讲和,回头在西方和波兰争夺波西米亚王位。之后跟腓特烈三世皇帝兵戎相见,打败皇帝并占领了维也纳,当上了奥地利公爵兼波西米亚国王。现在我们在布达山上参观的王宫,大部分是马加什国王建设的。

1490年乌鸦王马加什病死,几年之内,王位选举制的弊端再次显现。贵族会议再也不想要一个乌鸦王似的强大君主,之后的国王受制于贵族会议,被迫减税,解散“黑甲军”自废武功,匈牙利贵族们侵吞王室地产,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同时,土耳其那边即位的,却是著名的苏莱曼大帝。1521年苏莱曼大帝拿下贝尔格莱德,入侵匈牙利本土,1526年灾难性的莫哈赤战役,来自波兰的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阵亡,大部分国土,包括布达佩斯,都被土耳其帝国占领。剩下的部分国土,拥戴奥地利公爵斐迪南为匈牙利国王,这位新王就是神圣罗马皇帝兼西班牙国王,强大的查理五世皇帝的弟弟,德意志王国摄政,后来的皇帝斐迪南一世。

以上就是匈牙利后来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缘起。从此,欧洲抵挡土耳其西进的第二道防线,匈牙利彻底崩溃,重担落到第三道防线,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身上。这第三道防线也遭到过严峻考验,历史上土耳其大军两次围攻维也纳,均未攻克。1683年第二次维也纳围城战之后,强弱之势互易,欧洲列强(主要是奥地利和后来崛起的俄罗斯)步步反攻两百年,直到1918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崩瓦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