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这一圈三个国家都有很美的地方,我贴一段自己书稿里写的康斯坦斯湖周边吧

回答: 2023 层林尽染德国行(9)梅尔斯堡林间溪2024-08-11 18:30:17

我的第二本书《行走·莱茵多瑙河》快要出版了。两条大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的全流域我都写了,总共35万字。康斯坦斯湖周边我重复去了5次,非常熟悉,书里写了一节,三个国家总共七处风景。

********************

第3节 风光秀丽的康斯坦茨湖:三国交界

 

阿尔卑斯莱茵河离开东岸的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之后,继续向北流淌约40公里,这一段河道海拔大约400米,两岸地势平坦,西岸属于瑞士,东岸属于奥地利,最终河水注入康斯坦茨湖。如果把长河比作穿起珠玉的金链,那么河两岸一座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就像被项链穿起的珍珠,而河流连接起的湖泊,则像是项链上偶尔点缀的硕大翡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康斯坦茨湖,正是莱茵河流域最美的一座湖泊。它的形状狭长,呈西北-东南走向,在西北端分叉,像一支叉子的形状。康斯坦茨湖北岸和整个西北端属于德国,南岸属于瑞士,东南顶端则是奥地利狭长国土的尽头。三国交界,同属于德意志文化,却又有不同的民族风味,笔者在5年之中就曾5次专程来这片湖边游览。这里有美酒、有重大历史遗迹、有美丽的小城、绚丽的壁画、欧洲最大的瀑布、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之一、甚至有已经演变为旅游胜地的高科技工厂。康斯坦茨湖,在德国称作博登湖(Bodensee),在国内游客中名气不大,知道的人尚少,却是一片欧洲最美丽的净土。

康斯坦茨湖环湖一周皆有风景,就让我们从阿尔卑斯莱茵河注入湖泊的东南角,沿逆时针方向说起吧。

 

1. 瑞士圣加伦

 

在莱茵河河口以西,湖南岸瑞士领土上,最大的城市是圣加伦(St. Gallen)。它得名于7世纪时隐居于此修行的本笃派修道士盖尔。当时相当于中国的唐朝,在欧洲则是克洛维开创的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末期,被宫相们把持政权的时代。盖尔是个有德行的修士,终身不为名利所动,坚持清贫的隐居生活,生前就获得了极大声名,死后不久被教廷封为圣人,宫相查理马特(就是在732年普瓦提埃战役打败阿拉伯入侵的那位)下令在他隐居的地方修建一座纪念修道院,而以修道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座城市,也用他的名字命名为圣加伦。圣加伦修道院在查理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这祖孙三代的时间里,发展成了中世纪早期欧洲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在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名著系列中,有一部《查理曼大帝传》,几乎是欧洲古代关于查理曼唯一可靠的同时代史料,那部书就是当时一位圣加伦修道院的僧侣所著,后来修道院更是获得了极大的世俗权力,因为欧洲古代的诸侯大地主既可以是世袭的贵族爵爷,也可以是修道院和主教,这座圣加伦修道院占有城市附近的大片土地,发展成一个诸侯国家,后来瑞士联邦向北扩展,以武力征服这里,于是圣加伦就以一个邦的身份加入了瑞士联邦。

我专程去圣加伦的目的,是为了参观市中心那座古老修道院中的图书馆,它是我认为全世界最美的几座图书馆之一。如今图书馆和修道院都已经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图书馆里藏书16万册,就数量来说和现代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无法相提并论(可以对比一下世界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是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书1600万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3500万册),但这里真正的宝藏,是那些古登堡印刷机发明之前,从建立修道院的8世纪到15世纪,相当于中国朝代自唐至明的2100册手抄本图书,全都是善本珍本,大多数都工工整整地由僧侣抄写在羊皮纸上进行装订,再在书页和封面上用烫金和各种颜色甚至宝石加以装饰。图书馆里面1900年之前的书都必须在某一个特定的阅览室才能翻阅。当然,我根本都不懂这些用拉丁语写的古籍,我来这座图书馆纯粹为了参观它的内部装饰。在建筑史上,中世纪极盛期大约11-13世纪盛行罗曼式建筑,13-15世纪盛行哥特式建筑,他们具体的样式和名作,我们在后文讲述施派尔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的时候再详细叙述。此后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式建筑,并在欧洲传播开来。相当于中国明代极盛期的16世纪初,欧洲开始宗教改革,罗马教廷为了和宗教改革产生的基督教新教抗衡,不仅自身也开始反腐败,而且在宗教宣传方面,从17世纪的罗马开始了巴罗克建筑和绘画风格,重视建筑和油画的装饰性和戏剧性,这个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末清初。后来到18世纪,巴罗克晚期走向繁复和纤巧,多用曲线进行繁杂的装饰,连立柱也做成螺旋状,这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康乾盛世。笔者曾经专门搜寻并拜访了欧洲大陆上装饰最豪华最美丽的近20座图书馆,所有这些图书馆全都是巴罗克-洛可可时期建造的,因为这个时期欧洲的室内装饰之豪华富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座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还有后面将会提到的奥地利多瑙河瓦豪河谷中的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维也纳皇宫的皇家图书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重修于1758-1767年,相当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欧洲正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盛的时代,看图书馆屋顶上的壁画,不但繁复,就连边框都充满了曲线装饰。图书室分上下两层,藏书收纳在靠墙的木制书柜里,书柜做工精致,色调优雅,四角有复杂的木雕装饰,一眼望去古色古香。二楼栏杆的柱子雕刻得更加精美。这座图书馆作为联合国世界遗产,向游客开放参观,但是为保护古籍善本图书禁止照相。我用的照片是从官网上下载的。其实游客们都和我一样,根本看不懂那些古籍的珍贵,但就算看一眼图书馆内部的豪华装饰,置身其中体会古代书香翰墨的华贵与高雅,也绝对值得做此一游。

 

2. 奥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

 

      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带给人视觉上极大的冲击,而东面奥地利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剧,就将为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的享受。在阿尔卑斯莱茵河注入康斯坦茨湖口以西是瑞士领土,湖口以东,整个湖面的东端属于奥地利的布雷根茨市。每年布雷根茨在7月到8月下旬举办歌剧音乐节,而音乐节最出名的活动就是夜间在湖面上搭起舞台演出世界著名的歌剧。布雷根茨的市中心离湖不远,在湖边专门辟出半圆形剧场看台,面对湖水,大约有7-8千个座位。舞台就搭在水面上,由两艘驳船承载,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歌剧舞台。每年的歌剧音乐节会在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吸引40万游客,其中观看湖上歌剧的观众大约20-25万。歌剧每两年换一次剧目,都是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会提前两年预告,2021和2022年夏天的剧目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笔者曾在2011年去布雷根茨观看湖上歌剧,那年的曲目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安德烈·夏尼埃》,下午到达剧院,可以在餐厅吃晚饭,或者在露天咖啡馆点一杯白葡萄酒,就着冰激凌,吹着湖上的风,非常惬意。演出在日落时分开始,因为城市在湖的东端,观众面向湖水同时也是太阳西沉的方向,彼时尚有一道霞光踟蹰于粼粼波光之上,舞台布景背后的蓝天从浅蓝逐渐变成深蓝,序曲之后舞台灯光亮起,代替了天光照亮整个舞台。演出一般持续2-3个小时,因为看台和舞台都是露天的,时值盛夏还是会感到夜凉如水,所以要多带一件外套保暖,而演员有时候根据剧情需要,会要浸泡在湖水中,当时我看的那场歌剧有一位演员在水里呆了将近半个小时,真是佩服他的敬业精神。在这样优雅美丽的环境中听歌剧,绝对是人生中非常独特的享受。其实我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四大歌剧院都看过演出,它们分别是法国国家歌剧院加尼埃宫、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悉尼歌剧院。这些歌剧院的豪华富丽程度毋庸置疑,但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剧却能给人任何一座豪华歌剧院无法比拟的独特体验。

 

3. 德国林道(Lindau)

 

从布雷根茨湖边歌剧院坐上两节车厢的轻轨小火车沿着湖岸向北开,不到3公里就穿越边境来到德国的小镇林道。林道是一座逛起来很有味道的古老小城,旧城区只有半平方公里多一点的面积,坐落在一座小岛上,通过一条堤坝公路和湖岸相连,围绕老城还残留着城墙。小岛最早是围绕岛上的一座修道院发展起来的,附近这片地区都属于修道院所有,后来在中世纪成为帝国自由城市,也就是直属于皇帝,不隶属任何当地诸侯,并且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拥有席位。在近代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以后归属巴伐利亚。城里保留了很多古色古香的旧建筑和教堂,尤其是沿着马克西米利安大街走走,在画满湿壁画,装饰着阶梯形三角形正立面的精美市政厅附近,找一家咖啡馆或者小餐馆坐坐,逛逛这里的工艺品店,是最适合这座小城的慢生活节奏。林道最出名的标志性景点是它的港口,轮船进港处右边是一座灯塔,左边是一只雄踞于高台之上的石狮子,叫做巴伐利亚之狮,建成于1856年,湖上的游船就从这两座纪念碑建筑之间进出港口。可以从林道港或者沿湖任何一处比较大的城镇坐船游湖。但不要忘记,这是一座高山湖泊,游船只能在湖里和莱茵河下游不远处的莱茵石小镇和莱茵瀑布边的沙夫豪森之间来回巡游,不能顺流而下越过莱茵瀑布,也不能上溯阿尔卑斯莱茵河到列支敦士登。

 

4. 德国弗雷德里希港(Friedrichshafen)和米尔斯堡(Meersburg)

 

从林道沿着康斯坦茨湖狭长的东北湖岸向西北方向继续前行,先后经过两座德国小镇弗雷德里希港,和米尔斯堡。把这两座小城并列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曾是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齐柏林飞艇的生产基地,今天都有齐柏林飞艇博物馆。载人航空的历史上,一直就有比空气轻和比空气重的两派竞争。轻于空气的飞行器鼻祖自然是气球,但真正让充满轻质气体的航空器拥有动力和操作性,变成飞艇,并投入商业和军事使用的,是德国的齐柏林伯爵。他就是康斯坦茨湖南岸最大城市康斯坦茨的人,说起此人,应该说是19世纪那些贵族通才的杰出代表,因为他投身于飞行器事业根本是半路出家。

      齐柏林是伯爵,最初也从事了德国贵族传统的职业:进入军队。当时德意志还没有统一,康斯坦茨湖附近属于巴登-符腾堡王国,1858年20岁的时候,齐柏林晋升为符腾堡陆军中尉,服役期间曾经去图宾根大学进修工程学,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在职培训,或者军队委托培养的军官,他在军队里的兵种是工程兵。18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齐柏林奉派去北军考查,在美国联邦军队里首次接触到气球飞行,那时候美军把气球用于侦察和为炮兵校射。齐柏林甚至还在美国中西部尚未开发的地区参加过地理探险。美国内战结束后,他回到符腾堡,参加了导致德国统一的两场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在战争中获得勋章,还成了侦察英雄。战后在新的德国军队当中,齐柏林一路晋升到中将军衔,当过骑兵旅的旅长,1890年52岁的时候退役,从此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建造发展硬式飞艇的事业里。所谓硬式飞艇,是齐柏林在军队服役后期慢慢和工程师们探讨发展出来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给大气囊装上支架撑起来,再装上发动机和螺旋桨,使之可以操控,巨大的气囊下面装上吊篮载人,飞艇整体上仍然轻于空气。齐柏林伯爵将军当初选定的飞艇研究生产基地,就在弗雷德里希港,所以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齐柏林飞艇博物馆。

    齐柏林拥有政府关系,本人又精通技术,所以无论是研制过程和资金到位都进展很快:他刚刚退役就全力投入其中,1891年建立基地,1893年完成设计,1895年和1899年就已经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取得了设计专利。1899年弗雷德里希港的工厂制造出第一架长达128米的庞然大物,第二年完成首次试飞。到1909年,齐柏林已经开始尝试载人商业飞行,不过还达不到在城市之间开始定期航班的程度,当时只是卖票进行观光游览,就像坐船游湖那样。与飞艇相对比,重于空气的固定翼飞机起步相对较晚,美国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外海岛链上的小鹰镇进行的著名飞行,是在1903年,而载人商业航班要到一次大战之前的1914年后才开始出现。在一次大战期间,齐柏林飞艇大显神通,不但和早期的固定翼飞机一样用于侦察校射,还曾经远程奔袭巴黎和伦敦,尤其是飞到伦敦进行轰炸,这是当时的飞机和远程大炮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事情,而且齐柏林飞艇飞得高,一般的飞机很难爬升到它的高度摧毁它。齐柏林死于1917年,一次大战结束之前,享年79岁,埋葬在斯图加特的布拉格公墓。战后《凡尔赛条约》曾禁止德国拥有飞艇,但是在20年代禁令放松了,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又迎来第二个黄金年代:1924年德国飞艇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的飞行,用时80小时多一点,1929年更是完成了首次环球飞行的壮举,用时21天5小时多(中间有着陆)。与此相对比,固定翼飞机首次跨越大西洋是著名的查尔斯·林白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在1927年完成的,至今“圣路易斯精神号”还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厅展出。如果想要从影片中领略20-30年代商用豪华飞艇航班的风采,我想最容易找到的著名电影,可能是哈里斯·福特主演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探险片,里面有一段戏是琼斯和纳粹军官在飞艇上打斗的场面。

      但是飞艇和飞机相比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必须有很大的气囊,操作性和抗风暴能力没有飞机可靠,二是商业航班的成本也逐渐比不上后来居上的大型运输机了,最要命的是第三点:飞艇气囊里面充盈着轻于空气的氢气,而氢气易燃易爆。其实早在20年代,美国生产的飞艇已经用上了惰性气体氦气。但是1936年德国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兴登堡号”仍然不得不使用氢气,因为当时氦气制备不易,由美国厂商垄断着,美国拒绝向齐柏林公司出售氦气。结果充满氢气的“兴登堡号”在1937年5月6日在完成一次跨大西洋航班着陆的时候失火,顷刻之间被烧得面目全非,吊篮里9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死了35人,这次灾难标志着飞艇时代的结束。根据调查的正式结论,失火的原因是静电,但是一直有间谍破坏的传说在悄悄地流传。其实“兴登堡号”灾难之后,德国飞艇仍然进行过几次飞行,只是没有用作商业航班,甚至在二次大战初期,德国还用齐柏林飞艇对波兰领土和英国舰队的母港斯卡帕弗洛进行过侦察。最后1940年根据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的命令,所有飞艇退役并被销毁。

      因为飞艇的诞生地和制造基地一直都在弗雷德里希港,所以今天这里拥有航空爱好者必到的齐柏林飞艇博物馆。笔者去参观之前曾以为博物馆所在地是旧的飞艇厂房,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一栋湖边的现代建筑,面对湖水,背对火车站。博物馆里最显著的展品是“兴登堡号”飞艇的1:1模型,当然不是整个飞艇,它太大了,整座建筑都容不下,而是一部分艇身模型,有骨架,有蒙皮,大厅里有一处梯子模拟飞艇的吊篮,可以走上去一层,上面模拟了当年齐柏林式飞艇载客吊篮的内部陈设,可以亲身体会早期豪华航空的场景。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辆豪华古董汽车,仔细阅读说明牌才发现,原来其中一辆被称为“齐柏林迈巴赫”,放在这里还确实跟飞艇主题颇有渊源:我们都知道迈巴赫是德国豪华汽车厂商,他们当年为齐柏林飞艇生产引擎,这部30年代的迈巴赫汽车使用了同样的引擎,有12气缸8升排量200匹马力,重达3吨的车身可以开到170公里时速,这在30年代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除了齐柏林飞艇博物馆,弗雷德里希港还有一座道尼尔飞机博物馆,但是不在湖边的市中心,而是远远地僻处郊区的当地机场,所以平时游客很少。熟悉二次大战史的军迷都知道,道尼尔是二次大战中著名的大型军用飞机公司,比如道尼尔-17,道尼尔-217两款双引擎轰炸机。其实道尼尔公司是在战前制造大型客运水上飞机起家的,在这座博物馆里能够见识到的最好玩的飞机,是豪华水上飞船道尼尔-X的模型:因为它是水上飞机,机腹象船底,用于水面降落,所以机翼是在机身顶上,而不是机身中间的,所谓“上单翼”,而道尼尔-X的奇特之处在于,一般飞机的发动机分别在机身两侧,而它的6座发动机全都背负在机翼中央的正上方,好像背着什么东西一样,而且每个发动机座都有向前向后两个螺旋桨,开动的时候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好像一推一拉,所以也说不清楚是一座发动机带动两个螺旋桨呢,还是每个发动机座上装载了一正一反两部发动机各自带动一个螺旋桨。德国的航空和坦克博物馆一般都刻意避免突出纳粹德国时期的装备,以避军国主义宣传之嫌,这里也是一样,在机库中可以看到的轻型飞机,以战后的飞机为主,这家公司直到今天仍然是德国的著名飞机制造商,战后重新研制水上飞机,也兼营直升机甚至航天设备。

      康斯坦茨湖周边的几座小城各有特色,弗雷德里希港可以说是理工男技术迷的天堂。沿着湖岸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十公里左右,米尔斯堡(Meersburg)可以说是喜欢童话小镇的女生的最爱。其实米尔斯堡也有一座齐柏林飞艇博物馆,这也是我把两个城镇放在一起叙述的原因,这座米尔斯堡飞艇博物馆规模很小,大约只有两间屋子,以小规模的飞艇文物为主,还有一个电影放映室追述飞艇的历史,可以选择英语还是德语。这里给人的感觉更私密,更亲切,我就在这座博物馆里消磨了一整个上午,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欣赏。

      但米尔斯堡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小镇风情。全德国有很多这样安静秀美的城镇,很多古色古香的裸露着木制梁架的半木梁传统德国民居。其他的方方正正的水泥墙的建筑也都粉刷得干干净净,经常有房子的整面墙壁上爬满了常青藤,只露出窗户,而这些沿街房子的窗户,多数都在窗台上种花,夏天的艳阳下鲜花盛开,常青藤碧绿地蔓延着。米尔斯堡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镇,而且它坐落在湖边的山坡上,湖边码头旁只有一长条狭窄的平地,是一条步行购物街,从街边就可以沿山坡走台阶或者步道攀援而上,面对着浩瀚的湖水,走到高岸顶上的老城,这里才是旧城的中心部分,所有的街道都是立体的,有时候在这里探索那些迷宫般的街道和小广场,迷路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我觉得象这样的美丽小镇才是深度游览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国家的精髓所在,在莱茵河流域,我也尽量向读者推荐一些鲜为人知的魅力小镇。康斯坦茨湖边的林道、米尔斯堡都是其中的例子,还有后面的莱茵石、根根巴赫、法国阿尔萨斯的Eguisheim,摩泽尔河边的Cochem,似乎这样的无名小镇在莱茵河流域特别密集。如果读者有机会自驾游览康斯坦茨湖周边的话,我会建议把住处订在林道或者米尔斯堡。所有沿湖周边的城镇交通都很方便,因此不需要住在弗雷德里希港或者康斯坦茨这样的中心城市。在小镇过夜,本来就很少有外国游客,到晚上就连本国的游客都走了以后,漫步在几乎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最好是不吃晚饭,拐进当地小酒馆喝杯当地的白葡萄酒,吃一份蛋糕或者冰激凌,然后带着微醺继续漫步,是一种特别浪漫的旅行经历。

 

5. 德国康斯坦茨城

 

      康斯坦茨是整个湖区德国部分的中心城市,这座湖就以城市命名。但是其实德国反而不叫康斯坦茨湖,而叫做博登湖(Bodensee)。笔者当年第一次来博登湖区域的时候,旅行知识还很贫乏,并不知道沿湖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各具特色,当时就是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前来康斯坦茨,为了探访一座600多年前的老房子:那是1415年天主教康斯坦茨大公会的会址。康斯坦茨城的特色,就是它悠久而厚重的历史。

      14世纪初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和专制集权的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普争夺教权,被法王派人痛打一顿,几周以后死去,1305年法王支持来自法国的红衣主教当选为教皇克莱门特五世,克莱门特一登基就把教廷迁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阿维尼翁,将法国境内的教会税收献给法国朝廷,并和法王合谋解散了圣殿骑士团,没收其产业,大多数骑士团高层以异端罪名被处以火刑。此后七十年的“阿维尼翁之囚”有7个教皇都是法国人,全都依附于法国朝廷。今天我们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旅游,会去阿维尼翁城,那里最著名的古迹是教皇宫,就是这段“阿维尼翁之囚”时代,天主教廷的教皇住所。

直到1378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才把教廷迁回罗马。此后四十年的天主教会更乱:格里高利十一世教皇死后,教廷在罗马选出乌尔班六世为教皇,法国人在阿维尼翁选出克莱门特七世为教皇,他们死后各自又有对立的继承人,后来各国想要结束这种对立,在比萨开宗教大会,选出第三个教皇,前面两个拒绝退位,变成三个教皇并立。最后,在候任神圣罗马皇帝西格蒙德主持下,在康斯坦茨召开宗教大会,1417年废掉了并立的所有教皇,另选出马丁五世,才结束了罗马教廷的纷乱局面。这次康斯坦茨大会还烧死了布拉格大学教授胡斯,罪名是异端邪说,由此引发波希米亚的反抗——“胡斯战争”。今天,布拉格市中心老城广场上的铜像,就是纪念这位新教改革的先行者。

那么谁有资格来召集欧洲全境的大主教,和地位最高的贵族来决定教皇废立呢?自然只有欧洲的首席贵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按照1356年卢森堡皇朝皇帝查理四世《金券诏书》定下的规矩,帝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出德意志国王,当时称号早已改为“罗马人的国王”,也就是候任皇帝。罗马王经过教皇加冕才是皇帝。当时皇位空缺,已经当选的罗马王就是查理四世的儿子,卢森堡家族的西格蒙德。其实这位西格蒙德并非长子,他的父亲,强大的查理四世皇帝在生前,就把自己兼任的波西米亚国王的王位传给长子,西格蒙德的哥哥文森斯劳,还让文森斯劳当选罗马王,当时的波西米亚就是今天的捷克,是帝国境内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查理四世的皇廷也在布拉格,这种安排摆明了是要让长子将来继承帝位的。作为弟弟,西格蒙德只得到勃兰登堡选帝侯的位子。不过他的父皇还给他定了一门亲事,亲家是强大的波兰国王兼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拉约什大帝。当时匈牙利吞并克罗地亚,和波兰两个国家都是帝国范围以外的东欧强国,拉约什国王兵精粮足,国力强大,是东欧的绝对统治者,可是他没有儿子,未来这三顶东欧王冠很可能落到西格蒙德手中。所以,查理四世皇帝对文森斯劳和西格蒙德兄弟也算是一碗水端平,没有明显的偏向。

但父皇的安排归安排,一旦驾崩以后,兄弟两个的个性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就让老皇帝的安排落了空。哥哥文森斯劳作为波西米亚国王,跟国内的贵族矛盾重重,作为德意志国王又不管德意志事务,人送外号“懒王”,莱茵地区的四位德意志大主教联合普法尔茨选帝侯鲁伯特,废掉哥哥文森斯劳的德意志王位,另立鲁伯特为王,鲁伯特和文森斯劳开始王位争夺战争。而弟弟西格蒙德那边,除了本来拥有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头衔,在老丈人拉约什大帝死后,还得到了匈牙利兼克罗地亚王位。当时匈牙利是欧洲最大的银矿区,富庶程度首屈一指,国力远远强过德意志本土。可惜西格蒙德没能得到老丈人的另外一顶波兰王冠,波兰贵族选择西格蒙德的连襟,拉约什大帝的另一个女婿为王。

西格蒙德的政治才能非常出色,但是打仗的本事平平,一生打仗败多胜少,他能够成为一代著名的帝王全靠在各种势力之间折冲樽俎,闪转腾挪的本事。西格蒙德先是充当哥哥,波西米亚国王文森斯劳和波西米亚贵族之间的调解人角色,获得了很多波西米亚贵族支持,成了哥哥死后王位的指定继承人,然后在德意志王位的继承冲突当中,他在1402年突然背叛并囚禁了亲哥哥,支持教廷给对立面鲁伯特加冕罗马王,交换条件就是自己获得哥哥留下的波西米亚王位。这样,帝国东境最富庶的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全都归了西格蒙德。刚过8年,德意志国王鲁伯特病死,西格蒙德跟哥哥和解,把波西米亚归还给哥哥,交换条件是自己保留波西米亚继承人身份,同时当选为下届德意志国王。再过9年,他的哥哥文森斯劳病死,西格蒙德顺理成章地把波西米亚收入囊中。

就是在这一段政治上来回腾挪,夺取帝国储君地位,也就是德意志国王的名号,外加东欧的匈牙利、波西米亚这两大经济实力后盾期间,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威望,结束教廷分裂的乱象,西格蒙德以罗马王的候任皇帝身份,把欧洲的主要贵族代表和主教们召集到康斯坦茨城,召开废立教皇的宗教大会。当时英法两国还在百年战争期间,意大利则一贯四分五裂,放眼欧洲,也只有西格蒙德有这个威望和实力主持大会。

西格蒙德皇帝当年的康斯坦茨宗教大会在欧洲史的意义非常深远,不仅结束了教廷几十年混乱分裂的局面,终于回到罗马安顿下来,而且皇帝相对于教皇的地位大大提高,一改此前德意志皇帝面对教皇的弱势形象。教皇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日子一去不返。至于以异端邪说罪烧死胡斯一事,历史上有各种说法:当初召胡斯来大会的时候,西格蒙德给胡斯的理由是促进教会各派团结,也给他一个通过公开辩论为新教论点正名的机会,并答应过保证胡斯的人身安全,所以胡斯才敢来。后来宗教大会的主教们发动对胡斯的审批,皇帝还勃然大怒。大会对胡斯处以火刑的时候皇帝并不在场。有人说是主教们自作主张,陷皇帝于不义,也有人说是皇帝本人原本就是个出尔反尔的阴险小人。我觉得从西格蒙德一贯的政治做派来看,实际上可能两种因素兼有:皇帝一开始也许不想处决胡斯,但是他没有料到教会内部的保守力量这么强;当他发现局势出乎意料的时候,决定顺水推舟牺牲胡斯和自己的信誉,换取政治资本,这符合西格蒙德皇帝的性格。

单纯从左右逢源的政治运作手段来说,西格蒙德皇帝确有几分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奥古斯都的风采,作为凯撒继承人的奥古斯都也是从不被人看好的一穷二白局面,空手套白狼变成了罗马后三头的,而且奥古斯都也是政治手腕高超,而军事能力很弱。但奥古斯都大帝有发小阿格里帕为自己赤胆忠心打遍天下,西格蒙德就没有这样一位军事上的得力助手。烧死胡斯以后,信仰新教的波西米亚人民揭竿而起,拉开了“胡斯战争”的序幕,西格蒙德后来如愿以偿顺利戴上帝国皇冠,和波西米亚的王冠,但直到死也没能平定波西米亚的战事,反而在新教大军面前连吃败仗。所以,康斯坦茨宗教大会的另一个意义,就是从此开启了16-17世纪愈演愈烈的全欧洲宗教战争的潘朵拉魔盒。这件事对近现代欧洲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教会统一。

这次大会从1414年开到1418年,直到今天,当年的会址还完整地保留在康斯坦茨湖边,就在火车站旁边,正对着轮渡港口,是一座三层木制楼房,大屋顶里面的阁楼至少还另有三层空间,今天是一座纪念馆,也承接各种婚礼、会议之类的活动。

      除了1418年康斯坦茨大公会的会址,老城边缘还有一处人人都会经过,但不太注意的地方:从湖边的大公会旧址和市政厅向北走,路过城市公园以后会有一座公路桥,过桥以后就出了旧城的范围。桥下是湖水流出康斯坦茨湖的出口,莱茵河就在这里继续向西流去,这座跨越莱茵河出水口的桥不算长,是座双向4车道的公路桥,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是计算莱茵河河道里程的零公里处。从这里向下游,里程数逐渐增长,比如瑞士名城巴塞尔在莱茵河167公里处,德国西部的浪漫莱茵河谷大约在550公里前后,位于荷兰鹿特丹附近的入海口在1033公里。其实从瑞士赖歇瑙镇前后莱茵河交汇处,莱茵河就已经正式成形了,为什么略过康斯坦茨湖以上的整段阿尔卑斯莱茵河,从康斯坦茨湖出口才开始计算里程,那只是19世纪人们溯源莱茵河时约定俗成的算法而已。但无论如何,这座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整条莱茵河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6. 德国莱歇瑙岛

 

      康斯坦茨城坐落在湖的西北方向,属于南岸,因为整个湖是西北-东南方向狭长的,从这里再往西,湖水分叉,在湾汊里,有一座5平方公里的小岛,叫做莱歇瑙岛,岛上有一座修道院是联合国世界遗产。这座修道院和康斯坦茨湖东南角上的瑞士圣加伦修道院差不多同时建立,也在8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法兰克王国末期,宫相查理马特击败阿拉伯人入侵,和唐朝开元盛世那个年代。公元1000年之前是这所修道院的极盛期,也和附近的圣加伦修道院一样,是文化学术中心,有一座很大的图书馆保存古老中世纪的手抄图书。和圣加伦不同的是,它的图书馆藏书后来被分走了,现在分别保存在慕尼黑和卡尔斯鲁厄的巴伐利亚和德国国家图书馆里,所以今天在这里看不到象圣加仑那样修建于18世纪的豪华图书馆。在中世纪,这里还有两样跟圣加伦不同:其一,莱歇瑙这里是一个图书制作中心,因为古代还没有印刷术,书都是手抄本,抄完以后装订是一门艺术,不但全程手工,而且会加上各种设色、镶嵌等装饰工艺,没有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制作得精心,那每一部书都堪称是工艺品,所以书籍的装帧制作是手工工场的工作,莱歇瑙修道院这里,中古时期就是远近闻名制作书籍的地方,甚至这里的僧侣装订书籍的手法自成一派,被称为莱歇瑙风格。其二,笔者看到资料上说,修道院保存了一个圣迹,就是圣经新约上说,耶稣基督在迦拿参加婚宴,把水变成酒,当时婚宴酒桌上的水壶在这里。不过我造访修道院的时候没有看到这件圣器,估计是深藏在圣器室里秘不示人吧。我对于所有宗教的传说都有兴趣,喜欢一探究竟,关于圣经里用水变酒的故事,笔者在以色列游览的时候,曾专程开车到加利利湖区的迦拿探访,那里的遗迹尚在,现在是一座小教堂。另外,在巴黎卢浮宫,见到委罗内塞有一幅巨画《迦拿的婚宴》,是卢浮宫展出画幅最大的一幅油画。

      现在,莱歇瑙岛修道院因其古老,而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小岛通过一条长堤和湖岸相连,游客可以坐火车到湖岸边下车,站口就有公共汽车驶过堤道,直接到达修道院门口。当时是盛夏,周围非常安静,只有三五个游客,修道院周围种了很多花,正在盛开的季节,修道院的办公和住宿建筑很简单纯粹,长方形的两层白色楼房,棕红色的大坡顶,每间房间的窗户都很小,半圆拱顶,可以看到墙壁很厚,正是中世纪罗曼式建筑的典型,墙壁上还有日晷,我仔细看了一眼,时间还挺准确的。虽然游人不能进入修道院宿舍,但是可以参观教堂,这座教堂明显是在13世纪之后经过改建,因为能够从外观上看出细高的哥特式大玻璃花窗,但是整座建筑是敦敦实实的,窗户上部半圆拱顶、壁柱装饰,仍然保留了更古老的罗曼式风格。教堂里面埋着查理曼帝国皇帝胖子查理三世的遗骨:我们知道查理曼大帝的父亲矮子丕平篡位,把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改成了加洛林王朝,到查理曼大帝手里,他登上皇帝位建立了加洛林帝国。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平分帝国,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是日耳曼人路易,这就是后世德意志王国的雏形,日耳曼人路易的儿子,就是这位胖子查理,算起来,他是查理曼大帝的重孙,也曾经以东法兰克国王的身份登上帝位,是整个加洛林帝国几个王国名义上的共主。他死后就埋在莱歇瑙修道院。胖子查理是德意志王国最后一个加洛林朝君主,他死后,东法兰克王国经过一段时间内乱,后来改成选举制,先选择了四大基干公国之一,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康拉德一世死的时候,让贤给另一个基干公国萨克斯公爵“捕鸟者亨利”来当德意志国王。捕鸟者亨利的儿子继承王位,就是奥托大帝,后来奥托又征服了中法兰克王国的大部分土地,加冕称帝,这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这段选举只有四个基干公国参与,第五个基干公国,从中法兰克王国分出来加入东法兰克王国的洛林公国不同意选举,转投向仍然是查理曼大帝后代当国王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才又回归神圣罗马帝国。)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康斯坦茨湖里的这座莱歇瑙岛,为什么和前后莱茵河汇合成莱茵河干流之处,那座莱歇瑙小村同名呢?其实莱茵河开始之处的那个村庄在古代就是这座莱歇瑙修道院的领地,所以同名也有其必然的联系。在今天,莱歇瑙岛上非常安静,除了偶尔像我一样来看一眼联合国世界遗产的几个游客之外,没有外人,这里以种菜出名,岛上出产的新鲜有机蔬菜在德国南部很有名,岛上出了修道院的范围,到处都有菜地和大棚。

 

7. 瑞士莱茵石小镇(Stein-am-Rhine)

     

康斯坦茨湖在西北分叉以后逐渐变细,从莱歇瑙岛的湖面继续向西,水面逐渐收窄变成河道,这就是莱茵河流出康斯坦茨湖的地方,从这里向西流淌150公里,海拔从395米下降到252米,基本上形成了德国南部和瑞士北部的国界,直到瑞士巴塞尔结束,这一段叫做“高莱茵河”(Hochrhein)。在高莱茵河的中段,有我特别喜欢的莱茵石小镇。

还记得我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是冬天,小镇在莱茵河北面,呈长条形临河东西向一字排开,火车站在莱茵河南面,下了过车要走过一座桥,在桥上的时候,隔着河面上冬日淡淡的雾气,看到临河的古老建筑彩色墙壁红坡瓦,还有几株仍有绿意的垂柳,枝条拂在水面上,河面有三三两两的水鸟,彩色的鸳鸯,这一切在氤氲的晨雾当中,一下子让我仿佛走进设色水墨丹青的国画中,和中国江南水乡太神似了!同样是童话般的莱茵小镇,莱茵石的特色和米尔斯堡跟兰道还不一样,这里的居民只有3千多人,老城是一条与河流平行的主街,东端是市政厅广场,西端是古城门,大约只有两三百米长,在这条小街沿线,尤其是市政厅广场周围的那些德国半木梁式房屋墙壁上,布满了色彩鲜艳、画工精致的壁画。这些壁画是所谓“湿壁画”,就是说先在墙上刷熟石灰,趁着石灰还没有干的时候,就用画笔蘸事先调好的石灰颜料在上面作画。因为打底的熟石灰和颜料同质,马上就会把颜料吸进去,一方面产生晕染,就像墨在宣纸上一样,另一方面颜料和石灰底子与墙壁融为一体,历久不会褪色。但是这要求画家下笔果断,不能修改,就像在宣纸上写书法,下笔就不能改了。油画可以用小刀刮去局部,颜料也是不透明的可以覆盖修改的地方,但湿壁画一旦等颜料干了是改不了的。湿壁画如果在室内,可以历久弥新不掉色,象罗马梵蒂冈教皇书房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系列,全都是著名的湿壁画。但如果在室外,还是会受气候和污染的影响逐渐剥落。莱茵石这里的老房子基本都是15-17世纪的,也就是相当于中国明朝,其中很多精美壁画不乏出自名家之手,比如安德烈·施穆克尔(Andreas Schmucker)、托马斯·施密特(Tomas Schmid),保存到今天不可能还是如此色彩鲜艳,一定经过不断地维护。这座小镇非常受欧洲游客欢迎,镇上居民有20%是外国人,而要买下主街上拥有壁画的这些历史建筑,必须跟市政当局签订合同,屋主承诺自掏腰包不断维护房子和外墙上的壁画,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所以能在这座瑞士童话小镇上拥有古建筑的人非富即贵,但作为游客,莱茵石是一个让人忘掉现代世界,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地方。我冬夏两次来这里体验不同的景色,是特别推荐的一处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8. 瑞士莱茵瀑布

 

      从莱茵石小镇沿着河流继续向西行,“高莱茵河”的主河道在20多公里处陡然下落,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莱茵瀑布。这里可能是莱茵河上游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从流量计算,它是全欧洲最大的瀑布,横宽150米,落差23米,年平均流量每秒700多立方米,但是如果论高度,莱茵瀑布是欧洲大陆上最高的,全欧洲最高的瀑布在冰岛东北部的荒原里,叫做Dettifoss,横宽100米落差44米,流量每秒193立方米,比莱茵瀑布水量小。

      其实从远处看,不会觉得莱茵瀑布23米的落差特别雄伟,与之相比,中国最大的黄果树瀑布主瀑高67米,宽101米,而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瀑布: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交界的伊瓜苏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交界的维多利亚瀑布,笔者都亲身去过,气势更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莱茵瀑布胜在河流冲下瀑布之后,拐了一个弯,而拐弯处的游船码头与瀑布正面相对,很容易拍到全景。瀑布中间有一块礁石,如果穿着救生衣坐船可以爬上去,礁石顶端插了一面瑞士国旗,非常上相。此外,在瀑布的侧面修建了逐级升高的步道,可以从任何一个侧面角度拍摄瀑布。而在莱茵瀑布顶端有一座铁路桥,从北岸的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可以沿桥横跨瀑布顶,走到莱茵河南岸的制高点劳芬堡(Schloss Laufen)。这座劳芬堡正好在瀑布下落之后,河道向南拐弯的内角制高点,视角极佳。它本身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城堡,至少从858年就已经存在了,现在属于瑞士苏黎世政府,在城堡里除了餐馆和观景台,还有玻璃电梯可以沿着悬崖直接下到河边。城堡里有一座青年旅舍,我每次看到这座青旅就会非常羡慕,这地点绝了,千金难买,但是作为青年旅舍又不可能很贵,是给低成本旅行游客住的,也许很难订上吧。其实这座选址得天独厚的古城堡完全可以开设豪华酒店,生意一定不会差,但这里的拥有者,明显并不是把盈利作为目的。

      莱茵瀑布北岸的沙夫豪森市是附近这个州的首府,在瑞士算一座中等城市,可以作为莱茵瀑布游客最方便的落脚点。但如果自驾的话,我个人推荐住在上游的莱茵石小镇更有中世纪味道,毕竟两者之间相距只有2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瑞士钟表品牌IWC的产地就在沙夫豪森。IWC中文译成万国表,全称中规中矩,叫做国际钟表公司(Inernational Watch Co.),起源其实是一个美国工程师1868年从波士顿的美国顶尖的钟表制造公司跳槽出来单干,想要利用瑞士钟表工匠闻名全球的精湛技艺,而且当时瑞士的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人工比美国更便宜,于是就创建了这家公司。笔者之所以提到一个瑞士手表品牌,首先当然是因为手表是瑞士的特产,游客购物的目标,更主要是因为它有点特殊:现在蜚声世界的瑞士名牌手表,几乎都产自瑞士西部的法语区:比如劳力士(Rolex)和它旗下的帝舵(Montres Tudor),总部在日内瓦,百达翡丽(Patek Phillippe)和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也在日内瓦,欧米茄(Omega)和浪琴(Longines)的总部在伯尔尼州西部,虽然首都伯尔尼本身是说德语的,但欧米茄和浪琴两家公司分别都在州的西部法语区,靠近法国边境。在19世纪的时候,瑞士钟表都是个体工匠在家手工制作,和制造珠宝没有什么两样。但IWC的这位创始人琼斯来自美国,接受的是美国的工业化大生产理念,想要建立工厂,用机器代替至少一部分手工,而法语区的钟表匠太传统,拒绝为他工作,后来沙夫豪森的市政府接受他的公司落户,建立起厂房,这才成就了今天瑞士东部和北部几乎是唯一的手表著名品牌。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瑞士的民族精神:认真固执,对传统无比尊重,热爱自由,甚至不愿意受现代化工业的束缚。

所有跟帖: 

鼓教授真不愧大专家,细细道来引入入胜。我个人特喜欢Bregenz 的水上歌剧,很好的视觉享受。 -杏林香雪- 给 杏林香雪 发送悄悄话 杏林香雪 的博客首页 (829 bytes) () 08/13/2024 postreply 14:40:35

对不起,打错字 ,是顾教授 ! -杏林香雪- 给 杏林香雪 发送悄悄话 杏林香雪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3/2024 postreply 14:41:49

期待! -湾区尼克杨- 给 湾区尼克杨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4/2024 postreply 20:09:1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