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头六个苏丹的陵墓,全都在布尔萨,现在也全都免费开放,不过铺排得很开,你们自己租车可以很方便地全都去到。我当时是分段打车的,走路走不到。第一第二代奥斯曼和奥尔罕就在市中心城堡山顶的公园里。当时还不叫苏丹,只称“加齐”Gazi
第三代是穆拉德一世,他在城比较靠西的Muladiye那片游览区,离市中心大概3公里左右。他把首都从布尔萨迁到了欧洲的阿德里安堡,就是埃迪尔内,不过死后还是葬在布尔萨的。他打了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这一战打断了塞尔维亚抵抗的脊梁,让奥斯曼帝国初步占领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在胜利的战场上,穆拉德一世被假意投降的塞尔维亚贵族刺杀,儿子巴耶济特一世在战场上继位。
第四代苏丹“雷霆”巴耶济特,打赢了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在保加利亚的多瑙河边),当时是欧洲组成十字军发动反攻,由当时的匈牙利国王,不久当上神圣罗马皇帝的西格蒙德统帅,这次胜利确保土耳其巩固了占领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匈牙利成了下一个前线国家。也是从巴耶济特开始了“继位以后尽杀兄弟”的残酷传统。他还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比1453年的最终征服早了半个多世纪。“雷霆”巴耶济特的武功很盛,可是跟上升期的突厥人相比,已经处于衰落期的蒙古人比他更牛,1402年中亚的瘸子帖木儿远征安纳托利亚,在安卡拉战役中,雷霆巴耶济特对阵瘸子帖木儿,大败被俘,囚死在帖木儿的牢笼里。土耳其扩展暂时顿挫。雷霆巴耶济特是第四代苏丹,墓在布尔萨城东,过了河的“雷霆区“,就在绿色清真寺北面大约1公里。我是从那儿走到绿色清真寺的。
巴耶济特死后他的儿子默罕默德一世花了十年时间打内战,才正式登上王位,收拾残局。默罕默德一世的墓就是绿色清真寺。这两处墓都在老城城东,河对过。
第六代苏丹穆拉德二世又恢复了扩张。他打赢了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这是基督教十字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反攻,匈牙利国王瓦迪斯拉夫阵亡。他的墓在布尔萨非常西面,比较偏僻的一个山头上,很安静,游客很少。
第七代苏丹就是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1453年打下君士坦丁堡的那个,首都从埃迪尔内迁到了君士坦丁堡。从他以后,就不埋在布尔萨了。默罕默德二世的墓在伊斯坦布尔的征服者清真寺Fateh Cami,在老城西部的山头上,离开城墙不远。
说到布尔萨城东20公里的Cumakizlik村,我5月底也去了,毕竟是世界遗产。它的重要性在于,是奥斯曼帝国扩张时期的经济基础,Cumali或者Kumali是军功授田制,就是参军服役,立了战功退役以后,国家分给土地安置,成为小地主。这个村子就是当时成千上万这样的“退伍军人村”的一个。以后国家再有打仗,这些小地主世代承担从军的义务。在土耳其帝国军制当中,一类是中央直属军队,比如后来苏莱曼大帝(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的重孙)建立的步兵“新军”(也就翻译成近卫军的,都是步兵)和“希帕西”重骑兵。另一类是封建主出的兵,骑兵叫做Kumalik,就是从这些立了功得到田地的退伍军人世家(Kumali村子)征集来的。这个军功授田制度决定了帝国必须不断向外扩张,满足越来越多的人要取得田地的需要才行。这是帝国扩张的原始动力,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开始走下坡路,没法扩张了,内部就会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