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在大城市中是一等一的漂亮,运河环绕老城,还有水闸区的“小法国”

来源: 顾剑 2020-12-08 07:30:2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652 bytes)

这是旧城里的水闸区


这是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里面的天文钟


阿尔萨斯地区最美的还是第二大城市科尔马跟周边葡萄酒之路上的小村庄。但斯特拉斯堡本身作为大城市就已经非常美了。我贴一段我在夏天写完的莱茵多瑙两河流域书稿里的内容吧。

********

斯特拉斯堡是一座大城市,按照法国2016年人口普查,大都会区域人口有78万,城区人口28万,在中国,这样的城市规模比很多县城还小,但已经足够让它成为阿尔萨斯第一大城市,也是法国第9大城市了。但它的气氛很舒适,并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和逼仄,和法国最大的两座城市巴黎和马赛大异其趣,我觉得更像是放大了几倍的科尔马。斯特拉斯堡也有一座巨型大学,创建于16世纪,有5万多学生,规模在法国仅次于巴黎大学,但是因为城市比较大,并没有弗莱堡和海德堡那样鲜明的大学城的感觉。整个斯特拉斯堡老城区呈椭圆形,莱茵河支流伊尔河的河水在城西被一系列水闸分流成几股,自西向东绕城而过,老城区完全被包围在水道之中,环城河边种了垂柳和半木梁房屋,游客可以坐游船环城游览,给我的感觉像是阿姆斯特丹或者比利时的中世纪小城布鲁日。在欧洲大型城市之中,以风景秀丽而论,窃以为斯特拉斯堡可以排名前三。斯特拉斯堡旧城全城都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城区的中心焦点,这座教堂是整个莱茵河流域规模仅次于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科隆大教堂建造了800年,斯特拉斯堡教堂从1176年正式动工,1439年大体完成,用了不到300年时间,在古代技术手段不发达,资金也有限的条件下,这算是正常的速度。它开始建造的时候还处于罗曼式建筑的末期,刚过几十年,就有一个法国建筑师团队从巴黎附近赶来,带来了著名的法国哥特式经典,夏特雷大教堂的崭新建造经验,于是整个斯特拉斯堡教堂改弦易辙,以后按照纯粹的新兴哥特式风格建造。今天任何一位游客站在大教堂正立面门前,都会被它高耸云天的气势所震慑,同时整个正立面上繁复的石雕塑像也让人目不暇给,看多了甚至会犯密集恐惧症。这座主教座堂的钟塔高142米,是古代世界欧洲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其中有200年的时间(1647-1874),因为比它更高的北德施特拉松德大教堂失火烧毁了,斯特拉斯堡教堂是全欧洲最高的建筑物。但是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教堂正立面左右并不对称,只有左边一座高耸入云的尖塔,右边是平的,那是因为古代建造教堂的资金出了问题,工程又太艰巨,后世索性不再建造另一座尖塔了。这类永久性“烂尾”的情况,在需要数百年时间的巨型工程中并不罕见。大家回想一下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说起来是杰出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但正立面大门两侧是两座平顶的钟楼,并不比教堂主体更高,哥特式那种标志性的尖塔顶呢?其实巴黎圣母院原计划也是有两座对称尖顶的,但后来再也没有建造。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里有一座天文钟不可错过。它每15分钟和每小时自鸣的时候都会有小雕像出来游行一番,但是每天中午12点半是最精彩的,全部自动控制的小彩塑人物,从代表人生生老病死的小人,到十二使徒,都会出来游行一圈。这座钟原型建于16世纪,但在19世纪中期重修并做过调整,除了显示时间,它还能显示一周中的哪一天、月相、主要行星的位置、日象,甚至在显示日月的时候计算闰年,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代工匠的智慧。

    斯特拉斯堡城西把伊尔河水分流成环城护城河的水闸地区,也非常精彩,这片地区叫做“小法国”,水流、堤坝、小岛纵横连接,周围全都是漂亮的半木梁房子,布满了精品店铺和街边咖啡馆。整个区域的水闸和岸边,隐隐看得出当年设防要塞的痕迹,因为建筑物的墙都很厚,街道留得窄,拦河水坝上还有一道防御工事。这个区域的规划设计,的确是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由军事工程大师沃邦元帅主持的。沃邦是太阳王麾下的另类名将,因为他极少领兵作战。路易十四登基的时候只有5岁,是1618-1648年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末期,登基不久就赢来了战争的胜利。他幼年时代是红衣主教马萨林首相和王太后摄政,亲政以后开始全线向东扩展边界,不断入侵德意志诸邦和低地国家。在路易十四朝的早期,欧洲最出色的名将是法国的蒂雷纳元帅和孔代亲王,沃邦当时还年轻,比蒂雷纳和孔代晚一辈。1675年蒂雷纳公爵在阿尔萨斯阵亡,孔代亲王接替指挥,打了胜仗以后也在第二年隐退。此后沃邦在法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路易十四朝中后期,欧洲最出色的名将是英国的马尔巴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就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祖先,还有神圣罗马帝国的欧根亲王。这两位都是法国的死敌,所以路易十四在后期的全欧洲大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连吃败仗。而法国元帅沃邦呢,并不负责战场指挥,他在朝廷里负责策划围城战,并修筑和改良法国整个东部边境的要塞防御体系。三十年战争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这个阶段,欧洲军队早已普及了火炮,所以中世纪一道高墙、塔楼高耸的那种城堡工事,在近代火炮面前已经不堪一击。沃邦把法国整个东部的要塞城市重新构筑了一遍,他的标志性工程是棱堡和星形堡,突出的各个尖角上部署火炮,对进攻的敌人形成交叉火力网,自己的炮台可以互相支援,所有的堡垒都不高,很敦实,不怕被炮弹炸塌。棱堡前面配以壕沟,壕沟外面还有开阔的坡道把敌人暴露在火网下,壕沟外缘构筑面对自己一方的火力点,沟底如果没有水的话,也配置地堡,这都是为了打击下到护城壕里的敌军。以上种种,是一整套防御体系,在当时几乎是牢不可破的。沃邦修建的堡垒城市,从比利时的那慕尔、卢森堡城堡,到法国的里尔、凡尔登、梅斯,直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仍然对进攻的德军拥有威慑力,当时奥地利、西班牙、英国、俄国也都纷纷仿效他的创意。就连在北美也不例外:今天去加拿大魁北克城的游客,在老城临河的古堡旅馆旁边,可以看到19世纪初英国和加拿大人为防御美军而建的星形堡。在路易十四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当中,法军在战场上连吃败仗,可是马尔巴勒公爵与欧根亲王指挥的反法联军却啃不动沃邦的要塞:联军花了几乎整个1708年的作战季节,付出1万2千人伤亡的代价才拿下要塞城市里尔,而沃邦的所谓“布拉班特防线”上,象这样的要塞还有好几座。因此反法联盟最后才和路易十四讲和,双方以平手结束了这场战争。因为沃邦的身份更多是一位工程师而不是野战军将领,他的工作涉及到民工动员、城市规划和拆迁,还需要修建道路网运输物资,更需要钱,税收也和他有关。所以沃邦一生的著述不仅限于军事工程,他还写过统计、规划、经济的书。沃邦的墓在巴黎塞纳河边的残废军人院,拿破仑墓周围一圈都是法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最伟大名将的墓,包括蒂雷纳公爵、沃邦、还有一次大战末期的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墓,都在这里。

    在斯特拉斯堡旧城以北3公里处是欧洲议会的现代化圆形玻璃建筑,从旧城北门坐一部有轨电车就能直达。和西方民主国家大多数议会一样,这里开放给民众参观,而且可以在议会开会的时候旁听。欧盟从煤钢共同体到原子能合作,最初以主权国家经济合作的形式起家,后来发行统一的欧元货币,成员国让渡出越来越多的国家主权给欧洲联盟,从大趋势来看,的确是有向邦联发展的规划。欧洲议会的前身在煤钢共同体的时候就有了,60年代改称欧洲议会,1979年开始在各个成员国直接选举议员,按照各国人口分配议员名额,一届任期5年,目前议员总数大约不到800人。欧盟有3个顶级机构:名义上,欧洲议会是三个机构里地位最高的,拥有欧洲立法权,可是它没有提出法律议案的权力;欧盟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部长组成,它才有提出法律的权力,交与欧洲议会表决;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办事机构,向理事会和议会负责。如果把欧盟比作一个国家,可以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分享立法权,欧洲委员会相当于国家政府的地位。

    这一节写阿尔萨斯,这个历史上法国和德国争战结怨之地,但是这个地方的食物、建筑和语言,却又融合了法德两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好地体现了交流与合作。以欧洲议会这个国际合作的产物做结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我觉得它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经济合作和互惠互利可能是消弭战争,达成永久和平的唯一方法。法德经过上千年的仇杀和互相征服之后,最终在欧盟的框架中达成了和平,甚至成为欧洲合作的两个最强大的引擎。也许欧洲的经验也预示着全人类的未来?诚然,最近反全球化的潮流在世界主要国家都有抬头:英国退出欧盟、“美国优先”、欧洲很多国家的右翼民族主义势力赢得更多选民等等。但是笔者相信这只是全球化大趋势过程中的暂时反复,人类将会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汲取教训,继续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所有跟帖: 

真真是一等一的漂亮!顾侠的照片和文字一如既往的精彩,谢谢分享! -云燕假日- 给 云燕假日 发送悄悄话 云燕假日 的博客首页 (209 bytes) () 12/08/2020 postreply 09:41:50

加几张斯特拉斯堡的照片(包括欧洲议会)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773 bytes) () 12/08/2020 postreply 10:05:18

给加点清水。欧盟议会就是浪费纳税人钱的标本 -cowpi- 给 cowpi 发送悄悄话 (555 bytes) () 12/08/2020 postreply 14:44:5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