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看到写施派尔的,给你补充一点我上周写的一节这里的背景吧

来源: 顾剑 2020-04-25 11:54:5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540 bytes)
回答: 德国古城施派爾Speyer似曾相識2020-04-21 08:57:04

我手边正好在写一本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的书,施派尔放了整整一节,上个星期刚写出来,这周在写莱茵河谷。我把草稿贴在这当个背景材料。

2. 施派尔大教堂:罗曼式建筑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早期历史

 

    从卡尔斯鲁厄继续顺流而下不远处,上莱茵河在这里向左稍稍拐了个弯,然后很快右转回到南边向的正道上来。在这个河湾处的西岸,有一座今天很少游客会去注意的小镇施派尔Speyer,对于像我这样对历史特别着迷的游客来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在公元100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年间,这里是整个德意志,甚至整个欧洲的中心。

    今天来施派尔的游客多多少少都会知道一些建筑史知识,否则真的没有必要专程探访这座小镇。施派尔教堂是古老的罗曼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因为罗曼式建筑非常古老,留存下来比较纯粹的大型建筑已经很少了,在整个德国,大型的教堂也只有施派尔、美因茨、沃姆斯、和特里尔几座而已,和其他几座罗曼式教堂相比,施派尔教堂更加纯粹,而且是存世的最大的罗曼式建筑,所以它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更惊人的一点是,这座教堂里埋葬着四位神圣罗马皇帝和四位德意志国王。

    罗曼式建筑,英语是Romanesque,从字面意思上就是“罗马式”,但我故意避免用“罗马”字样,因为古罗马的建筑和Romanesque这种中世纪建筑根本就是两回事,而且中间相隔至少五百年的时间!在欧洲的建筑史上,古希腊-罗马建筑被统称为古典建筑,也是第一种全欧洲通行的建筑样式。其实古希腊和古罗马还有很大区别。古希腊黄金时期的神庙比例匀称,一般正立面都有三角门楣,上面有精美的雕塑。但却没有拱形结构,屋顶是用列柱支撑的,立柱柱头可以分为没有装饰的多里亚柱式、顶端涡卷装饰的艾奥尼亚柱式,和顶端雕刻繁多花叶装饰的科林斯柱式。太多的立柱,就割裂了古希腊神庙的内部空间,所以你去看雅典巴台农神庙或者任何一座古希腊神庙,内殿的空间都很小而且视线不开阔。

    古罗马发明了大拱顶,经典了例子就是罗马的万神殿,一千五百年之后还启发了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拱顶,开文艺复兴之先声。另一个古罗马建筑成就是混凝土,因为混凝土的发明,罗马人可以把公共建筑的体量做得无比的大,景点例子就是罗马圆形竞技场。如果加上不需要立柱支撑的大拱顶,罗马“大会堂”式公共建筑,音译“巴西利卡”建筑,就是后世欧洲教堂的祖先,直到今天欧洲有很多大教堂叫做巴西利卡。但在罗马时代,所谓巴西利卡建筑,都是市场和会议厅之类世俗建筑,神庙建筑反而沿袭古希腊风格。

    在古希腊罗马建筑之后,到中世纪的罗曼式建筑出现之前,中间这五百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到隋唐,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很多古典的科学和工程知识都被遗忘了,如果要找寻公元500年到1000年之间的宏伟建筑风格,恐怕只有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去搜寻,比如今天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莱教堂,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这些都是所谓“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的确,拜占庭帝国就是古罗马帝国两分之后的东罗马帝国,他们是古罗马帝国文明和皇帝法统的正宗传承者,但是后来又添加了很多东方希腊文化的因素。拜占庭式建筑内部喜欢用黄金马赛克壁画装饰,这也是古罗马遗风,你去看意大利庞贝城被火山掩埋的废墟,那里面多少精细的马赛克拼贴壁画!拜占庭/东罗马的教会,最初和罗马的教会是同一个基督教会,随着东西方政治走向渐行渐远,罗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都自认为是教会的首席神职人员,在教义、仪轨上歧见丛生,最终导致1054年互相把对方革出教门,拜占庭这一边的基督教,就叫做东正教,罗马主教那一边叫做天主教。后来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末代皇帝的女婿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于是伊凡自称“凯撒”—罗马帝国时代,东西两帝国的正皇帝叫奥古斯都,副皇帝叫凯撒,伊凡三世自称恺撒,就意味着自称继承东罗马的大统,和自认为继承西罗马大统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平起平坐,中文用了音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成沙皇,其实沙是音译,皇是意译,这就像Cambridge译成剑桥:剑是Cam的音译,桥是意译。而俄罗斯同时也继承了东正教会的保护者和领袖身份,俄国东正教的影响,在今天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地都能见到,我们后面在多瑙河部分再说。

    回到西欧建筑,在这个时期实在是乏善可陈。直到公元1000年前后逐渐开始了罗曼式建筑风格。它的确有上承古罗马建筑的元素。你仔细看这座施派尔大教堂:它的教堂本身分为三段纵向的走廊,中间比两边的屋顶至少高出一到两层,两边只有一层,中间高出的部分是连拱开窗,靠这些窗采光。墙体特别厚实,窗户和后世的哥特式教堂相比,面积非常小。这种三段式结构就是典型的罗马巴西利卡建筑。同时,罗曼式和后代哥特式建筑在外形上特别容易区分:罗曼式的门窗顶是半圆拱形,哥特式顶端是尖拱,罗曼式的墙上和窗户两旁有壁柱装饰,哥特式没有壁柱。哥特式的飞扶壁很漂亮,而罗曼式建筑那时候还没有发明飞扶壁。但罗曼式建筑在长条形主建筑的两个圆端,有数个只有一层高的半圆形突出部,它们在建筑内部来看,是顶端半圆形过道(叫做Apse)外侧突出的小礼拜堂,从外观来看,这几个小礼拜堂半圆形的屋顶比主建筑的外墙矮一层,正好起到支撑墙面的作用。罗曼式建筑也有塔楼,但是不像哥特式那么高耸入云,相反比较敦实,塔楼顶端要么是坡顶要么圆锥形,也有少数是城楼状的,但绝不是哥特式那样尖细的。这座施派尔镇其实很小,今天也只有几千居民,在11世纪却是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尼亚皇朝的都城和陵寝之地,现在从火车站下车大约走10分钟的路,向左一转弯,从镇外就能远远地看见红色砂岩修建的巨大的教堂。长方形的教堂座西向东,也就是面向莱茵河的方向,正面在后世整修过,用的黄色岩石,显得比较新,而且方方正正的,大门正上方还有一座圆形彩色玻璃花窗,其实玫瑰花窗是后代哥特式建筑的元素,罗曼式教堂那时候还没有,这都是19世纪中期重修的时候混入了其他元素。如果从大教堂侧面看全景就很明显:左手是大门所在的西侧正立面,而你面前的长形教堂主体部分,明显侧廊的绿屋顶和主体长度一致,但是低一层,主体高于侧廊的那一层是连排的采光窗户,所有窗户都是半圆拱顶,塔楼的窗户和拱廊都有壁柱装饰。右手是教堂的西侧尽头,凸出来的半圆形小礼拜堂比主体矮一些,绿色半圆锥形的屋顶支撑教堂的墙壁。

    施派尔大教堂在1030年开始动工,1106年全部完成,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只花了不到80年时间,在那个时代实在要算是光速,同时代的伟大教堂,比如英国的杜姆教堂、法国克吕尼派修道院的总部教堂(现在只剩遗迹)动工时间都比它要晚50-60年。施派尔教堂是建筑史上罗曼式最早的典型之一,而罗曼式建筑又是古希腊罗马建筑之后,第一个风行全欧洲的建筑样式,比后世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式都早,难怪这里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来施派尔大教堂,比看建筑更重要的是深入地下墓室,那里有中世纪四位萨利安皇朝的皇帝,和四位施陶芬、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国王的棺材,而且现在的标识非常清楚,会指示给游客,哪个棺材里面是哪位帝王。要看懂这些帝王的墓葬,至少要把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的历史差不多捋一遍。国内出版的书籍,写到欧洲中世纪题材,写十字军东征和骑士团历史的多,几乎找不到系统讲述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来龙去脉的通俗读物。而要理解后来的欧洲历史,看懂莱茵河跟多瑙河两岸的文化遗迹,这些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那就让我们在本书里,分几段来廓清这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脉络吧。因为施派尔大教堂是法兰克尼亚皇朝的纪念碑建筑,我们在这一节只说帝国的开端,到奥托皇朝、法兰克尼亚皇朝。等到后面写卢森堡的时候,再接着叙述施陶芬皇朝和卢森堡皇朝。多瑙河流域的奥地利是后五百年哈布斯堡皇朝的大本营,那就把哈布斯堡皇朝留到多瑙河再说。

    理解欧洲皇朝史的第一个关键是懂得皇帝比国王要高一级,是“万王之王”。欧洲人在对外交往的时候,会承认印度莫卧儿皇朝的皇帝、中国皇帝、日本天皇、波斯的沙阿、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是皇帝级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统治者下面都管辖着很多王,是“万王之王”。而欧洲内部,至少到19世纪拿破仑称帝之前,欧洲的国王会有很多,但是只承认继承罗马帝国法统的才能叫做皇帝。所以欧洲的皇帝只能有两位,分别继承自东西罗马帝国。前文讲到过,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克洛维的法兰克王国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他也皈依了基督教。但克洛维还没有建立帝国,他的法兰克王国再强大,终究是一个王国。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法兰克人有个坏习惯,就是没有长子继承制,而是在几个儿子之间平分国土,几个儿子的各支各房如果绝嗣了,那么其他支派可以继承,于是分裂的国家也有可能再次整合。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也经过了分分合合、互相争斗的将近两百年过程,各个法兰克国家也都是克洛维的子孙,叫做墨洛温王朝,但是基本都被宫相掌握了实权,最后又合为一体。重新统一的法兰克国家经过和司马氏篡魏差不多的过程:宫相查理·马特,意思是铁锤查理在732年击败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入侵获得极大的权力,他的儿子矮子丕平篡位结束了摩洛温王朝,孙子查理曼大帝经过教皇加冕从国王升格为皇帝,这就是加洛林皇朝的法兰克帝国。查理曼的皇帝位,上承西罗马皇帝。这个法兰克王国-帝国的时期,相当于中国自南北朝末期经过隋到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代。

    但加洛林朝的法兰克帝国仍然有平分国土的陋习,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东法兰克王国是德意志王国的雏形,西法兰克王国是法国的雏形,而中法兰克王国就是今天的莱茵河流域到意大利这一长条,由长子罗泰尔一世继承,他同时还兼任三个王国名义上的共主,就是皇帝,但855年罗泰尔一世死的时候又把中法兰克王国再分成三份:洛林王国、第二勃艮第王国、意大利王国。所以,中法兰克王国分出来的各地,就成了东西两个法兰克王国世代争夺的对象。洛林王国后来降格成公国,加入了东法兰克,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五大基干公国之一:洛林、法兰克尼亚、斯瓦本、巴伐利亚、和萨克森。911年东法兰克的加洛林后代国王(就是查理曼大帝的后代)绝嗣。当时欧洲是乱世,东法兰克王国除了和其他法兰克国家争斗,还要面对正直鼎盛期的北欧海盗,和亚洲游牧民族马扎尔人的入侵,所以公爵们不愿去找其他法兰克国家的加洛林近亲来继承王位,就选举基干公国之一的法兰克公爵康拉德当了国王。从此东法兰克王国可以正式被称为德意志王国。康拉德一世当了一任德意志国王,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后代,而是鉴于国家危急之际,当立强主,推荐了另一个基干公国的统治者,强大的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经过选举,捕鸟者亨利当上了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捕鸟者亨利和他的儿子奥托大帝,都是极有才干的统治者和战无不胜的将军,父子两代对内压服了斯瓦本公爵和巴伐利亚公爵的反抗,把洛林公国重新收入囊中,对外击败西斯拉夫人,把波西米亚公国变成臣属,奥托还在955年的里奇菲尔德会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强迫他们定居下来,这就是匈牙利王国历史的开端。后面我们说到多瑙河流域的布达佩斯的时候,还会提到。奥托又征服了意大利王国,在962年去罗马正式加冕皇帝,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它包括了德意志王国、原来中法兰克遗留下来的洛林和意大利,但是并不包括勃艮第第二王国。捕鸟者亨利一世、大帝奥托一世开创了神圣罗马帝国第一个皇朝,奥托皇朝。这个东法兰克王国向神圣罗马帝国过渡的时代,正好契合中国历史上的残唐五代。可以把神圣罗马帝国的崛起,看作和中国宋朝的统一相对应。顺便说一句,在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后裔,也在此后不久的987年断绝,懒王路易五世国王死后无子嗣,贵族们选举王室近亲,巴黎公爵雨果·卡佩为国王,从此西法兰克王国就正式变成了法国。这也就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卡佩王朝的开始。

    奥托一世的儿子是奥托二世,奥托二世的儿子是奥托三世,两代皇帝托奥托大帝的福,手中的权力还相当稳固,而且在和罗马教廷的关系中也是处于强势地位,奥托三世还能打破常规,给罗马立了德意志出身的教皇,此前教廷早就习惯了把教皇的位子视作几个当地贵族家族的囊中之物。在皇权和教权的关系方面,奥托皇朝的皇帝们跟后来的萨利安皇朝形成鲜明对比。在奥托三世统治的1000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匈牙利国王圣斯蒂芬以举国皈依基督教,自从955年被奥托大帝打败并过起定居生活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匈牙利至此完成了从游牧民族到融入欧洲的转变。但是奥托二世和三世都是20来岁英年早逝,身后留下很多不稳定因素,尤其奥托三世突然死亡以后没有儿子,继位的是圣徒亨利二世。这个亨利是巴伐利亚公爵,他的爷爷是捕鸟者亨利的儿子,奥托大帝的弟弟,所以他的父亲应该是奥托二世的堂弟,他自己是奥托三世隔了一代的堂兄弟。所以亨利二世仍然属于奥托皇朝。亨利二世登基的时候,开始从“德意志国王”改称“罗马人的国王”,后来的历代德意志国王也沿用了“罗马王”的称谓,但是因为实质没有改变,笔者在后文仍然沿用德意志国王的称呼,以免引起混淆。亨利二世后来也获得了意大利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的加冕。他在位期间,斯拉夫人占多数的波西米亚公国被纳入帝国范围。他是唯一一个死后被教廷封为圣人的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而且他的皇后在一百多年以后也封了圣。既然夫妇两个都特别虔诚,那么我们俗人喜欢干的啪啪啪的事情,圣人大概不屑于做,于是圣亨利二世皇帝没有子嗣,也就丝毫不奇怪。奥托皇朝到亨利二世死的那一年1024年终结。整个奥托皇朝,正好是北宋年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在奥托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之前两年,而亨利二世死后三年是靖康之耻,金兵攻陷汴梁。

    1024年奥托皇朝终结之后,德意志诸侯选举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成为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二世。其实在五大基干公国里面,法兰克尼亚公国是最早解体的,在奥托朝已经分裂了,此时的法兰克尼亚故地有几大诸侯主教领地,比如美因茨大主教,还有几个法兰克尼亚伯爵领地。新国王康拉德的父亲就是法兰克尼亚的伯爵,拥有沃姆斯和施派尔,但康拉德开启了萨里安皇朝以后,他的子孙,那几位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皇帝,也被称为法兰克尼亚公爵。所以尽管没有了法兰克尼亚公国,但公爵的头衔还是留下来了。1024年康拉德二世在美因茨主教座堂由德国首席神职人员美因茨大主教加冕为德意志国王,美因茨大主教就是德意志总理大臣,后来又获封意大利王国总理大臣。三年之后,康拉德国王进军意大利,在罗马接受教皇加冕为帝国皇帝,那场加冕典礼的来宾里,甚至包括英国国王兼丹麦和挪威的国王,北欧海盗克努特大王。康拉德的政策是把精力集中在德意志王国内部加强集权,对帝国的意大利臣民任由其自治,放任不管。

    我们记得,当初中法兰克王国分裂成的三块当中,一南一北的洛林和意大利,早在奥托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的时候,就已经并进了帝国。中间这一块勃艮第第二王国,包括今天的瑞士西部、意大利西北部,直到法国普罗旺斯的领土,在这个时代国王逝世没有留下后嗣,康拉德皇帝挥军南下,在1033年加冕勃艮第国王,第二年把勃艮第第二王国正式并入帝国。从此以后,帝国皇帝一直头戴德意志、意大利、勃艮第三顶王冠,尽管后来勃艮第王国分崩离析,大部分被并入了法国,但这个国王头衔不能丢,一直延续了将近800年,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为止。

    康拉德二世国王兼皇帝开启了萨里安皇朝,也是他在1030年下令修建这座施派尔大教堂,准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将是萨里安朝以后历代皇帝的墓地。康拉德死的时候教堂远远没有完工,他已经埋了进去。所以他是施派尔大教堂埋的8位国王/皇帝中的第一个。

    康拉德二世的儿子是亨利三世,绰号虔诚者亨利或者黑人亨利,倒不是因为他有非洲血统,而是因为他很威严。亨利从小被父亲作为皇位继承人培养,少年时期就已经加冕德意志的共同国王和两大基干公国,兼任斯瓦本与巴伐利亚的公爵,1039年在康拉德二世病死以后顺利继承。他和匈牙利王国作战,迫使匈牙利接受了多瑙河边界,这条边界一直维持了一千年,到一次大战之后的1920年,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边界才有改动。1046年德意志国王亨利三世进军意大利,因为他的父亲康拉德基本不管意大利事务,罗马当地的贵族世家习惯了把教皇职务把控在自己手里,当时三个罗马本地家族为教皇职务互相争斗,竟然同时搞出了三个教皇,实在不像话,亨利国王一到,同时废掉这三个教皇,任命班贝格的主教上位,这就是教皇克莱门特二世,然后再由新教皇给自己加冕皇帝。两年以后这个德意志教皇去世,皇帝又任命了利奥九世教皇。也正是这位利奥九世教皇,在1054年和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互相把对方破门出教,导致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东正教会的大分裂。从这段事迹看来,当时皇帝和教皇的关系,还是皇帝占有主导地位,丝毫也看不出下一代闹得不可开交的“叙任权之争”的端倪。亨利三世皇帝40岁去世,是第二位埋在施派尔大教堂的皇帝,也萨利安皇朝四位皇帝中最成功的一位,权力很大也很巩固,可是他任命的教皇是主张教权高于皇权的改革派;在德意志国内,亨利三世一朝,除了萨克森以外,各个公国或早或晚要么绝嗣,要么公爵叛乱被贬斥,国王非常幸运,曾经在不同时期掌握过各个公国的权力,可是他却不加珍惜,全都分配出去给各家诸侯,将来给自己的儿子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

    亨利三世的儿子亨利四世生于1050,1岁半就当选为德意志的共治国王,4岁正式加冕。这位亨利四世,也许是中世纪史上最有名的一位传奇皇帝,在他统治下,皇权和教权之争白热化,一生四次被不同的教皇革出教门,到死都还没有赦免。他父亲亨利三世1056年去世时他成为德意志唯一的国王,当时才6岁,因此不得不任命摄政,开头5年是母后摄政,1062年他12岁的时候,科隆大主教制作了一艘漂亮的船,沿莱茵河开到杜塞尔多夫附近,诱骗亨利四世上船绑架了他。小亨利跳河逃生,却又被抓回船上。就这样,科隆大主教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小国王亨利的名义统治了三年,直到亨利四世15岁亲政。

那么亨利四世朝矛盾的焦点,教权和皇权之争,或者说叙任权之争是怎么回事呢?古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的时候,皇帝是占支配地位的,是教会的主宰。后世所谓“教皇”那是中文的意译,原文Pope是“爸爸”的意思,而教皇的正式职务,是罗马大主教。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群龙无首,军阀混战,当时的罗马主教利奥一世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匈王阿提拉的大军,成就一段传奇。罗马大主教作为乱世里人民渴望安定的希望所系,声望直线上升。后来铁锤查理、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这三代加洛林朝法兰克帝国的奠基人时期,皇帝和罗马大主教属于互相帮衬的关系:矮子丕平打进意大利半岛,替罗马大主教胖揍欺负罗马的伦巴德人,还把罗马附近的土地献给教廷,史称“丕平献土”,就是意大利中部教皇国的开始,而罗马大主教投桃报李给丕平加冕篡位,后来又给查理曼大帝加冕为皇帝。在奥托皇朝,直到萨里安皇朝前期,德意志的武力都能震慑意大利,皇帝对教皇仍然居于优势地位,甚至废立教皇,任命德意志人当教皇都不在话下。而在德意志国内,皇帝喜欢任用主教,而不是诸侯出任宫廷要职,如果有无主领地,也喜欢分配给主教或者修道院,而不是分给世俗诸侯。一个原因是那个时代的世俗诸侯,甚至国王皇帝都有很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二是主教没有儿子可以世袭,不像世俗诸侯父死子继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据势力,因此国王皇帝更容易信任神职人员。但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国王对本国境内的主教,尤其是诸侯主教有没有任命权和否决权?主教的任命是国王/皇帝说了算,还是罗马教廷说了算?打个比方,这就像中国各省的公安厅、税务局主官的任命,是省委书记说了算的地域管理呢,还是公安部长财政部长说了算的垂直管理呢?这就是叙任权之争。

在亨利四世国王还没有亲政的幼年,罗马教会就已经显示出了强势的迹象,教皇尼古拉二世下达教令,规定由红衣主教团选举教皇,这样就把皇帝排除在教皇任命的程序之外,这个红衣主教团秘密选举产生教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亨利四世亲政以后,积极干预意大利事务,跟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当时就任命康斯坦斯主教、米兰主教、莱歇瑙修道院院长这些职务,国王和教皇对叙任权争夺不休,谁也不让步。1076年亨利四世宣布,三年前亚历山大二世教皇死后,罗马选出来的改革派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选举无效,要把教皇废掉。格里高利七世教皇针锋相对,把亨利四世破门出教。这是史无前例的举动,震惊天下。亨利四世如果在国内地位稳固的话,本来可以效法自己父亲,进军意大利废了教皇,可是他后院起火,德意志贵族多年来不喜欢他任用平民出任宫廷要职,冷落贵族的做法,发动多起叛乱,尤其是萨克森公国。教皇一宣布皇帝被革出教门,就意味着解除了诸侯贵族对国王的效忠誓言,为叛乱的正当性背书。亨利四世看到了这个举动对国内形势的巨大危害,立即采取了一个名扬后世上千年的反制措施:他领兵南下意大利,把格里高利七世包围在卡诺莎城堡,却不攻城,而是穿上麻衣,自我鞭挞,在雪地里站在城下忏悔。这个姿态在后世几百年,都被认为是皇权向教权屈服的表示,后世的罗马教廷也有意地把这次事件宣传成教权高于皇权的象征。其实放在当时的条件下,卡诺莎事件其实是亨利四世皇帝的政治胜利。按照中世纪的道德习惯,一个人诚心忏悔,一定要获得宽恕。所以亨利自我鞭挞,其实是摆出一个姿态,反将教皇一军:我都这样了,你赦不赦免我?赦免,我就达到了政治目的;不赦免,在道义上你还配当教皇吗?我一样达到政治目的。何况当时是亨利包围了教皇,亨利才是实力占据上风的一方,卡诺莎的忏悔,是他主动做出的政治姿态。果然,教皇在1077年赦免了亨利,而亨利此后也仍旧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随意任免神职人员。1080年格里高利七世再次把亨利革出教门,还支持德意志国内反对亨利的贵族选举出对立的国王。但在这几年当中,亨利把国内各处叛乱基本平息得差不多了,加强了自己的地位,他击败并杀死了反对派贵族选出的对立国王,反过来操纵意大利和伦巴第地区的保皇派主教们,选出对立的教皇克莱门特三世,然后进军意大利,1084年由自己立的教皇克莱门特三世加冕,即皇帝位,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自己的支持者保护下撤到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并在这一年第三次把皇帝破门出教。

亨利四世统治时期,在帝国以外发生两件划时代的大事,一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建立诺曼王朝,二是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并在1099年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亨利四世曾经把凡尔登伯国赐予后来第一次十字军的领导者,布永的戈弗雷。亨利四世此人很有政治手腕,对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也非常清楚,能做到坚韧不拔,但他不是捕鸟者亨利或者奥托大帝那样出色的将军,他的军事能力平平,经常打败仗,结果搞不定国内反叛的各路诸侯,自己的地位就很脆弱,每次出征意大利的时候,国内刚刚被压服的萨克森、巴伐利亚这些公爵们就起来作乱。1089年亨利四世再次进军意大利,当时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起兵,把皇帝的后路断掉了。不过最终这些诸侯或者教皇的反抗,都可以被皇帝克服。最终打败了亨利四世的,是他的家人。首先是这次远征意大利的时候,教皇派策反了他的长子,刚被选为德意志共治国王的康拉德,然后连皇后也在1094年跑到教廷,向乌尔班二世教皇控告并诋毁皇帝。这次亨利四世总算是化险为夷,先后跟自己的长子和巴伐利亚公爵和解,返回德意志,回国以后另选幼子,12岁的亨利五世作为自己的共治国王,并且让小亨利发誓,绝不违背父亲的意志。

但这位少年继位的继承人亨利五世,是个比父亲更狠的角色,5年以后,刚长大成人的亨利五世派人联络乌尔班教皇,运用教皇的权威解除了服从父亲的誓言,然后拉拢反对派贵族举起大旗反叛亨利四世。后人研究认为,亨利五世反叛父亲的动机不仅仅是单纯的青春期叛逆,而是看到父亲几乎失去了全国贵族的拥护,担心父亲死后自己的继承权会出大问题,于是采取主动改换阵营反戈一击。亨利四世不想和儿子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两军在莱茵河边科布伦茨对垒的时候,父子两人单独见面,儿子劝说父亲解散军队,和自己一起前往在美因茨召开的德意志诸侯大会和解。没想到亨利四世刚刚解散军队,就被儿子关进了地牢。1105年底被囚禁的亨利四世被迫在美因茨诸侯大会上宣布退位,亨利五世成为唯一的德意志国王。两个月之后,亨利四世跳水逃出监牢回到施派尔的根据地,并打退了亨利五世军队的进攻。但是1106年8月病死。亨利四世死的时候仍然处于绝罚之中,不能以基督徒的身份埋进任何一座教堂。不过,应该说他的儿子亨利五世并不是完全不讲父子情分,两代人的对立更多处于政治需要,亨利四世死后,五世坚持把父亲的尸体从今天的比利时运到施派尔大教堂,暂时停放在没有经过祝圣的教堂的一部分,之后也走上了维护皇权的道路,5年以后亨利五世进军意大利,俘虏了教皇帕斯卡尔,逼迫教皇给自己加冕为皇帝,同时赦免父亲的绝罚。所以,亨利四世在死后5年才解除绝罚,被葬进施派尔大教堂的皇室墓地。今天我在施派尔大教堂圣坛地下的墓室里,重点要看的,就是亨利四世皇帝,和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位德意志国王鲁道夫·哈布斯堡的墓。

亨利五世对父亲反戈一击,团结了国内的所有贵族,所以他在和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地位比四世稳固得多。1122年,当时已经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取得强势地位的亨利五世皇帝和教皇就叙任权问题达成妥协:皇帝和国王仍然可以在本国范围内任命主教,但只能是授予主教世俗的权力,而教皇保留授予主教们戒指和权杖的权力,象征在精神世界的权力是来自教皇的。如果用各省公安厅和财政局的例子做比喻,大概相当于是要接受所在省政府和中央部委的双重领导吧!亨利五世1125年死于癌症,享年39岁,他是埋在施派尔大教堂的第四位皇帝。他没有儿子,于是萨里安皇朝终结。

但是萨里安皇朝的故事还没有完,尚有一个尾声:亨利五世皇帝死前属意的德意志国王继承人,是外甥斯瓦本公爵腓特烈,属于霍亨施陶芬家族,最不愿意看到的继承人,是多年来反对自己和父亲的萨克森公爵罗泰尔,或者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可是他的外甥在诸侯选举国王的时候过于自信,其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诸侯,结果诸侯选出来的德意志国王,恰恰是萨克森公爵罗泰尔,后来加冕成为国王兼皇帝罗泰尔三世。这位皇帝统治帝国12年,期间和平而强大,不但压服了霍亨施陶芬家族的两兄弟,斯瓦本公爵腓特烈和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的反抗,还南进意大利打败了西西里的诺曼王朝国王罗杰二世。而罗杰二世统治期间是西西里王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盛世。所以,这个夹在法兰克尼亚皇朝和霍亨施陶芬皇朝之间的罗泰尔三世皇帝,绝不可被看遍成一个暂时性的过渡人物。

但是罗泰尔三世没有儿子,他属意的继承人,是巴伐利亚兼萨克森公爵,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我们记得,当初罗泰尔当选之前,法兰克尼亚皇朝末代皇帝属意的继承人,是霍亨施陶芬家族,结果在选举时落选,现在罗泰尔三世死了,德意志王位就成了两个阵营争夺的对象:一方是斯瓦本公爵和法兰克尼亚公爵,霍亨施陶芬家族的两兄弟,另一方是萨克森公爵和巴伐利亚公爵,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结果1138年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弟弟康拉德胜出,当选为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从此开启了霍亨施陶芬皇朝。骄傲者亨利自然不服,他死后,他的儿子狮子亨利继续跟斯陶芬皇朝不懈地斗争。这就是以后上百年,施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两大家族斗争的开端,也是意大利13时间以后好几百年时间里,圭尔夫党和吉贝林党斗争的源起。

    但是施陶芬皇朝和此后卢森堡皇朝、哈布斯堡皇朝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放在这里篇幅太长了,况且施派尔大教堂埋葬的四位皇帝,都是萨里安皇朝的皇帝,有关的历史背景交代到这里也就够了。等后面写到莱茵河上游摩泽尔河流域,卢森堡历史的时候,再接着讲霍亨施陶芬皇朝和卢森堡皇朝的来龙去脉。而帝国最后一个也是为时最长的哈布斯堡皇朝,已经属于近现代,而且哈布斯堡的大本营在奥地利,那就放到本书后半部分的多瑙河流域,再详细交代吧。

所有跟帖: 

我不太会拍照片,写游记就是玩儿文字的,长了点,多包涵哈 -顾剑- 给 顾剑 发送悄悄话 顾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5/2020 postreply 12:00:04

讀起來很有趣,加深了對施派爾的認識。 -似曾相識- 给 似曾相識 发送悄悄话 似曾相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6/2020 postreply 04:16:55

Thanks!超級贊!顾大俠歷史知識丰富。我去Speyer前不知道這個地方,回來後才查到的,你寫得很詳細,當年皇權和教權之争的 -似曾相識- 给 似曾相識 发送悄悄话 似曾相識 的博客首页 (29 bytes) () 04/26/2020 postreply 04:10:54

如雷贯耳的地方,也就是顾侠懂这些珍宝。特别喜欢你的历史和世界风情集锦。我的罗马老师也是这样教我们的 -安娜晴天- 给 安娜晴天 发送悄悄话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页 (1239 bytes) () 04/27/2020 postreply 08:36:1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