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麻省理工学院 MIT

来源: 北欧风轻雨绵 2020-01-20 14:09: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88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北欧风轻雨绵 ] 在 2020-05-17 15:56:1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终于站在了麻省大道77号麻省理工学院主楼群正门入口的对面。我开始仔细地端详起这座被称为“世界殿堂级理工学院“的门面,它希腊神庙式的廊柱设计庄严典雅,朴实无华,四根高大的廊柱上方原色雕刻着”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该校创始人的姓名。截止2019年10月,这个学院总共产生了96位诺贝尔奖得主,然而即使是这样,它的校名仍为Institute。

进入正门后来到七号楼的大厅The Lobby N°7,MIT的information center。穿过大厅便开始了MIT的无尽长廊 (Infinite Corridor),它与普通的教学楼内廊无异,只是长达251米,贯穿着MIT校园最重要的几座建筑楼房(7、3, 10、4和8号楼),是一条连系东西校园最直接的室内线路,尤其便于学生们冬天上下课时在各楼房间穿梭;有时走廊内的“交通”会十分繁忙,据说土木与环境工程的学生甚至还为此设立过一套非正式的交通规则:The rules of the road for the Infinite Corridor include: stay to the right, limit group size, pass on the left, form a line at bottlenecks, don't stop/slow down, no tailgating, traffic within corridor has right of way, no physical contact and no eye contact :))另外,每年的11月中旬和1月下旬,无尽长廊分别两次和黄道面对齐,太阳光直射贯入整条走廊,据说这时MIT的师生们会在长廊里庆祝一番。

MIT建立于1861年4月10日,最初位于波士顿的后湾区;1916年,当带有大穹顶的McLaurin Building (麦克劳林10号楼)落成时才搬到了剑桥目前的新校园,穹顶内侧刻写的罗马数字“ MCMXVI”记录的正是校园搬迁的这一年:1916年。

麦克劳林大楼是参照东罗马万神庙修建的,作为MIT的主楼和标志性建筑,每年学生们的毕业典礼都在这儿举行;50年代时,MIT的Hacks(黑客们)曾把 “ MCMXVI” 被读取成“ IHTFP”(我讨厌这个可恶的地方),“ IHTFP”后来成了MIT学生们非正式的Motto,甚至被其他学校采用... 大穹顶在夜晚会发光,多年来,时不时成为MIT黑客们那些经典“闹剧”上演的地方。

麦克劳林大楼包括有大穹顶的10号楼和它两旁的3,4楼,这样围成了一个U型的庭院 Kirian Courtyard ,每年5月MIT的毕业生就这片草坪上庆祝毕业。从美丽的 Kirian Courtyard 放眼望出,跳过草坪,可以眺望到查尔斯河对岸波士顿市中心最著名的两座摩天大楼 John Hancock Tower 和 One Prudential Plaza。

校园主道的另一侧,MIT学生中心Stratton 前的这座银白色的塑像非常吸睛,2010年MIT成立150周年时,由一位匿名校友委托打造赠予MIT的,以纪念多年来帮助麻省理工学院的所有校友。塑像用了150个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组成了一个正在思考中的人。塑像充满了艺术感和科学感,有效地调节了后面背景钢筋水泥板的沉闷和枯燥;在充满浓烈理工气息的MIT校园,一丝能够扑捉到浪漫可能也就是在这座镂空雕像里了:)

这一天,天气好极了,这座宽阔开敞,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现代线条的校园,在明媚温暖的阳光下,冬日里散发着活跃的生机和蓬勃的气息。

想要了解MIT可以从它的印章开始。

在MIT的印章上面刻有工匠,学者和三本著作,还有拉丁文Mens Et Manus(即 mind and hand)“知行合一”,体现的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创新世界的理想,MIT提倡认真地将智慧文化与工业追求相结合。

 

穿梭在MIT的校园,被这些高大的建筑里的设施震撼,这哪里是校园,更像是一座庞大的现代工厂!从而可以体会到MIT的教学理念,明白了学生们动脑动手的卓越能力怎样炼成的,难怪他们捣鼓出的恶作都不乏技术含量:)

在这所理工学院里,每一栋楼房都用数字编号,体现了理工生对数字的执念;随时代的变迁,MIT校园内的建筑物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整个校园的建筑可以说是“混搭”,而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又让表面沉闷的MIT的校园在人们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这座貌似摇摇欲坠的楼群,在MIT的学术科研氛围中,看着和周围有些格格不入;它的前身是MIT著名的20号楼:二战时匆匆临建的一所放射性实验室,当时预计的是使用6个月后就拆,然而其简陋随意的环境催生出的强烈的创造力,却是人们没有预计到的,它在当时被誉为了多产的“子宫”... 如今这儿改造后成了Ray & Maria Stata Center (32号楼),是MIT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2004年 Stata Center 开放时,《波士顿环球报》曾有这样的评论:"a work of architecture that embodies serious thinking about how people live and 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uts the joy of invention." 

走进 Stata Center,参观厅内的一堵墙面介绍了MIT有趣的校园文化 MIT Hacks --“具创造性的匿名恶作剧”,这也许也是一种与发明创造分不开的快乐。MIT给的定义是:“ a clever, benign, and 'ethical prank or practical joke, which is both challenging for the perpetrators and amusing to the MIT community (and sometimes ev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仔细看看他们的 Hacking Ethics(下图),也是同样的认真而有趣!

1971-80年间担任MIT校长的Jerome Wiesner,曾生动地描述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经历为:“Getting an education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大多数MIT学生和教师都认同这个比喻...于是在1991年,一群Hacks想方设法把校园内演讲厅前的一台饮水器一夜之间转换成了一枚消防栓来供水,形象而幽默地展现了这一观点。

Hacking(黑客)这个名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意义与世界其它地方的不同,它指的是一群有趣富有创造力的人干的聪明,良性和道德恶作剧;而闯入破解计算机系统的行为在MIT被另称为“Cracking”。

在MIT,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各式各样的恶作剧成了一种减压方式,黑客们白天潜伏在学生当中隐身不露,只在夜晚崭露头角;而MIT也给予了黑客们最大的空间,在安全等条件下允许他们自由发挥想象,于是一起起幽默闹剧会冷不丁地上演,既锻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节了枯燥的学习生活。

(此为网络截图)

1994年5月9日,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天,一部形似MIT校园巡逻警车,配有闪光警灯的装置被搁置在了大穹顶之上。这辆车由Chevrolet Cavalier的金属外壳与许多木制模具组装而成,所有零件被黑客们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在10号楼的穹顶上精心组装,让这部Chevrolet不仅看上去和校园警车一模一样,而且还在车内摆放了一个手持玩具碟枪和一盒Donuts的警员假人,细节包括车的编号“pi”,执照牌“IHTFP”,MIT校园“此处禁止停泊”的标志以及一份无损坏拆卸的指南... 这辆车上闪烁的警灯天亮时引起了过路人的注意,后来招来了许多当地人、记者和摄制组,人们谈笑、拍照,甚至还来了两架直升机在大圆顶附近盘旋,航拍的画面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的报纸上,这是MIT黑客娱乐的恶作剧最成功的之一;至今这辆组装的Chevrolet警车仍摆在Ray & Maria Stata Center 被展示。

MIT有 hacks.mit.edu网站专门记录历年的各类恶作剧,并就时间、地点、类型等进行分类,还有最佳恶作剧排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戏弄哈佛”。

2007年9月,在电子游戏《Halo3》发行前夕,一群MIT黑客又玩奇招,夜里潜入了哈佛的校园,把哈佛铜像打扮成了游戏中的超级勇士,头带钢盔,左肩挎机枪,右侧戴着有MIT吉祥物海狸的臂章,而在一旁,黑客们离去时还一如既往地留下了一张拆卸的说明,John Harvard 就这样“严阵以待”地坐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被校方发现,这件事在当时也成了各校的热点新闻。(下图为网络截图)

很喜欢MIT学生们别出心裁捣鼓出的这些恶作剧,它们不只是简单玩闹,除了冒险探索的精神,黑客们每一次的行动实际上都是超越书本知识的实践,不但需要非凡的想象力,还须具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来完成;也很欣赏黑客们科学严肃的态度和学者的素质,每每制造完恶作剧后,他们都会留下一份破解或拆卸的指南,认真而负责。

这儿有三栋建筑,分别是MIT的Green Building 和 Dreyfus Building(在MIT分别被称作“竖着的火柴盒”和“横着的火柴盒”),还有30° 尖角的三角形大楼Landau Building (详见下图),它们都是1940年从MIT毕业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50-60年代的作品,简约的设计和结实实用的钢筋混凝土引领了当时的建筑潮流。

整洁的校园里,MIT的垃圾回收也含有高科技,不必分拣,一条线一次回收。

路边,一块绿色小科技实验地,研究如何收集雨水和水处理。Fun Fact:地下收集的雨水足够用于 Stata center 整整一个星期的厕所冲洗!

但愿MIT遥遥领先的环保节能技术可以尽快普及。

最后误打误撞还走进了MIT 的 Media Lab,好像刚建好,非常的新,如同一座艺术展厅。

以前以为MIT是一所纯粹的理工学院,不想除了建筑与规划、工程,物理,电脑等科系外,MIT的社会经济,商业管理,文学艺术专业也很出色。生就文科生,却对理工学院十分向往,有好感,连自己也没弄明白:),匆匆的两个多小时,在这座世界理工殿堂级的校园走马观花,虽然近距离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却感觉无法完全写出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顶!非常好的介绍,本人是理科生,永远的理科生! -Friday99- 给 Friday99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0/2020 postreply 19:12:34

写理工学院有些忐忑,能得到理工生的肯定,十分开心,谢谢! -北欧风轻雨绵- 给 北欧风轻雨绵 发送悄悄话 北欧风轻雨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0/2020 postreply 23:19:40

你在MIT念过书吗? -danjuan- 给 danjua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9:34:39

的确,我把10号楼和7号楼搞混了,等文章下首页后会更正。多谢指出。 -北欧风轻雨绵- 给 北欧风轻雨绵 发送悄悄话 北欧风轻雨绵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2:56:28

还是来哈佛看看先 -杉杉coming- 给 杉杉coming 发送悄悄话 (17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1:24:46

我心中的第一! -采香- 给 采香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3:31:22

不是 Unlimited Corridor. 是 Infinite Corridor. -GlassPumpkin- 给 GlassPumpki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7:44:37

天哪,“文学艺术也是该校的強項“,恐怕MIT听了也得害臊的地上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了吧。 -kozy- 给 koz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21:50:47

设计确实是MIT的一个强科 -60MPH- 给 60MPH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2/2020 postreply 10:20: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