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日本传统宗教的商业化

来源: 2019-08-29 10:04:4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日本是东亚最现代化的国家。很多去过的朋友,谈起日本的富裕、安全、人民的彬彬有礼、和环境的干净整洁等,都赞不绝口。我在2018年3月和2019年6月两次去日本旅游,每次历时大约两个星期。一路走过,有些简单的观察与感想。希望我的随笔能做到图文并茂、篇幅短小、阅读方便。

无论走在日本的城市或乡村,你都会感到强烈的宗教气氛。大小不一的神社和庙宇无处不在,充斥日本的闹市和山野。甚至在繁忙的商业闹市区,本来不适合设立正规的宗教场所,你也会发现,每隔不远都能找到供人祈福和祭拜的小型神龛。日本人普遍有宗教信仰,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前者产生于日本本土,历史悠久。后者在公元六世纪从韩国传来。唐朝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大发展。日本人对自己的信仰很用心、很虔诚。宗教深入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宗教场所总是人头攒动、香火旺盛。宗教组织在日本的影响力巨大。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明显和严重的问题,就是日本宗教的商业化、金钱化。绝大部分观察者似乎对此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出来,供大家思考。下面的几张图片记录了我的亲眼所见:

图1 稻荷神社是日本最古老、机构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神社之一,在日本有3万多家分社。它的“本社”名叫“伏见稻荷大社”,位于京都附近的稻荷山上。一年四季,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香客络绎不绝。图中的那些门状物,类似中国的牌坊,日本人叫“鸟居”,记录着信众的“奉纳”、就是“捐钱”。在每一个鸟居上,门柱的一侧刻着奉纳者的名字、时间、和祈求神保佑的内容等,另一侧刻着“奉纳”两字。这些鸟居遍布稻荷山,拥挤得从山下排到山顶,形成多个甬道,被视为世界奇观。在登山路上的显要位置立着鸟居的价目表。捐钱多,鸟居就大;捐钱少,鸟居就小;不捐钱,当然就得不到鸟居。图中最上面和右下方的照片来自网络。我到访时,神社周围较拥挤,尤其是那个价目表前面,我没有机会拍到清晰的照片。

图2 奈良春日神社明码标价的祈祷价目表。春日社也是日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神社。价目表的本质也是“捐钱多,祈福就多;捐钱少,祈福就少;不捐钱,就没有祈福”。这张价目表让人感到赤裸裸的商业气息。信徒祈祷,是人与神的心灵交流,本不需要金钱或他人中介,时间长短也不重要。宗教机构存在的意义是指引和促进人与神交流,但是日本神社对祈祷活动收钱、强调代人祈祷服务、并按时间长短收钱,可能误导信众,扭曲祈祷的意义,阻碍人与神的交流。日本宗教商业化程度之深、之广,都让作为基督徒的我触目惊心。

图3 在日本的传统神社和寺庙里,祈祷需要付钱。最上图是春日神社本殿门口的售票处。进入神社大堂需要买门票,在日本非常普遍。左下图是信众们面对神龛前的投币箱。这种投币箱在日本传统神社和寺庙里无处不在,包括街头无人看管的小神龛。右下图就是一个这样的街头小神龛,门前鼓励奉纳的石碑显得巨大,让人不能躲避。供信众祭拜的神龛前也有几个奉纳投币箱,被石碑挡住。

图4 日本传统宗教的金钱化和商业化,极端普遍,可以说无孔不入。日本的神社或寺庙的内部和周边,一般都布满各式各样的要求和鼓励奉纳的“广告物品”,如本图中的石灯座、纸灯笼、铭牌、奉纳者名录等。大型的神社或寺庙经常位处山顶。它们附属的代表奉纳的“广告物品”就会漫山遍野,数以万千。设置这些物品的模式都类似,就是奉纳多,规模就大;奉纳少,规模就小。比如左上图中的石灯座,大小区别明显,价钱也相应不同。没有奉纳,当然就得不到这种“广告物品”。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在中世纪后期,西欧基督教堂腐败,向信众贩卖“赎罪券”。意思就是如果交钱了,神职人员就在神面前为你说好话,以后神对你的罪的惩罚就变少了。可惜大多数人即使学习了这段历史,也看不清里面的道理。其实东方宗教的各种“给钱多,祈福就多”的做法,逻辑就是用钱换取神的赐福,与当年的“赎罪券”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宗教组织以神的名义向信众索要财物,不止发生在日本,也同样发生在东亚各地,包括中国,而且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东亚版的“赎罪券”,流行的范围和腐败的程度,早已超过了当年基督教堂发行的“赎罪券”。

面对金钱对信仰的蚕食,中世纪的一些西欧基督徒觉醒了,例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他们认为,金钱不能买到神的赐福,并且在《圣经》中找到了依据。《圣经》讲“因信称义”,就是人只要在心中坚信神,就完成了信徒的任务,就可以得到神的赐福。人对神的责任,有且只有心中的“信”。奉献财物不是必要的。实际上,现实世界里的任何物质和行为,包括捐钱、行善、神职人员的中介等,都不是神赐福于人的必要条件,也不是人信神的必要条件。奉献、行善等,都应该是信仰的自然后果和流露,程度和方式因每个人的条件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不应该有统一标准。人的信仰,本质上不应该用行善或奉献的多少来评判。因为信仰是关乎人的精神,与善行或金钱等物质因素无关。神不需要钱,也不需要被帮助。是人需要钱、需要被帮助。宗教组织,比如教堂、神社和寺庙,都是人的组织,不是神。他们经常有正当的原因向信徒祈求财物或帮助,但他们索取时应该以自己的名义,而不应该以神的名义。

五百年前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勇敢地站出来,以普通基督徒的身份,好不留情面地抨击具有绝对社会权威的教廷。很多西欧基督徒迅速地理解和接受了这些先驱者的思想。为了保卫信仰免于堕落,西欧人民从此开创了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派展开了全面而激烈的竞争,包括打了三百年宗教战争。这种关于信仰的竞争,促发了西欧的理性时代,推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并且创造了现代国际秩序。我们中国人也受益于这场基督教内部的思想竞争。为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从十六世纪开始,天主教和新教争相向世界各地派遣使团。在明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包括天文学、数学、现代地理知识、先进火器的使用与制造技术等。中国于是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过程。

反观东亚的各个传统宗教,至今也没有出现 “因信称义”这样的、把信仰与物质的关系厘清、把它们严格区分开的信条。在东亚宗教的信徒里,也还没有出现过敢于站出来抗击宗教商业化的东方版马丁路德。中国和日本的中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得知中世纪的基督教堂贩卖“赎罪券”,都看得懂教廷在其中的自私和虚伪、以及这种行为所代表的理论的荒唐和精神的堕落。但是成年后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面对身边的神社和庙宇贩卖对神的祈福,绝大多数人却看不懂其中的自私和虚伪、荒唐和堕落。东亚传统宗教里的神职人员们,很自然地利用这些宗教思想领域的模糊为自己牟利。他们把人的自私装扮成神的要求,以神的名义向信众索要金钱和物质好处。因此东亚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神道教等,就因为教义的缺失和众人灵魂酣睡而变得言行虚伪、精神堕落了。它们不那么专注人的内心精神,而追逐外在的物质利益。信仰体系是文明大厦的基础。在东亚,宗教的思想错误、以及信徒和神职人员的行为失当,抑制了文明的整体发展,为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后来居上的机会。

二零一九年七月初 于美国家中

电邮: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https://www.ly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