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开始进入战国时代。中央政府的权力再也走不出洛阳的中南海。诸王国之间为争夺领土和其他利益而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接连不断,一场比一场浩大,一场比一场残酷。与此同时各种思想、理论、学派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黄金时代。
从玛列米底山俯视山下的城市:
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地中海北岸,那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中央政府,好像也没有什么国家。只有一种某盟主牵头的“城邦联盟”。当外来势力入侵时(例如波斯帝国的三次远征),城邦联盟之间会暂时团结对敌,并肩战斗。一旦外敌退去,联盟之间很快就会因利益冲突而对立,兵戎相见,你死我活。而同时那也是他们的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伯罗奔尼撒战争就发生于这个时代。对阵双方是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这里有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即这个“斯巴达”虽然还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拉克兑蒙山谷的斯巴达城,但其主人已经不是荷马史诗中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发动了特洛埃战争的梅纳劳斯王那个斯巴达部落。而是大约公元前800年从马其顿南侵并征服原斯巴达城邦国家,将其原住民掳掠做奴隶(黑劳士)的外来部落。请参阅拙作《古战场游记之十七:古希腊温泉关大战》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881/201403/8096.html ,这个外来部落血缘上和马其顿后来的国王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是同一家族,(怪不得那么凶悍)。在公元前480年第三次希腊-波斯战争中,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组成提洛同盟,击败强大的波斯侵略军。温泉关大战就是这个斯巴达300勇士反抗侵略的故事,至今仍家喻户晓。
这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恐慌,尤其是提洛同盟实力第二的斯巴达城邦的警惕,害怕“定于一尊”。公元前460年(第三次希波战争后仅20年),雅典与斯巴达城邦的盟友科林斯(中文版《圣经》译作哥林多)因经济原因爆发冲突。雅典与麦加拉和亚哥斯结盟,在海战中打败科林斯军。不久,厄吉那加入科林斯阵营,前457年厄吉那舰队也被雅典打败,厄吉那被雅典军占领,被迫投向雅典一方。斯巴达参战,并恢复由底比斯领导的彼俄提亚同盟。斯巴达军在塔纳格拉战役中击败雅典军队,但不久回国。随后雅典击败彼俄提亚同盟军队,迫使彼俄提亚各城邦(底比斯除外)加入提洛同盟。后雅典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进攻伯罗奔尼撒的亚加亚,多次取得胜利。前451年,为继续同波斯作战,雅典与斯巴达签订五年停战协定。有学者将这一段武装冲突称作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但大多数学者只将它作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序曲。
然而不到两年,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逐渐加剧。斯巴达城邦退出提洛同盟,纠集自己的小兄弟(主要是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小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与原提洛同盟对抗。最后发展到断断续续长达27年的大规模战争,范围广及大半个地中海,包括现在的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甚至波及伊朗、塞浦路斯等,遥远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则是粮食供应地。而且战争中最大、最重要、决定性的几场战役都不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进行的。
作为导火线的埃皮达努斯、科希拉、科林斯、波提迪亚战事地图(黄色标明城邦名字):
麦收时节,斯巴达的军队推进到了边境小镇伊诺。雅典人转移到城内,坚守不出。在作战双方实力上, 斯巴达在陆军方面占优势, 而雅典则海军占优势。雅典同盟内的一位海军军官修昔底德因在战争早期的安菲波利斯海战战绩不佳被解职,被贬到安菲波利斯以北的色雷斯二十多年。他详细、客观地记录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进展情况,直至公元前411年突然死亡。另一位同时代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撰写的《希腊史》接下去完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一段过程。至今我们能够详细了解两千五百年前这场战争(而不是像几十年前中国的历史已变成了皇帝的新衣般的赵家演义),要感谢这两位历史学家克制个人的情感,尽量做到客观和公正。我们在这些史书中没有看到任何百战百胜的非凡天才、伟大统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书中处处充满了冷静、理智的精神,处处以平实、白描的笔法描述人事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尽量避免做过多的个人评价和文辞性渲染。这种笔法受到史学界的一致推崇。
(待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