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弗尔(Dover)和加莱(Calais)是因我想过英吉利海峡而注意到的两座城市。也都是有历史的城市。英吉利海峡在这段是最窄的多弗尔海峡。
多佛尔是英国肯特郡的一个海港,在英国的东南角。人口约二十九万。多佛尔港最靠近法国的加来港,两地只相距34公里,因此成为英国最繁忙的一个海港,每年旅客多达1800万人次。英吉利海峡的这一段海峽也因此得名多佛尔海峡。
加莱本来是渔村,附近多水道和内湾。997年,法兰德斯伯爵改善建设加莱。1224年,布洛涅伯爵在加莱建筑堡垒,设防。英法对抗的克雷西战役中,加来抵抗英军的围困达1年之久后,弹尽粮绝,在1346年投降,其间发生6位加莱市民自愿投降,作为英军的人质,以拯救全城人民,艺术家罗丹曾经雕塑一组群像以纪念此著名事件。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来是纳粹德国军队向海边推进的主要目标。1944年6月开始,加来是德国军队向英国发射导弹的基地。诺曼底登陆前盟军对加莱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成功的干扰了德军的通讯系统并迷惑德军佯攻加莱掩护诺曼底登陆。1944年9月,加来被盟军收复之后又回到法国手中。
敦刻尔克(法文:Dunkerque,英文:Dunkirk, 荷:Duinkerke)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该地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
在这个2017年6月20日的早晨7点半左右,从伦敦的 Stratford International 火车站我踏上了过英吉利海峡的旅途。
下面这张图片是伦敦至多弗尔的列车内部。
在去多弗尔的途中列车窗外的英国独立屋。在城区多半是连体或半连体的房子。
在列车抵达多弗尔站前拍下的多弗尔城区。一眼望去基本都是连体房。远处是英吉利海峡。
到站后下了车我才注意到这是英国最快的火车。感觉和国内的动车差不多。从伦敦到这里运行了一个小时。
在列车离开伦敦后约20多分钟,广播里要求去多弗尔的乘客全部移座到前六节车厢。我矫枉过正移到了"第一节车厢"。直到不能再往前走了。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后来过来一位列车员。我下意识的问他我是在"第一节车厢"了吧?结果回答是否定的。这列火车实际是两列火车串联的。他要我下一站下车绕过列车联结头到前面一列的前六节车厢去。卖糕的,我差点会在多弗尔下不了车!
在多弗尔出站后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决定步行到码头,顺便看看市容。
远处看起来有人在修复欧盟旗帜的壁画。
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种特殊的,不拘一格的壁画和雕塑的混合表现形式。是表现一位画工在凿去代表英国的那颗星。是幽默的表现英国退出欧盟。
多弗尔的白崖。
经过半个多小时我终于看到轮渡码头。我离开公路选择了这条海边大道准备直奔码头。结果令人沮丧。这是一条死路。我走到头后不得不原路退回到此走回公路。在公路上找到路标才沿一条小路走到了轮渡售票处。去码头要在售票处坐接驳巴士。行人是走不过去的。
买好票等待去码头的接驳巴士时,又拍了一张白崖。
这是去轮渡码头的接驳巴士。巴士后面集装箱式的房子就是设在多弗尔英国土地上的法国海关。里边一个三尺讲台式的台子。一个穿制服的官员在护照上盖个章就算过关了。从前门出来就算进入法国。到加莱下船后就没有边检了。
上船后在第六层向外望去。我是"步行"旅客。不带车的。直接经电梯从第六层上下船。
再看一眼多弗尔。
船离港后在出防波堤时大批信天翁飞近。旅客可以手喂面包。
渡轮出于安全考虑。只开放第八层的后甲板。开船后我也和为数不多,有好奇心的旅客,不顾烟囱飘下的油烟味来到后甲板看景。
白崖远眺。
接近加莱港6号码头。
下船后我正走向出租车站。一位同船的加莱居民走过来告诉我不用坐车走1500米就到市中心了。然后我就跟着他很快进入市区。
加莱港口的古灯塔。
加莱市政厅。
加莱街景
加莱街景。
火车站附近的这个点我已看到三次警察抓人了。其中一次地上蹲了一排。此时一个嫌犯已被塞入车中。两批警察在办交接手续。
路边的红色电话亭和街心的伦敦塔桥模型都是英国元素。这是加莱和英国伦敦合作的旅游宣传项目。
加莱战争博物馆的外墙。加莱这个不大的小城有很多博物馆。涵盖艺术,时装和战争。
城堡。始建于1214 。完工于13世纪。高39米。顶端有用于信鸽通讯时的收集信鸽的鸽巢。1848年前作为灯塔和军事瞭望塔。1850年因地震而被毁坏。
戴高乐夫妇雕像。戴高乐太太Yvonne 是加莱市民。戴高乐夫妇的婚礼也是在加莱的市政厅和教堂举行的。
这是说明戴高乐夫妇雕像的多国文字牌。其中英文部分是这样说的:Following his meeting with Charls de Gaulle, Yvonne Vendroux told his parents: "It will be him or nobody". 我试着翻译一下:在见过戴高乐后,Yvonne 对父母说 "非他不嫁"。
雕塑《加莱义民》(又译作"加莱市民"),加莱当地人也把这雕塑叫做"六个资产阶级"。
这是1884年罗丹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是为纪念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加莱市民抵抗了一年多,为了避免被英军屠城,六位加莱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历史事件。
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真实而又崇高的历史事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选择了一个如实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即六位加莱市民根据当时英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光头、赤脚,以绳子锁颈,并带上加莱城门的钥匙,走出城去任凭英军处死。罗丹在创作中,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入的刻画。
1895年,《加莱义民》纪念雕塑在加莱落成。它被安置在一个传统的基座上,在罗丹看来基座过于高了。1904年,罗丹请求自己委任的青铜着锈师画家让利麦(Jean Limet),在罗丹自己选择的高度拍摄这组雕塑:"要将高度放到非常低,让公众能够直抵主题的内心,就像在教堂的墓地。雕塑组合几乎是在地平面上的。"
这个雕像我在两天的时间里前后过来看了几次。尤其从背面看很震撼。我不懂法文。尽管仔细看了镶在地上的铭牌也没注意到这是罗丹的重要作品。提起罗丹我只知道《思想者》。这样也好,没有先入为主的专家观点影响。对雕塑的第一感觉是来自自己的体会。后来在网上搜索时才知道这座雕像的故事。这座雕像的前期缩小石膏版在巴黎的罗丹博物馆里有。
有兴趣了解《加莱义民》故事可以百度搜"加莱义民"。抱歉我在这里加不了链接。
这个故事极为感人。为使各位心情不会过于沉重,我透露一下故事的结尾。最终这六位义民被身怀六甲的王后亲自向国王下跪求情救下。
傍晚在拍市政厅和前面的花园时,一群孩子在"加莱义民"雕像下喊叫着要我把他们摄入镜头。
黎塞留公园的花木。
矗立在市政厅前黎塞留公园的《加莱义民》雕像。加莱市政府原来是要求罗丹在六人中选一人雕塑。罗丹听了这六君子的故事后很感动。就提出只按一人收费雕塑六人。
从艺术博物馆看市政厅侧面。
21号一早去了火车站,买了一班最早去敦刻尔克的火车票。大票是去敦刻尔克的区间车票。小票是巴黎的地上及地铁通用车票。都是一间公司的。为了省钱实惠我一次性买了10张巴黎的车票。这样每张可省0.6欧。后来在去凡尔赛宫的途中频繁换线,时不时要掏票进出站,不知何时把装票的小纸袋掉了。损失了六张车票。咱不是偷鸡的也蚀一把。从此咱不在乎小钱了。
等车时我依旧在车站附近的酒吧买了我在法国的标准早餐。
去敦刻尔克的火车。发车前20分钟才能知道在哪个站台上车。
法式涂鸦。
车窗外希望的田野。
40分钟后抵达了敦刻尔克。我再次人品小爆发。我去了一个看起来像信息服务的接待厅要了一张地图。然后问怎么买这里的巴士车票。然后被告知今天这里是个什么节日。所有公交免费。我问我只有6个小时主要想看看这里的主要景点和海滩。那位女士说足够了。你若愿意也可以坐公交巴士去比利时玩一下。
敦刻尔克市政厅。
我上了去海边的3号巴士。途中看到这座很别致的建筑就下车看看。开始我以为是博物馆。顺着红地毯上了一层。看到一块很精致的木牌上刻着一大堆人名。拿出手机用谷歌翻译器的摄像翻译一看翻不出中文,就切换到英文。最上面一排字中蹦出了“mayor.."。这我才反应过来这是市政厅。这块牌子上是历任市长名单。
以25-39年时查尔斯.瓦伦丁市长命名的区。这块牌在市政厅的左侧。
市政厅前门上挂着的是欧盟旗,法国国旗和敦刻尔克市旗。
远处的古瞭望塔上飘扬的是敦刻尔克市旗。
我提前下车可以看一段街景
敦刻尔克特有的海边更衣房。
在海滩找硬币的一对。左前方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东堤。
海边大道迎海的连体房。
今晚这里有通宵音乐会。在沙滩排球场后面隐约可见的灯塔处就是延伸到海中1200米长的东堤。那就是在10天里撤出近34万盟军的地方。当时西堤以西已经被德军火力摧毁。真正撤退时是用了东堤和东堤以东的一段海滩。因为东堤当时是木制且窄到只能8人并行。很多英军是涉水从海滩上船的。
这一片海滩和远处有灯塔的东堤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地方。
下午两点半启程回加莱转车去巴黎。
晚上6点半回到巴黎北站。右边是走国际线的欧洲之星。
2楼是欧洲之星的旅客等待过边检。
回到了我在巴黎的住处。我还有三天的时间花在凡尔赛宫,卢浮宫和巴黎航展。
谢谢点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