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海岸游记 (赌城--大峡谷--旧金山--洛杉矶)2

(二)从胡佛水坝到大峡谷


送交者: 瞎子


从拉斯维加斯驱车6、7个小时,就是著名的大峡谷游览区。大峡谷其实是平坦高原上被科罗拉多河切割出来的幽深河谷的两岸悬崖,经过岁月的冲刷和风化,形成了许多壮观的景色。沙漠里的冬天,阳光温暖,苍穹高远,蓝天上连一片云都没有。我们在早晨离开仍未醒来的拉斯维加斯,踏上93号州内公路,一直向东南开去。

大峡谷有两个游览区,分别在科罗拉多河的南北两岸。冬天因为降雪和气候严寒带来的危险,北边的RIM是关闭的。因此我们必须绕道,从南边的入口进去。
从93号公路出来,穿过一个安静的小镇,就进入广袤的大漠之中。四周是稀疏的剑麻、仙人掌,和一丛丛草甸,所有的植物和地面一样呈现出土灰色,远处,一片起伏的山脉横亘天边,似乎谣不可及。沙漠里的公路笔直而平坦,如同一条绷直的墨线弹在黄褐色的荒原之上。这里的确十分荒凉,往往十几英里都没有一个出口,更别说加油站了,如果离开拉斯维加斯前不把油加满,在这里弹尽粮绝可不是一件闹着玩儿的事情。在离高速公路很远的地方,稀稀落落的草甸之中,偶尔会有一些白色的简易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会居住在这远离人烟的地方,我想,平日里,陪伴他们的,除了高远的苍穹,微抹的云彩,以及无限伸展的大漠,恐怕只有那些灵敏警惕的沙漠小动物了。不过在这儿开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眼前的景色一览无余,根本不用担心哪儿躲着抄牌的警察,很容易时速度就升到110英里(将近200公里)。在这样的速度下,当初看似远得不可能再远的山脉很快就到了眼前。

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侧是悬崖陡立,一侧却是万丈深渊。虽然路势险峻,但公路却修得非常好,两股道的崭新柏油公路平稳光滑,甚至还散发着沥青的香气。在这样的盘山公路上,我可以把车速保持在60到70英里,浑然不顾旁边15英里的限速标志。这个速度显然把同行的亲友吓坏了,一个劲要我降低速度,说实在的,在这么平稳而弯曲的山间公路上开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特别是提速急转弯所带来的极限动感,比玩电子游戏要过瘾得多,可是乘客们毋庸置疑对这样的猛打方向盘感到提心吊胆,我只好稍微收敛一下,跟在前面的车后面,当然,那辆车开得也不慢。

到了山脉之间的交错地,就可以看见很有名的胡佛水坝。这个水坝因为70年前在美国从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中复苏和重新繁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闻名遐迩。在它身后,就是梭形巨大的草地湖。其实我们在刚出拉斯维加斯的时候就已经从这个沙漠大湖的身边擦身而过,远远眺望过它碧蓝的湖面。出乎我的意料,这个水坝小得可怜,完全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伟岸。它的规模似乎连广东河源的水库大坝都比不上,更不要说葛洲坝或者三门峡了。但湖水的湛蓝,天空的纯净,以及四周山脉苍凉的土褐色所构成的一种宏大安宁气氛吸引了我们驻足。我至今仍然不能明白为什么四周的山峦缺乏植被,一片荒凉,而湖水却是一种清澈和纯净的颜色。


由于美国仍然处于戒备恐怖分子袭击的状态之中,因此大坝有不少守卫,他们三三两两,身穿深蓝色的制服,甚至还有一身迷彩挎着M16自动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员。但他们的神色都很轻松,甚至有点百无聊赖,互相谈笑,偶尔和络绎的游客们打招呼。

当地似乎为旅游者考虑得很周到,在水坝附近的盘山公路上,但凡能够看到好景色的地方,都特意为旅游者开辟出宽大的停车场,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停车,站在悬崖边上,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而不必担心阻塞交通。在饱览之后,只要重新发动汽车,很方便又可以踏上前行的道路。

穿过这片山脉,前面又是一片荒凉的旷野,我们在出山的一个小镇停车加油,因为在前面很远,又是人烟稀少的荒漠,要是半道上没油,那可就是大大的麻烦。后来的事情证明我们这个决定是多么正确,这里的汽油和拉斯维加斯相差不大,但是等四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离大峡谷最近的WILLIAMS小镇时,那里的汽油却比这儿贵了百分之三十。

从93号州内公路插到40号州际高速公路,我们慢慢接近大峡谷的高原山区。两边起伏缓慢的丘陵上,是低矮稀疏的灌木。有意思的是,道路的两侧是截然不同的景色,左边是暗绿色树丛下黄褐色的土地,而右边的背阴处,几天前的残雪依然铺在地上,形成连贯的白色——这是阳光给道路两边留下不同温差而带来的杰作。越往前看,积雪越厚,等我们在WILLIAMS稍做休息的时候,眼前已经是密林深雪大山的隆冬景象了。我们在快餐店吃了点东西做午饭,又讨论了一下时间安排。站在快餐厅的停车场,极目远眺,可以看见地平线尽头山峦,依然积雪的峰顶,它屹立在蓝天尽头,有一种说不出的遥远。


离开WILLIAMS,驶上通往大峡谷的公路,一路上已经没有险峻的山脉,只有微微的起伏,我知道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高原的顶部。有趣的是,大峡谷区的油价和拉斯维加斯附近的差不多,那些在WILLIAMS小镇为进山准备加最后一次油的游客们肯定要后悔不迭了。

下午两点多,到达了大峡谷的正门,远远的雪山一路伴随着我们。
大峡谷大概是美国成熟旅游区的典型代表——一方面,管理机构很注意保护当地的风景地貌,什么地方可以游览,什么地方不能贸然闯进,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这里甚至有一个短波电台,24小时不间断地通告开车的游客们交通情况和各种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他们为游览者又考虑得十分周到,但凡景色殊异的地方,就会在路边拓出停车观赏的地方,供游人随时停靠,并且在角落里竖着解说牌,方便游客。除了进门的门票,所有的景点都没有关卡收费,你可以任意往来。公路也十分发达,可以一直通到景点上。不用长途跋涉,你就可以领略大峡谷的雄伟景色。至于游览地图和手册,则在进门的时候必然人手一份的,上面的图示清楚详细。

和美国其他的国家级公园一样,旅游区的中心如同一个小镇,旅馆、餐厅、纪念品售卖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一个放映大峡谷四季美景的电影院。你要是愿意,可以到附近的机场租一架小型飞机,从空中俯瞰科罗拉多河是如何奔腾在这深深的切口中,当然所费不菲。

我们一进门,趁天色还早,一个劲向东开,看一看东边的景色,那里因为路远,去的人不多。算准时间再往回赶到大峡谷的中心景区。在安排这次旅行的时候,我就浏览过大峡谷的网站,发现它居然有一个精确到分钟的当地日出日落时刻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什么时候太阳升起太阳落下都清清楚楚。而这里的雄伟,在日落日出的时候则是最为震撼人心的。

开到64号公路尽头的分岔口,我掉转车头,朝东开去,在DESERT VIEW公路上,两边都是参天的密林,地上是厚厚的积雪,狭窄的公路如同一条黑色的带子在树林之间盘转起伏。偶尔公路经过悬崖边上,眼前就猛地豁然开朗,不止一次,我把车停在路边的憩息地,站在寒风中望着眼前的大峡谷。科罗拉多河两岸的红色土壤在阳光下色彩鲜明,那些深邃锋利的伤口在蓝天下投射出浓重的阴影,而它们本身则隐藏在曲折回旋的山谷之中,悬崖边上的我根本无法目及。


我曾经试探着走上一个悬崖,残留的积雪依然没到脚踝,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响声。我必须万分小心,因为积雪掩盖了岩石上深深的凹痕,稍不留意就会一脚踏空,经过千万年前流水侵蚀和泥石流的研磨,所有的岩石都显得千奇百怪,在不可能的地方出现刮口和深痕,虽然没有太湖石那么玲珑剔透,却另有一种诡异的气氛。站在千仞之高的山谷边缘,俯瞰下去,谷底稀疏的针叶林呈现出一丛丛细小的黑色,尖顶朝上,仿佛撒在地上的铁钉。在山势平缓的地方,依然有皑皑的积雪,遮盖了红色的土壤表层。


从七千英尺高的MORAN点离开,掉转车头,往回奔向大峡谷最好的观景点MATHER POINT和YAVAPAI POINT,正是时候。等我们到达MATHER POINT的时候,太阳渐渐在身后西沉,整个大峡谷罩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

很难形容这样的壮观,天色从湛蓝渐渐变深,更加显得高不可测,眼前嶙峋的山谷和尖顶边缘锋利,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赭红色的山体因为光线的缘故变得更加雄厚,那些历经千万年沉积和压实的褶皱行成一条条蔓延开来的水平线,在被汹涌科罗拉多河切开的众多山峰之中连续起来,清楚地表明,虽然在河水的冲刷和切割,这些土地支离破碎,但它们依然是同为一体的。不同年代的沉积岩展现着不同的色彩,但也保持着色调上惊人的一致,使得整个大峡谷在斜晖中显得斑斓多姿又雄浑有力。


我们在布满积雪的小道上从MATHER POINT慢慢走向YAVAPAI POINT,这条弯曲的小路一直沿着悬崖。边走边看,整个大峡谷也渐渐隐没进暮色中,只有山谷里还算平缓的山坡上残留的白雪,闪着最后一点黯淡的光彩。如果你站立良久,就会发现南部悬崖边沿在夕阳下形成的巨大黑影缓慢而恒定地向前铺展开来,在山谷中形成一道移动线。那些高而尖锐的峰顶如同顽强而绝望的战士,面对黑暗之神,努力散发着自身最后一点光彩,直到最后被吞噬。

我们回到MATHER POINT的观景室,房间里充斥着暖气,和寒冷的户外反差强烈。面向山谷的巨大玻璃窗外面,已是沉沉黛色。临走前翻了翻观景室中售卖的关于大峡谷的书籍,才知道每年都有冒失的游客在这儿的探险中丧生,所以这儿还专门有一本书统计历年的死亡人数(好像是七百多),还描述他们是怎么死的。我想,对于兴高采烈想在这儿的险峻中探险一番的健儿们,这本书应该必备,算是了解一下前车之鉴,免得重蹈覆辙。顺便说一句,刚才我冒险接近悬崖边缘是常见的死法之一。

离开大峡谷是一件满足而遗憾的事情。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壮丽,却没能赶上好的季节,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探究这些奇峻山峰和幽深谷底之间的风采。夏季的科罗拉多河边是非常漂亮的,随便翻开一本介绍,就能看到那里秀美幽静的景色——清冽的河水和奔泻的瀑布遍布在大峡谷的深涧之中。难怪在回程的路上,我们一直谈论的都是下次再到这儿会是哪一个夏天。

所有跟帖: 

回复:美西海岸游记 (赌城--大峡谷--旧金山--洛杉矶)2 -citytiger- 给 citytiger 发送悄悄话 (223 bytes) () 05/02/2004 postreply 23:57: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