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从未如烟:布达佩斯 (二)

本文内容已被 [ tmasquerade ] 在 2014-04-25 18:33:0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感受布达佩斯

满载国人的列车在一个周四的淸晨到达布达佩斯。一瞬间,一个中欧小国的火车站变成了喧闹的中国城,下车的接人的挤作一团,到处都能听见大嗓门儿的京味儿普通话和找人的吆喝声。朋友们多年后仍然津津乐道地谈论当时的壮观景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壮观在每周四重复出现,一直持续到匈国政府不怎么厚道的单方面恢复了两国间的签证制度。

这是笔者首次踏足欧洲。以前虽然去过日本、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但并没有多少在异国他乡的快感。东京除了商业区庸俗的高楼大厦就是令人备感压抑的低矮木屋和满眼不怎么耐看的东洋面孔加短小粗壮的罗圈儿腿,只有在鼻屎大小的迪斯尼才能自欺欺人地领略一点儿芭比娃娃式的欧美风情。卡拉奇更是让人不堪忍受,令人窒息的高温和无法无天的苍蝇逼得笔者大部份时间窝在有空调的希尔顿,几乎成了空调病患者,自然也就没兴致去观赏那儿乱七八糟的市容了。如今走在这有多瑙河珍珠美誉的布达佩斯街头,看着满大街各式欧洲古典风格的楼堂馆所和还算养眼的高鼻子洋人,颇有点儿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现在看来是少见多怪了。

布达佩斯算是有点儿历史,不过以咱这五千年的跨度来衡量,那点儿陈芝麻烂谷子充其量是小儿科水准,不值得啰嗦,这里就长话短说了。公元九世纪前,这地界先后是凯尔特人和罗马人的地盘,后由匈牙利人占据,十三世纪中叶又被蒙古人糟蹋,最后成了奥托曼王国的掌中之物。就这样反复折腾,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和重建,布达佩斯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奥托曼统治时期进入辉煌,终于在十九世纪奥匈帝国一统天下时修成正果,堂而皇之地成为帝国的第二首都。自此身价倍增,挤身于欧洲大都市之列。社会主义大家庭时期,当政的无产阶级们更是把布达佩斯捣腾成这个弹丸小国里一揽众山小的超级城巿,号称大布达佩斯。与之相比,本人足迹所至的其它城巿则显得落泊寒酸,就其规模和设施,和中国那些自封为巿的县城有得一比,与其说巿,不如叫镇。给人的感觉就是布城以外,除了乡下,还是乡下,一派小农格调的田园风光。

到了二十世纪,这个前奥匈帝国的皇都虽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贵气十足,依然有国际大都市的风范。由于历史上历朝统治者都留下了"到此一游"的标志,文艺复兴期间又红极一时,成为当时重要的人文主义文化中心,布达佩斯的建筑极具多样化。古罗马式的剧场、巴罗克风格的宫殿、歌德式的教堂、传统的土耳其浴室和带有社会主义老大哥特色的高层火柴盒儿同时并存,形成颇为独特的景观。从这些建筑物中蜿蜒穿过的是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罗马尼亚老片子,好像叫"多瑙河之波",讲得是二战中在多瑙河的一条船上发生的反法西斯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子,再往后就是那首园舞曲了。从时有耳闻到亲邻其境,感慨万千,恍如隔世。几年后在纽约的时代广场,我又体会了同样的感受。夏日的多瑙河十分销魂,沿岸有不少多点尽露的男男女女或坐或卧地享受日光浴。炎炎烈日下,一片春色,令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的国人大饱眼福。

这条有名的河把布达佩斯一分为二,即布达和佩斯二个区域。布达是老城区,主要在布达山上,是该市的文化中心和富人居住区。沿山路而行,绿树成荫,随处可见造型别致的洋楼,隐身于树木之中,环境十分安静优雅。著名的布达城堡就位于布达城堡山的顶端,是布达佩斯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城堡建于十三世纪,是奥匈帝国时期的皇宫,伊丽莎白皇后(即国人熟悉的茜茜公主)曾在此居住。城堡历经战火,多次重建,形成现在的巴罗克风格。笔者造访时,城堡已成为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了不少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和布达比起来,佩斯显得更为庸俗和热闹,是政客商人聚集地兼平民居住区,也是众多华人商贩批发零售、大肆捞金的风水宝地。笔者钟情的一些说不上是阳春白雪的大众化娱乐均在佩斯,如步行街的特色小店、咖啡厅、赌场,还有Blaha的红灯区,都是不错的消遣场所。当年百无聊赖之际,附庸风雅之余 (如到英国图书馆浏览群书),几乎每天都要乘车穿过多瑙河上的伊丽莎白大桥,到佩斯的集巿和赌场去消磨时间。这些俗事儿后面还会详述。

布达佩斯还有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所在: 温泉浴。本人偏爱世俗的感官享受,因此对那里土耳其式的温泉浴印象极深,尤其是那个有名的Gallert Thermal Bath。它的温泉泳池设在一个位置十分隐密的古罗马宫殿式的大厅里,厅内布满刻着各式花纹的大理石园柱,墙上的马赛克壁画古色古香,巨大的玻璃屋顶将外部的光线调节得即柔和又暧昧,淡淡水气中可见赤裸的人体在园柱间晃动。整个大厅富丽堂皇且肉感十足,不由得让人想起电影里厐贝古城毁灭前罗马贵族尽情纵欲的场景。这样的热温泉浴室在布达佩斯还有数家,是亨受肉体快感的好去处。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起一桩令人伤感的往事,这就是一九五六年十月发生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事件"。做为奥匈帝国的一部份,匈牙利历来和德国走得近乎,二次大战期间和其它欧洲小国一样,被德军占领并加入了轴心国,支持德国不遗余力。因此,苏联红军在德国投降后顺理成章地占领了匈牙利,就此长期驻军并扶植匈牙利共产党建立了斯大林式的独裁统治。匈牙利社会长期以来受裴多菲自由主义诗歌的影响很深,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本能的神经过敏。民间的反共情绪在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三日终于爆发,由学生运动发展到全社会的抗议。匈共强硬派条件反射般地下令开枪,导致大量伤亡,并使军队倒戈。抗议者有了武器,开始和秘密警察展开巷战,于是事态一发不可收拾。终于亲苏的卡达尔抓住机会跳了出来,另立中央,以所谓工农政权的名义引来了北边儿的老大哥。苏军开着坦克进入布达佩斯,在匈秘密警察的配合下开始大规模的镇压,枪决了纳吉等匈共自由派领导人,以卡达尔取而代之。事件结局惨烈,西方媒体估计苏军的镇压在这个人口只有900万的小国里导致3000多人死亡,数万人受伤,超过20万人逃亡。后来匈牙利政府的统计证明了这些数字的准确性。镇压贻始,匈牙利大主教逃到美国大使馆避难。由于美苏为此事彻底翻脸,话不投机,致使该主教在使馆一住15年,直到一九七一年才获准离开。

这次事件,匈共称之为"反革命暴乱";几十年后匈共垮台,又被重新定义为"人民起义",纳吉等牺牲者被尊为"人民英雄",十月二十三日则成为全国纪念日。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視的插曲: 在苏军大举入侵之际,东边儿某位"人民的好总理"居然也躲在老大哥的坦克里溜进布达佩斯凑热闹,为镇压火上浇油,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充当搅屎棍的角色。后来公开的前苏联档案也证明苏共老大哥和赫鲁晓夫是在其东方小弟和这位不速之客的极力怂恿下才做出了出兵平定"反革命暴乱"的决定,闹得此公后来在匈牙利臭名远扬。本人父辈的几位朋友都是匈上层很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提到这位总理的大名也不免频频摇头,露出极度厌恶的表情。不过这是题外话,有很多资料可查,在这儿我就不啰嗦了。

这次不幸的事件后,匈牙利被老大哥严加管束三十余年。匈是农业国,根据老大哥的"国际分工论",只能发展农业,因此该国除了农业和旅游业,没有其它工业,除了食品,一切均靠进口。不过这给众多移至此地的同胞提供了经商发财的大好时机,也产生了不少有趣儿的故事,本人下回接着说。


所有跟帖: 

很不一样的经历,我们也特别喜欢布达佩斯,大气。 -lepton- 给 lepton 发送悄悄话 lepto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4 postreply 14:49: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