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姑见多识广,看了俺的“金银滩”,就点了塔尔寺。那俺就把这篇提上来先说吧。好在这系列用了W班的懒人绝招:不加编号:DDD
我在青海头两天是跟的散客团。到达西宁是中午时分,蓝天白云。在此之前,西宁地区连续下了四天雨雪,来接车的司机说我们真是好运气。
塔尔寺距青海省会西宁市27公里, 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介绍摘自网络及有关参考书籍)
塔尔寺规模宏伟,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塔尔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 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中以八宝如意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
走近塔尔寺,就看见了寺前广场上的八宝如意塔,这是塔尔寺象征之一。八座圣塔东西一字排开 , 颇为壮观。
如意塔建于清乾隆41年(公元1776 年),自东向西依次为: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磐塔。 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 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抱歉啊,拍了那么多如意塔照片,让大家都看烦了。当时很是震撼!可是从各个角度都拍了,就是拍不出现场瞻仰时的那种感觉。
不少人绕着如意塔转经。转经是许多藏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老妈妈数着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她脸上深深的皱纹、企盼的目光都蕴藏着岁月沧桑的故事。在她的身后可看到虔诚的信徒正在扑伏到地,磕着长头转经。
我没有近拍磕长头的照片。我对宗教没什么研究,但每到一处很尊重他人的信仰和习俗。听介绍,要在这里磕满10万个长头才算功德圆满。年轻人大约需要用3个月时间,老年人用的时间更长。我看到带着铺盖卷的一家人,夫妇磕着长头,还要轮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我问导游他们夜间是否能住在寺里?导游说他们得去附近找旅店住宿,白天再进来。看着那些虔诚的人们,我感动着,可是心里有些莫名的压抑......
塔尔寺由多组建筑构成,有经堂、佛殿、僧舍、佛塔等9300余间(座)。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 最盛时有殿堂八百多间,占地1000亩 ) 。
如果是自助游,强烈建议请个导游。不仅是在塔尔寺,在其他历史,宗教,甚至一些自然景点,导游的介绍有时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景点的导游对周围环境很熟悉,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指导。以拍照问题举例:车在路上时司机就提醒大家,塔尔寺殿堂内不允许拍照摄像。还说最好遵守规定,否则出了事没人能帮你(有时有理都没无处讲)。我是非常遵纪守法滴 ~~ 可是又不甘心错过各种机会。在参观时不能拍照的区域有时标注的不明确。这时有个导游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可以随时请教此地能否拍照。
进入寺内,看到寺庙墙上那种植物装饰很好奇,导游介绍这是用西北的特有植物鞭麻做的藏窗,透气保暖,有类似空调的作用。
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殿,位于寺区中心,藏语称 “ 赛尔顿庆莫 ” ,即金瓦之。大金瓦殿始建于明代天启二年(公元 1622 年),是塔尔寺的核心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大殿高19米。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 1300 两,白银1万两,将屋顶改为镏金铜瓦,因而称为大金瓦寺。乾隆五年(1740 年),西藏郡王台吉颇罗鼐索南多杰用白银2.7万两,重镀金瓦,并在屋顶安装宝瓶,两侧安置了一对金幢、金鹿宝饰等,使大金瓦殿顶部金光四射,灿烂夺目。乾隆十一年(1746 年),青海亲王丹津旺舒克及其福晋艾克霞资助,修饰大金瓦殿飞檐。阿嘉活佛、九世班禅等多次施舍巨资维修加饰,使大金瓦殿越来越宏伟壮观,成为塔尔寺最为豪华的建筑物。
据说塔尔寺有三千多个转经筒,这些转经筒有木制的、有金属的,颜色、花纹各不相同。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示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积累一份功德。还有用风力、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风幡、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
我也随着人群,默念着六字真言,缓缓拨动转经筒。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亲手触摸并转动寺内的转经筒时,夹杂着好奇、惊喜和神秘的心情。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乃至对自己来生的憧憬,都寄托在这个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旋转玛尼轮上。
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咒”,梵文为ॐ मणि पद्मे हूँ,英文翻译为Om Mani Padme Hum,汉字音译为“嗡(ong)、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的真实言教,故称六字真言。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在藏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
转经的方式不仅限于手读(手转经轮),还有口念(背诵经文)、风吟(风送五色的经幡)、转咏(摇动手中的转经轮)、水诵(依靠流水转动经轮)、隆达(写有经文的五色纸片撒向山神、泉神)等多种方式。
据说制造转经筒有五种方法,包括火经轮、风经轮、水经轮、土经轮、手经轮。其五种经轮制作的功德如下: 1 、火经轮的功德:以火的热能使经轮转动,烟雾普散所触及的一切有情都可以成就佛果。 2 、风经轮的功德:以风力吹动经轮,其风吹过遍及的一切有情都可以成就佛果。 3 、水经轮的功德:以水流动之力转动经轮,其水中有情都可以成就佛果。 4 、放置地面上的经轮被转动时,其大地上的一切有情皆成佛果。 5 、手转经轮的功德:以手转绕经轮的人被有情所见、所闻、所思、所触者皆可以迅速成就佛果。这些当然都是偶从网上看来的。
塔尔寺寺内藏有丰富的文物,包括各种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如烟海的藏文、蒙文和满文佛经及碑刻,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塔尔寺依山就势,风景秀丽。
走在殿堂外的巷子里
看到这个小喇嘛
看到我的望远镜,他快速扭转头去
在参观完各个殿宇经堂后,正好碰上大批喇嘛去大经堂辩经。一路上跟拍了不少帅哥。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 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
在大经堂门外,看到里面有人拿着大炮筒大明大放地拍照。不是说里面不让拍照吗,难道此时对摄影网开一面?我的朋友们都举着像机进去赶热闹。就俺老实,到处找导游要说法,她却没了影。俺也不想错过好时机,冲进去扫了两张,心里却怕得不行,手直发抖,又赶紧跑出来了。在外面等了好一会儿,那些长枪大炮才出来,没事!真是撑S胆大的,气S胆小的,郁闷 :(
从网上寻来了这段,或许有朋友感兴趣:“辩经是西藏僧侣们学习藏学和佛学的方法之一,如果在院内,可以看见喇嘛们两两成对,一位盘腿打坐,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另一位则左腿直立,右腿曲弓,左手平掌伸向对方,右手握拳空中高举。站立者大声提问,端坐者也大声回答,几乎在说出答案的同时,站立者右拳猛击左掌,大声读出标准答案。站立者不停地快速考问对方,端坐者则聪敏机智地迅速回答,而面对迟疑者,站立者会拼力击掌,几乎吼叫着说出答案,场面非常激烈。喇嘛们相信,采用‘ 辩论’这种方式,一定是‘真理越辩越明’。”
塔尔寺内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称为“塔尔寺三绝”,具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塔尔寺的酥油花艺术很有名。酥油花是用晶莹洁白、松软细腻的酥油调配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吐藩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表敬意,以酥油制花,供奉佛像前。这种艺术传到了塔尔寺以后,经历代僧侣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新发展,油塑水平越来越高,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油塑艺术。他们塑出的人物栩栩如生,楼台亭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形态逼真、色彩鲜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酥油花灯会时,艺僧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内展出,成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
酥油花很漂亮,很可惜只能摆放一年。来年艺僧制作新的作品比赛,这些前一年的都要销毁。
我只能拍些酥油花馆外的风景给大家看看
还是搜张酥油花的照片让大家一睹为快,这是艺僧制作的酥油花佛像作品:
对了,忘了说活佛。各个殿宇经堂都转了一圈后,导游说今天是个什么日子(我忘了),可以去拜见活佛。我一听来了劲,马上举起手。可是我们这个队伍大约20来人吧,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想去。朋友叫我放弃,我也不想让大家等我。我跟导游说,我不懂这里的礼节,别人都不去,我也不去了。但导游一个劲的劝说,说只要准备条哈达,后来又含糊的提到开光。俺的大脑不知怎么突然钻出了西班在云南的险情。那小西可是有花拳绣腿的,俺没那本事还是算了吧。以后如有同学见了活佛,到这来说说情况吧。
塔尔寺,我匆匆地寻来又悄然地离去。它庄严肃穆还有几分神秘,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为了完成这篇游记,我回来后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啰哩啰嗦越扯越多,感觉自己倒有些迷惘了,赶紧打住。
谢谢各位的耐心。塔尔寺的人物篇我将另开一帖。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摄影初探】寺庙众生相 (青海塔尔寺) |
• | 【故乡行】托起几代人的梦想 |
• | 【摄影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
• | 【故乡行】上海双年展 |
• | 【故乡行】在那遥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