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汶河畔的不朽灵魂 - 莎士比亚故地游

来源: 庐山紫竹 2008-03-16 09:47: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6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庐山紫竹 ] 在 2008-03-17 08:28:0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那个时代,而且属于整部历史” – Ben Jonson 1623 。(抄录于莎士比亚故居入场券)。

莎士比亚离开我们已经将近四百年了,然而人们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在他的家乡斯特拉夫(Stratford-upon-Avon)小镇,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来参观、瞻仰这位伟人的故居,膜拜他长眠的地方。这些旅游者来自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因为莎士比亚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产。

亚汶河缓缓地流过这座似乎再也不会平静的小城,莎士比亚就长眠在河畔的一座大教堂里,每当教堂的钟声在空气中漫延,莎士比亚的灵魂仿佛也弥漫在小镇的上空。

我就是在钟声响起的时候,迈进大教堂的。这里是莎士比亚灵魂长眠的地方,也是莎士比亚生前接受洗礼的地方。他从这里开始了他的人生,并在这里画上了圆圆的句号。

莎士比亚安静地躺在教堂深处的小礼拜堂内,当他1616年刚去世时,就被家人安葬在礼拜堂的讲坛前。同他一起在此长眠的还有他的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我站在墓前低头沉思的时候,我发现一支绕着粉红色丝带的大红玫瑰也静静地横躺在他的墓碑上。也许他早就预料到人世间追求繁华和名誉的弱点,于是他决定死后远离尘嚣。他让他的家人在他的墓碑上雕刻了如下的文字:不妨碍我安息的人将有福,动我遗骸的人将受咒。

但是,人们没有办法不去打扰他。因为每天到这座大教堂来瞻仰他墓的人川流不息。在我看来,只有礼拜堂里那每天下午圣诗班的歌声才能稍稍抚平莎士比亚那愤世疾俗的灵魂。

离开大教堂,我沿着亚汶河一带散步,看着对岸独自垂钓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妈妈,这是一个十分安详的下午,斯特拉夫镇已经习惯了游人如织的喧哗,所以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莎士比亚而有所改变。

在镇中心,许多房屋还一直保存着莎士比亚时代的风貌,小格子的窗子,黑色的木头墙柱,深褐色的砖墙,简单而夸张的门庭,煦煦攘攘的人群和古朴典雅的街道。最有意思的是,许多店铺都与莎士比亚扯上了关系,例如莎士比亚酒吧、莎士比亚旅店,当然还有莎士比亚纪念品商店。镇上专演莎士比亚剧目的剧场就有三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是莎士比亚大剧院,这三家戏院全归皇家莎士比亚演出公司(RSC)管辖。三家戏院全集中在亚汶河畔,彼此相距不远。其观众也多为来此地寻访莎士比亚故地的旅游者。在河畔的马路上,我还看到一家叫做“体验莎士比亚(Shakespearience)”的音乐厅,看其阵势,像似专门演奏流行音乐的小剧场。

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占据了小镇西北部亨莱街上一大块土地,这是一条砖块铺就的短街,为了容纳更多的参观者,街道已经被人为地拓宽了。莎士比亚1564年出生在沿街的一幢最最普通的民居里,从外部看,木头的柱子显得陈旧而又简朴,带有菱形小格子的窗子后面挂着树藤编织的窗帘。故居的正门平时是关着的,要进入故居必须通过隔壁一幢现代建筑,建筑内部被布置成了莎士比亚展览中心。

展览中心向我们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化的一生。莎士比亚的少年时期是在斯特拉夫镇度过的,并接受了良好的初级教育。但是他的语言天赋,却在他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他在戏剧上的成就也是在伦敦发扬光大的,那时他已经二十八岁。他曾经在伦敦泰晤士河两岸的演出公司里,既做股东又当编剧和演员。他将他的所有聪明才智统统表现在了他的剧本里。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在他辉煌的十几年里,他完成了三十七部大戏,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以及其它的一些长诗和小品。他作品里的生活素材,不是源之于他的生活经历,而是老人们在壁炉旁给孩子们讲述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莎士比亚使用词汇的杰出能力,常常让他的剧本蓬荜增辉。难怪,现代人要把莎士比亚奉为戏剧之父。

展览中心的后院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花园,花园的布置重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风格,不同的是,在花园的一角,多出了一尊印度诗圣泰戈尔的半身铜像。穿过花园,就进入到莎士比亚出生的屋子,屋子共有两层,底层一间最大的房间,是莎士比亚父亲的工作室,里面堆满了羊毛、皮革等杂件。据说莎士比亚的父亲当过镇长,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莎士比亚是在楼上的一间房间里出生的,那时候,英国的乡村同中国的风俗一样,新生儿也流行蜡烛包,莎士比亚是在出生九个星期以后,手脚才有了充分移动的自由权。

莎士比亚对戏剧的热爱在他的家乡就开始了,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乡下人,若长期窝居在小镇里,无论多大的才华都会很快地淹没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于是,他抱着献身戏剧的理想,离开了小镇。在伦敦的十多年间,他并没有丢弃充满童年欢乐的家乡,生他养他的父母,还有为他生了三个孩子的妻子。听故居的讲解员说,莎士比亚那时一直在小镇和伦敦之间来来往往,每一次的旅程,都要花费他四天的时间。有人说,莎士比亚是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才离开小镇的。那么他为什么要不断地回到小镇呢?是不是在莎士比亚的心底还有另外一位他所深爱着的女人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需要知道。

莎士比亚三十岁时,他的名气开始传遍了伦敦、斯特拉夫以及周围的城镇。伦敦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才有了戏剧街。英格兰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才成了世界商业戏剧的发祥地。当然,莎士比亚自己也变得富裕了,他将钱几乎全投在了他的家乡,他投资房地产,在当地很快就成了一名有钱的主儿。他的朋友也因此跟着沾起光来。

莎士比亚人生的最后六年是在故乡斯特拉夫镇度过的,他的遗嘱继承人,除了他的家属以外,还包括了他的许多朋友。

莎士比亚在戏剧上的才华真正被世人所了解,还是在他死后。1769年,英国最著名的演员,莎士比亚戏剧的拥戴者,戴维.盖里克(David Garrick)在莎士比亚的家乡斯特拉夫镇组织、操办了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莎士比亚的所有故居,也从那时起对外正式开放。这次活动,让莎士比亚向世界迈出了第一步。刚开始,到莎士比亚故居参观的游客每年大约只有七百人,如今每年来莎士比亚故居朝拜的人数早已达到每年平均五十万人。当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查尔斯.狄更斯、马克.吐温、托马斯.哈代、瓦尔特.斯库特等在莎士比亚故居里用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敬意时,他们的举动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莎士比亚崇拜者。

离开莎士比亚的出生地,我转眼就来到了亨莱街的尽头,那里矗立着一尊杂耍艺人的铜像,看上去十分滑稽,我猜想这一定也是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在铜像底座的四周,分别刻录着莎士比亚四部剧本里的语录,其中一面的语录摘自《皆大喜欢》:“愚者总以为自己聪明,只有智者才有自知之明”。更加滑稽的是,一位乞丐就端坐在铜像的正前方,双手捧着一本硬皮的圣经,眼光看着苍天高声喊道:“上帝叫富人卖掉所有的财产,并把所有的钱财送给穷人,他才能得救”。周围的人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却都刻意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站在远处,望着这一切,暗暗地在想,这种场面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一定也曾出现过。

2008年02月28日於伦敦


亚汶河畔的教堂



小教堂的深处埋葬着莎士比亚的遗骸



莎士比亚陵墓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故居外的街道口

所有跟帖: 

再谢庐兄好文分享。 -北京西城区- 给 北京西城区 发送悄悄话 北京西城区 的博客首页 (54 bytes) () 03/16/2008 postreply 11:22:55

就连“乞丐"也被熏陶得如此阳春白雪。 -豆豆学厨- 给 豆豆学厨 发送悄悄话 豆豆学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6/2008 postreply 12:54:46

好文,赞一个!看来俺连乞丐也不如阿 -北方憨哥在北美- 给 北方憨哥在北美 发送悄悄话 北方憨哥在北美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6/2008 postreply 14:38:42

乞丐都要比我们悠闲,我们这些人啊? -庐山紫竹- 给 庐山紫竹 发送悄悄话 庐山紫竹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7/2008 postreply 04:14: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