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 天津味

来源: 中国旅游报 2005-12-23 11:03:2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31 bytes)
天津卫 天津味


  毫无疑问,每个城市,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味道。因为工作与家庭都和天津有着不解的缘分,天津是我经常光顾的城市。去的次数多了,难免有时会在心理揣摩,什么是天津的城市味道?

  天津人习惯于把天津称为“天津卫”,从这种习惯性的称谓中,不难品味出天津人对过去的深沉眷恋。近年来有些到过天津的外地人,总觉得天津作为一个中央直辖市,开放程度不够高,缺乏时尚感,天津人对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认可。天津的一位学者认为,这个城市的时尚是从来就有的,天津的时尚生活在近代是非常前沿的。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讲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故事?很多人会回答是“上海”,其实曹禺写的是那个时代的天津卫。天津卫在那个时候是很开放、很时尚的,那时候的北京与天津相比,可是土气多了。天津的街道上已经开始使用电灯了,北京还在用灯笼照明。北京城里的车还在土路上跑的时候,天津卫已经用上柏油路了。

  1860年前后,天津被辟为商埠,各国列强逐一进入天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英、美、法、德、意、日、俄、奥、比九国在这里分别划地为界,天津形成了世界罕有的九国租界。各国在各自的租界地上纷纷盖起小洋楼,除了意大利租界是严谨的意国风格外,其余各国租界都呈现出不同的纷繁芜杂的建筑风格。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的坑洼塘淀,从1919年至1926年的七年间,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在这里填洼修路,逐步形成了五大道的交通脉络。英国先农公司、比利时仪品公司、外国教会及部分中资公司来此承建房屋。大量风情各异的欧陆小洋楼相继建成,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这里成了“国中之国”。

  五大道以外,天津各区都能看到不同风貌的大、小洋楼。其中又以解放北路的“小华尔街”

  最为著名。那里集结了九国的银行、洋行,成为外国人的高级办公区。漫步解放路,大街两旁一幢幢造型独特的西洋建筑,给人带来浓郁的异国风采 ———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中主义等欧陆风格建筑,五彩缤纷,使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组宏大的建筑群,被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种豪华凝重的欧陆风情,恰与海河的婉约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两排建筑丝毫不逊于上海的外滩,只是没有直接面临海河,这也彰显出天津这个城市的低调性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下野政客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的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各种要人及富人纷纷涌入津门。五大道地处英租界的黄金地段,达官贵人在这里争相置地建房,毗邻而居,于是,这一带就成了天津名副其实的富人区。若论中国近代各个城市富人区的规模,天津当仁不让地应该排在第一位。北洋政府历届内阁阁员,都有下野后住进天津五大道的,其中有总统、总理、各部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寓居的各界人物,竟有上百人之多。据统计,这里共有风貌建筑和名人住所300多处,其中居住过的中外名人就有100多位。有人说过近代中国要看天津,天津要看名人故居,此话颇有一番道理,因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随着滨海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定位,天津卫又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天津再造”成为天津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据说天津已经有了新的堪称宏伟的发展规划,“一根金扁担挑两端”,天津人爱这样形容自己的城市。这条金扁担就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它是穿起市区和滨海新区的纽带,一头挑着文化,一头挑着经济。近年来作为天津灵魂的海河,正经历着巨大的改造工程,市区工业中心、经济重心东移至滨海新区,“只有东移才谈得上对老城文化的保护”,一位天津作家如是说。“旧”与“新”在延续中的交替,“洋”与“俗”在碰撞中的融汇,或许这可以算作是天津的城市味道吧。(张凤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