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曹禺天津情

来源: 李叔同 2004-12-10 12:09:3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838 bytes)
感受曹禺天津情





??1986年,我作为天津市文联《剧坛》编辑部的编辑,为创刊五周年活动赶赴上海,请曹禺先生题词是我此次赴沪任务之一。

??那是5月17日的上午,太阳和煦。我走进静谧宽敞的复兴中路的一个弄堂,索号按响门铃,一位五十开外的妇人开门告诉我:李玉茹去医院了,只有老先生(指曹禺先生)在家。当告诉她我是专程从天津来访时,她热情地让我进屋,并径直上越层楼梯奔二楼书房。

??进到不太大的书房,只见曹禺先生行动缓慢,上身穿着半旧,几乎透亮儿的白的确良衬衣;下身也穿着半旧、洗得发白了的灰色秋裤,光脚穿着旧拖鞋。这位大师级艺术家的装束如此俭朴,真让我肃然起敬!

??我连忙鞠躬致意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并探问先生身体好吗?曹禺先生一边示意我坐下,一边回答:“最近身体不好,正犯心脏病,连走路都困难。”我这才注意到先生的脸色苍白倦怠,嘴唇青紫,确实正病着。

??这时,只见先生缓慢地坐在靠窗的写字台前,慢慢地往旧杂志上粘贴《光明日报》登载的“裴艳玲的舞台艺术”的剪报。我刚坐在曹禺先生右侧的椅子上,就听先生开门见山爽朗地说:“天津好哇!”他喘了口气接着说:“我们天津可有个大人物,他叫李,李……”说着他躬身要起来到身后的书架,我见先生吃力的样子,也不知哪来的勇气脱口而出:“李叔同!”他惊异地坐下说:“对!你也知道他?”我说:“祖父在世时信奉佛教,常给我们讲弘一法师;上中学看过一些资料,才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艺术家。”先生说:“是啊,我崇拜他!”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兴奋地说:“天津应该给这位大人物立一尊雕像,这是一位真正的天津人!虽说他祖籍是浙江平湖,现在不是讲出生在哪儿,就是哪儿的人吗?”稍作停顿,先生激动地说:“真正的,是他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的,而绝不是刘海粟……”这时,先生嗓音洪亮,脸色微红。我赶紧示意莫激动、要镇静,先生意会后平静了一些,继续说:“人们把他遗忘了,是因为他后来出家了。可是他出家后对佛教律宗的贡献也是不小的,就是出家了,还是很伟大的。这个人不仅懂戏剧,还第一个男扮女装演《茶花女》,还会作画,懂西洋音乐,字写得也好,丰子恺、刘质平都是他的学生。他既介绍外国文化艺术,又熟悉中国文化,这么一个大人物真不简单,是天津少有的人物。对他从前的东西需要挖掘,要全力合作挖掘。”

??曹禺先生满怀敬仰地述说着,手还一直缓慢粘贴着剪报。稍稍停顿后,曹禺先生平静地说:“我生在天津、长在天津,对天津我是有感情的!天津人好哇!心热、朴实,遇到问道的,他告诉你该这么走、那么走,那叫详细,真恨不得陪着送你走一程……”先生轻轻地点着头,想往着、回忆着。冷不丁先生又问:“天津现在还有锅巴菜吗?”

??“有,食品街‘大福来’还专门卖锅巴菜呢。”

??“煎饼果子呢?”先生又问。

??“有,到处都有卖的。”

??“还吃贴饽饽熬小鱼吗?”先生瞅着我问。

??“吃,只不过鱼变大了,玉米面比白面还贵,还不好买呢……”曹禺先生听着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咂着滋味似的地说:“唉,你别说,还真好吃,真香啊!”我们都会心地大笑着。

??之后,曹禺先生又问:“娘娘宫还在吗?那棵大幡杆还有吗?望海楼呢?”我随声回答着:“有,而且娘娘宫前的大幡杆又粉刷一新了。”他高兴地直说:“好,好!”

??曹禺先生接着又问:“中街还有吗?”我说:“有,还是以金融为主。”先生说:“这本来就是殖民地嘛,就要正视它。哦,法国教堂呢?这可是一宝啊!”我说:“教堂还保存完好,只是它前面的民房拆了,准备建一个商场,市里要求它的建筑风格、色调,要与教堂谐调。”(此信息是1985年2月7日我在市电影公司礼堂,听时任天津市副市长李岚清报告得知)曹禺先生直点头,高兴地说:“好!这就好,作为一个天津人很自豪哇!”

??这时,李玉茹先生端着水碗进屋来递给我,我连忙站起问候、寒暄了几句,便向二位先生告辞了。

??返津后,我即向领导汇报转达了曹禺先生的意思,并写了一篇文章,寄给曹禺先生过目,同时说明拙文没有涉及“谁是第一个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原因:“我以为这属于学术研究范畴,不应由我首先披露。为此,我也曾拜访过研究撰写“李叔同年谱”的朱经畬先生,朱先生称:曹禺先生讲得有道理。

??不久,我就收到曹禺先生寄还的稿件,虽附病中写的一封长信。信中先生殷切、详细地说明了七个问题,还建议李叔同的雕像最好是出家前的青年或中年便装像。

??之后,守信的曹禺先生又从上海为《剧坛》创刊五周年寄来了题词:“天地万物显于戏,精神文明行于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