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奇特民居-探山西平陆地窨院(组图)

来源: billsoft 2007-10-22 16:36:1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59 bytes)
看过的一篇文章,平陆两字却深深地印入脑海.“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致。

    偶然的,从陕西到山西,过三门峡到了平陆。


    在这样的绿荫路上行走,也很惬意呢。

    平陆在山西最南部,它的名字最近突然在旅游者中间热开了,是因为那儿有特有的天井式上窑院落,也就是“地窨院”。   

  地窨院是一种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就是从地面挖下去一个方形的几十平方米的平底大坑,深度一般在10米左右,然后从一头向崖边挖出门洞,另三面掏成正窑、左右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人们就在窑洞里居住。这种地下住宅、冬暖夏凉,是很有特色的居住方式,布局有点像四合院,还有带牲口圈的。地窨院的排水也是用打洞的办法解决,在院中挖一口大腹的深坑作污水和雨水的徘放处。屋顶上面是平坦的场地,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直接倒进贮粮的屋子,然后堵住洞口。外人来到村里,还以为有个土坑,临近才知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人家。

    “请问地窨院在哪里?”到了平陆就开始打问.

    “什么?电影院?”被问的人一头雾水. 随着的我的心也一落三尺.

    “就是窑洞,在地上挖出来的窑洞。”慢慢地解释,希望这一次不再错过.
“哦,TI-YING-YUAN'ER啊,不多了。鸡头村还有。”

    顺着老乡的指点,走走停停,停停问问。今年是个丰收年吧,到处都是熟透的苹果,火红的柿子还挂在树上,不时地会见到摘果子,挖红薯的农民.,到了车子走不动的时候,估计离着要找的地方也就不远了。 

 

    地窨院的婚礼

    山西省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过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境界。这里地形复杂,山垣沟滩皆有;地势“北高南低,从中条山到黄河边是一面坡,海拔相差五百之多,南北距离只有二十五公里,东西狭长,从东到西达一百五十公里。

    整个县境沟壑纵横,仅土沟就有七十五条,支沟、毛沟更是数不胜数,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平陆不平沟三干”的俗语来描绘它。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习俗,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居形式——地窨(yin,去声)院,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

    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

    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

 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的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到处是这种地窨院。

    勤劳的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倍海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

    中国的居住民俗传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

    当然,人类的文化选择具有非单一性,对民居形式的选用也不例外。在自然环境相同的平陆境内,也还有其它民居形式,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房逐渐增多。

    与平陆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如晋南的闻喜、万荣、临汾等地,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都有地窨院。但是,平陆地窨院极为普遍,特色明显,以至成为山西民居中独具黄土高原风格的一种类型被延用到今。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