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随记

来源: 老流浪汉 2014-10-29 18:10:0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5444 bytes)

波兰随记
             


                                                                                                                                      --
流浪汉

‘波兰就象成都一样,是美丽,温馨的地方,是让人不想离开的地方’朋友这样讲。这激起了我的兴趣。我还没有去过东欧。

一.伦敦的麻烦

没想到又在英国遇到麻烦。

几次不顺让我觉得英国这种没落的帝国主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眼见别人一天天往上走时的不安和嫉妒。这往往在行动上就是尽量给别人,特别是给过去他们曾经欺凌过的人们小鞋穿。我曾经倒霉被无理阻碍入关。这次却是我不想入关,逼着我入关。

‘把箱子放到架子上去量。’冷不丁一个黑女人毫无表情地从旁边冒了出来。

我一直用这个拉杆箱东奔西跑,去了不少国家,从没遇到说是尺寸大了。

箱子刚好比架子大一厘米。因为里面有东西,我没有敢用劲压。

‘你必须托运。’黑女人有点幸灾乐祸。

按所有国际转机惯例,即便是转机临时需要托运,也都是在出关的附近。

‘托运在什么地方?’我问。

‘你必须入关,再从前台检票处去托运。’

‘那不是很远?’

‘再说一遍,你必须从那里入关,然后去前台托运。’黑女人居然开始有点不耐烦了。

像这样故意刁难游客,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英国本身,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先是英国的朋友越来越少,讨厌英国的人越来越多;其次,这无端增加了英国海关,边检和航空公司的工作量。不知道昔日不落帝国怎么会沦落到这种下作的地步。

最可笑的是英国还到处指手划脚,东谴责别国人权,西谩骂别人主义的。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最该被谴责的,最该被惩罚的,莫过于英国这个老强盗了。
 

二.到达

下了飞机,我在不大的机场来回走了两圈,终于在一个不显眼的商店的偏角找到了华沙肖邦国际机场的询问处。

接待处的小姐听着手机,只当我是不存在。还好,就一分钟,她放下了手机。

‘我要去这里。’我指着旅馆在地图上的位置。

‘坐
175路公共汽车,’她看了看地图。‘出门跨过车道向左就是车站。’她用手比划着。

‘在哪里买票?’

‘对面,
Relly店里。’回答非常简洁,和网上去过华沙的网友描述得一模一样‘对面’。我心里觉得好笑。不过这就够了。但当我到对面去买票时,我才知道不够。

‘我应该在哪里下车?’

‘!@#¥%&(波兰文)’郁闷。多问也不管用,管他的,先找到公共汽车,再去车上问。

机场的车站站牌倒是非常清楚,我等到
175路车来后上车。

‘我该到哪里下车?’司机的波兰文一定十分纯正,我想从中听出点地名什么,但波兰文的发音一定和汉语拼音不一样。我无论问了多少遍,都听不出任何和地图上相近的地方。我把路名用很大的字母写下,可是他还无法老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他还在开车,我也不便多问。当时真羡慕那些懂点斯拉夫语的游客。

‘会英文?’一位乘客见我一副窘相,搭腔到。

‘是呀。’我可找到救星了。

其实他也是外国人,只是会一点点波兰文,只见他和后面的本地乘客连比带划用英文和波兰文交流了一大通,然后,他显得很自信地告诉我该怎么走,我们边走边聊,原来他还去过中国,而且不止一次,也学了几句打招呼的中文。进市中心时,当我把旅馆的地图拿出来时,他也傻眼了,原来和他说的还相去甚远。但我这时已经心里有了主意:还是老办法,到了市中心后,下车再打车去。

旅馆的服务员总算能说比较完整的英文,我问清了路上读到的关于华沙的旅游景点的路线,便匆匆上路了。这时已经下午两点了。波兰的冬天白天很短,下午三点就开始天黑,四点时,就和成都的夜晚一样黑。

三.老城的故事

一踏上华沙的大街,就充满了祥和的感觉。

我沿着华沙城北的主街索里大诺西(
Al. Solidarnosci)大街向东北走去,那里是华沙的著名旅游处,老城。这天是星期五,街上人不多,车也不多,大街很宽,街上行驶着有轨电车,小轿车多半比较小,也比较旧。很难得的是大街上人行道非常宽,行人却不多。算上近郊,华沙人口两百八十万,相当于我们成都的三分之一,但华沙的市区面积却有五百平方公里,几乎是成都的两倍。人口密度,是成都的六分之一。


图一:索里大诺西大街上的电车


























一月的华沙,并不十分寒冷,这天还下着毛毛雨,地上湿漉漉的,路人行色匆匆,连老太太都走得飞快,比我还快。从衣着上看,人们穿得温暖,也尽量打扮自己,这些工薪阶层,虽然不一定非常富有,但从他们平静的脸色上,看到平和。

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游客稀少,大街上一个亚洲人的面孔都看不见。因而对我的注目礼很多。我一边问路,向华沙老城(
Stare Miasto)走去。

到华沙,一定要去华沙的老城,象去北京要去天安门一样。华沙老城是华沙历史的重现。

位于维斯拉河畔(
Wisla)的华沙老城最初是贵族马佐瓦亚公爵于1280年开始修建的城堡,以控制大河渡口。随着华沙经济文化的繁荣超越了古时首都克拉科夫,1596年波兰迁都华沙,波兰文和历史从此在这里延续至今。

华沙老城,是在迁都后半个世纪开始大规模建造。象其它传统波兰城市一样,是以四合广场为中心,中间是集市,四周环绕教堂,商店,住宅等。十六、七世纪,是波兰帝国的世纪,当时波兰曾是欧洲列强,其版图是现在波兰的三倍以上,从上面的波罗的海直下亚德里亚海,囊括了现在的斯洛伐克,匈牙利,波斯尼亚,以及部分的部分德国,立陶宛和部分乌克兰等。十八世纪,华沙曾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帝国的急剧扩张,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当时欧洲正方兴未艾的文艺复兴。华沙老城更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老城城堡,贵族和平民的住宅,密集的教堂,王宫无一不是那些意大利著名大师的作品。

老城广场,现在已经是百姓和游客散步的广场。长九十宽七十米的广场铺着地砖,在冬天的寒雨中几乎没有游客。我等在美人鱼战士旁边请过往的路人照相,我相信阳光明媚的季节,这里一定是挤满了对她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裸露着美好的上半身的美人鱼战士应该是近代的作品。黑色的基调和反抗的激情象征着纯洁的民族不屈地抗争悲情的命运。这是波兰近代历史的浓缩,成为现在世界闻名的雕塑。


图二:美人鱼战士


 


 


 

















广场四周环绕着两三层高的民宅,下面都是小礼品店,小酒吧或餐馆。小店没有什么游客,小餐馆门口站着男服务生,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拉客。狭窄的小巷从广场向远方伸延,不时会突然冒出个教堂。有意思的是在窄窄的斯维托兰斯卡小街(
Swietolanska)上,居然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并肩而立。一白一红的两个教堂,这是红色的圣·约翰天主教堂(St. John’s Cathedral)和白色的耶稣会教堂(Jesuit Church or Church of Our Lady of Grace)。

我先走进醒目的红色的圣·约翰天主教堂。这是波兰典型的天主教堂。正面是哥特式的高高的叉形饰墙,我发现这在华沙和克拉科夫的历史古城里到处都可以见到。天主教的花色玻璃。台上供奉着圣母玛丽亚。一些看起来象当地人的信徒,默默地跪拜在边室,大堂里静静地坐着几个中年妇女。四处的供烛星星点点火苗飘忽,使整个教堂显得十分安静,幽暗。教堂的地下室,存放着几个过去的公爵,贵族,有名的政治家和文人的灵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教堂远比它的白色邻居有名。


图三:两个华沙古城的教堂




 

















旁边的白色耶稣会教堂虽然大门饰墙和旁边的红教堂相似,但入口显得比较朴素,门很小,也没有夸张的饰墙。我掀开挡风的门帘,发现里面却和刚才的红邻居相反,一片光明,大堂里供奉着耶稣。这时大概正在学习或布道,牧师用不变的声调朗读着,不断进来的信徒画着十字,行着跪拜礼,十分虔诚。教堂里的装饰由直线条清晰的交错,完全没有巴黎圣母院或梵蒂冈那种奢华,却依然让人耳目一新,让人安详,让信徒走进来,与自己的上帝沟通。

老城广场向北走,是旧时的城墙和城堡,过去这里保卫着旧城古都。城墙和城堡一色红,透出古旧的气氛。晚上在多彩的灯光装饰下,显得五彩斑斓。从城墙上往下望,沿着维斯拉河畔(
Wisla)的维布泽泽·格丹斯基大道(Wybrzeze
Gdanskie
)车辆来回穿梭,十分繁忙。出城门再向北走,是老城的延伸,叫老城的新城(Nowe Miasto)。这里仍然是以四合广场为中心的结构。这里的广场要小些,但新城的街道宽很多,建筑和老老城还是一个风格。

我走进在新城的入口的弗瑞塔(
Freta)街边一家看起来比较大的餐馆,我看中了贴在外面菜单上的鱼,成都人喜欢吃鱼。

‘来一个犹太风味鱼和一个鱼汤。’我不懂波兰风味,按菜谱上的推荐,又是犹太的,起码得给我一点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东西吧,我想。旅游区的服务员都懂英文。

我还没有多少时间琢磨这鱼会怎样热气腾腾地象我们四川的豆瓣鱼之类的,才一分钟,服务员就端出一盘象凉拌菜或是汤冻一样的东西,看清了不是西餐中的沙拉后,我的心直往下沉,大冬天的,我居然点的是凉菜。

犹太风味鱼实际上是鱼酱,鱼肉里面夹杂着果仁一类的东西,不难吃。我一直不明白鱼酱怎么还把鱼刺连在里面,而且好像不是装饰的。后来上的鱼汤,虽然是热的,但整个就好似我们的川菜里面的洗锅水加鱼块和调料。不过,还是同一句评价:不难吃。

吃过东西,身上暖和起来,我又返回老城。老城城南是过去的华沙王宫。五边形的王宫是老城的精华,是波兰明信片上典型的照片原型。王宫前广场上矗立着华沙的象征之一,花岗岩柱上的兹格蒙特三世(
Zygmunt III)的青铜像,雕塑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执剑的雕塑象征着统治者的宗教和权力。王宫从1596年由花岗岩柱上的兹格蒙特三世,在过去的旧都克拉科夫迁都华沙时开始建造,历时二十一年,作为华沙世代皇帝城堡,王宫一直在不断更新,内部装饰精致华丽,陈列无数描绘波兰历史的美丽油画。

图五:王宫广场和雕塑


 


 
































遗憾的是,我现在看到的所有美轮美奂、古香古色的城市,广场,教堂,王宫全是近代的重建。地处中欧的波兰,是左右列强争战的要道,战场。最近的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闪电般地占领了夹在苏德之间的波兰。波兰人民奋起反抗,著名的一九四四年的华沙起义就在这老城发生。起义失败后,希特勒把本来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华沙专门又炸了一次,见证起义的老城被又一次被彻底夷为平地。整个华沙,百分之八十都被变成废墟。华沙,这颗中欧十八世纪最璀璨的明珠遭到了最彻底地摧毁。战后,当德国总理向波兰人民下跪时,整个波兰都在痛哭。

战后的华沙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结盟之地,华沙条约的诞生之地。

波兰在苏联的帮助下积极重建。历史再次见证了波兰奇迹,见证了波兰人民的毅力。华沙老城完全按原设计以历史的原样重建起来。皇宫城堡、老城广场,还加上了美人鱼战士的雕塑以纪念波兰的历史。

不仅老城,整个华沙都被完全重建。我从老城王宫往南,顺着过去的称为‘皇家大道’的克拉克维斯基·普泽德米斯(
Krakwskie Przedmiescie)街往华沙新市中心走去。出门时,旅馆服务员特别告诉我,那里的夜晚比白天还漂亮,是游客必去的地方。昔日皇家大道两旁的皇亲国戚的豪宅,现在都变成了博物馆,教堂和公共设施,依然是装潢得十分得体,夹杂在其中的,是更多的酒吧和小商店。夜晚,横街的挂灯,彩灯把路边不时出现的中世纪的建筑装扮得像幻境一般,大店小铺的五彩十色的装饰,恰如其分地让整个街区显得是神秘,宁静,多彩。

图六:皇家大道


 


 
























皇家大道现在主要是游客大道,街边小店铺以酒吧为主。顺着大道继续往南走,路越来越亮,店也越来越亮,越来越现代,街道越来越宽阔,商店越来越繁华,路人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忙。每年无数游客,就是顺着这条大道,从老城,从过去,从历史,从中世纪,走向现在,走向今天。

四.新城的故事

老城毕竟是老城,要容纳现代化的国家首都,还是水浅池窄。华沙现代的市中心,是在‘市中心’区。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再次独立的波兰首都,不仅以不可思议的毅力重建了老城,而且还新建了现在的市中心。

新型的苏联风格的市中心,和老城的古典的封闭的四合广场中心相反,中心不再是低处,而是高大的建筑,开放性地向四周,向下辐射出道路和建筑。这样的市中心宽阔,繁华,并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坐落在市中心的文化科学大楼,是现代华沙的象征,俄罗斯风格的尖顶式的大楼并不算太高,但却是华沙市最高的高楼。登上三十楼的观景台,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华沙。我去这天雨蒙蒙的,但能见度不算太低,从城堡式的楼台望下去,远处,润育了波兰文化的维斯瓦河从华沙的中心的右边穿过,从南向北,河东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政府都在河西;近处是近代的华沙,宽阔的大街,玻璃式的楼房,千姿百态,车流迷离,不多的几条西方的旅馆和办公楼象征性地点缀在古旧的城市,无力地提醒着人们西方的入侵和资本。生活和文化还是没有变的那么快,我还是能呼吸到延续了千年的气息。


图组七:华沙新城鸟瞰


 


 





































































































华沙的市中心是围绕着文化科学大楼展开的。市中心,首先是交通中心。文化科学大楼下面,就是华沙车站中心。这里聚焦大部分华沙的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唯一的南北向的地铁,甚至连长途火车(城际列车)也是以这里为中心车站。我发现在华沙旅行问路时,当人们不知道该怎么走时,几乎都是叫你先到市中心。

图八:中心车站


 


 




















‘去市中心问,他们知道。那里有去所有地方的公共汽车,火车,甚至不止一条。’

华沙人最喜欢坐有轨电车,大概是因为不堵车的原因。他们把有轨电车叫火车(
Train)。但火车只在市区运行,市区稍微远点的地方,他们都会让你先乘火车,再转汽车。这里不管远近,单向票价一律26波兰钱,相当于人民币8块。华沙的出租车,和那里的文化一样,不是整天在街上游晃主动招客的,没有客人时,华沙的出租车只是选个热闹的地方呆着,等待客人。作为游客,我发现没有什么不方便的,不知道本地人想从偏僻的小街打车时,是不是要走到大街去。我感觉华沙的交通非常方便,比我们成都要清晰和容易得多。在成都那么多年,人们问我路时,我常常只能建议做出租车,我身边的老成都也不能提更好的建议。

波兰地处中欧,东西方交汇点,从这里通过城际列车,可以很方便地去往欧洲的四面八方,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市中心这里的中心车站发生,非常方便。

除了车站,市中心有众多的现代商场。百货商店,超市,专卖店,还有一个巨大的书店。这里是本地年轻人的天下,他们在这里上网,看书,浏览杂志。市中心的商场和西方的现代商场完全一样,现代的陈设,明亮的灯光,地面光洁照人。奇怪的是,我在旅游地点见到不多的亚洲人,这里的大排食档倒是见到几帮亚洲人,难道亚洲人万里迢迢地跑来这里来,不去看独特的城堡,不去体味那种弥漫着中世纪的古堡教堂,而来这个世界到处都可以看见的商店里购物,吃垃圾餐?搞不懂。

市中心广场下面,是一大片地下商场,连接了城际车站的站台,跨越了整个市中心广场和附近的过街地道。地下商场是小商贩的大排档,人流很多,但顾客并不多,大概是人们更愿意去上面的现代商场。把众多的小商贩集中于地下,大大整洁了市中心的环境,现在中国正在采用同样的办法。

文化科学大楼,是华沙最大最高的建筑。十八世纪时,这里曾是大剧院(
Teatr Wielkei),外表看起来是欧洲中世纪的风格,高挑的罗马柱,大大小小美女帅哥的石雕环绕。实际上,文化科技中心于1952年由苏联建筑大师勒夫·鲁德涅夫(Lev
Rudniev
)设计建造,这座290米高的大楼,曾经是欧洲第二高楼。大楼设计主题反映的是发明与社会进步,风格上模拟了苏联现实主义大厦同时融合了所有二战以后的因素。苏联人造好大楼后,作为‘斯大林的礼物’免费送给华沙。现在大楼作为波兰主要的一个现代博物馆,有四个科教文化博物馆。周末,成群的青少年聚集在科技博物馆,叽叽喳喳,旁边的专题博物馆人少很多,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波兰继承了欧洲的传统,博物馆周末都免费对外开放。

图组九:华沙文化科学大楼


 


 




























































































‘这里仅仅是简单的科教博物馆,是教育意义上的。真正的文化历史博物馆你要去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往东一站地。那里东西多,是主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服务小姐介绍到。

坐落于维斯拉河边(
Wisla)的波兰的国家博物馆外表上简直是贫寒到极点,四层板楼的博物馆没有像样的外表装潢,没有华沙满大街那些雕塑,远不如市中心的文化科学大楼,我到博物馆外面都没有看出是博物馆。和欧美那些大博物馆不能相比。

图组十:国家博物馆正面


 


 

















‘这个国家多灾多难,特别是近代,还曾经亡国过一百多年,大概没有什么东西吧。’

我一边想着一边走进博物馆。但成百上千的陈列品无声地向我细说着波兰历史文化的故事。博物馆建于波兰复国后的
1916年,虽然波兰国家博物馆二战时被彻底破坏了,二战后重建的博物馆又重新收集民间的文物,收获甚巨。从博物馆的陈列上看,自一千年前波兰建国以来,每个时期都有详尽的文化艺术遗作,特别是在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波兰强盛的巅峰,留下来大量的油画,雕塑,装饰和其他艺术作品。就波兰这块中欧的兵家常争之地,可以说这里的展品非常丰盛,非常全面,超过了西欧那些大博物馆的对波兰文化的珍藏。我非常惊讶欧洲的文化藏宝于民,非常惊讶民间的文化气息,非常惊讶过去人们的富有,这在我们亚洲是不可思议。亚洲文化基本上都在中央集权之地,一旦中心被毁,民间珍藏非常稀少,历史就缺少了环节。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大国,象成都这种著名的蜀国首都,虽然已经有两千年历史,这是华沙历史的两倍,却基本上没有文化遗产。我们成都的文化历史,除了一部三国,除了武侯祠,草堂,基本上是空白。上海如此,整个南方如此,只有在北京,西安我们能够看见皇宫,兵马俑,长城。我悲叹我们成都,我们四川,我们南方,我们整个国家的非文字的文化遗产是那么贫乏。而我们现在却在为世界做基础生活用品,却太少的人为我们自己工作,为我们的人们工作,为我们的文化工作。

图组十一:国家博物馆的某些展品


 










 

五.华沙南城

到达的第二天,我四点半就让闹钟闹起来了,我想,下午天黑早,早晨应该是很早就天亮吧。等到六点半,‘这里什么时候天亮?’我问贵宾室服务小姐。实在是等不及了。

‘八点左右。’一副从农村来的模样小姐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回答

昨晚喝高了,写完洗完,已经差不多一点了,加上时差,早上闹钟响时,我晕乎乎的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自己在什么地方。当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再多睡一会儿,哪怕是十分钟,不,一分钟也行。现在可好了,浪费了三小时。

狠狠吃了一大顿早饭后,我修改了我的路线,准备从最远的景点开始,反正我路上的时间天黑也没有关系。

‘我要去维拉诺夫行宫,应该乘什么火车?’我问一个等火车的年轻人。天还很黑,但已经不少人在等车。波兰街上年轻人中,能听懂和说点英文的很多。维拉诺夫这个词显然是音译,他回头和几个老太太商量了一下。

‘火车不去维拉诺夫,你应该乘
522路公共汽车。’其中一个老太看来非常熟,小伙子边说边打着手势翻译,听起来很容易。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天开始下雨。一个路口,是个小区门口,不像该转进去的样子,下两个路口,是个办公和商业区入口,也不象该转。第三个路口,我顺着他打得手势向左,突然记起他说的是向右。到底是他手势错了还是说错了?我觉得手势可靠性大些。我向左走去。雨越下越大,我开始庆幸自己出门多带了很多东西,包括帽子。我戴上帽子手套,在寒冷中努力寻找桥。

一里地了,前面根本看不见什么桥,而且显得偏僻,路越来越难走了,天又黑。应该不会在这个方向了。我往回走,找到另外一个车站。

‘我要去维拉诺夫行宫,应该乘什么火车?’这回我问一个中年人。中年人英文要好很多,但却不知道怎么走。

‘这个不难,你去市中心吧,那里一定有去维拉诺夫行宫的车,而且还不止一路。’他教我怎么看车站上站牌。‘去维拉诺夫行宫的车一定写着维拉诺夫,去市中心的车一定写着市中心。’

到了市中心车站,我先去了问讯处。

‘我要去维拉诺夫行宫,应该乘什么火车?’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管城际火车。’她耸耸双肩,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这里是城际火车站嘛。她掐断了我的线索。

我开始逢人便问。

‘向左。’‘向右。’‘
159路。’‘180路。’半小时后,我发现地下商场的一个保安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我突然明白了,我又回到了原路,半小时前,我曾经问过他路。我这奇装异服和独特的帽子,在华沙是很醒目的。

我左问右问,终于上了
159路公共汽车,向维拉诺夫行宫开去。我一看时间,已经九点了。来来回回折腾了两小时,天已经大亮了。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华沙找路。从此后,我学会了怎么找路。当半小时后我到了位于华沙南城郊区的维拉诺夫行宫时,我才发现各路神仙指的各路公共汽车全都到这里,522159180。我大概走过了很多车站。

华沙街头,年轻人多半能说点英文,中年男人很多也能,一般问路都不会很难。但我发现一个道理,就是最管用的公共汽车和火车司机却一个都不会说哪怕是一点点英文。华沙人,和这里的文化一样,都很善良,愿意帮忙指路,即便是不懂英文的司机,也会用点头或是摇头来帮助游客,会记着提醒游客到站。我完全是在一个友善的国家里旅行,一点都不担心什么。

建于十三世纪的维拉诺夫行宫,
1338年成为简弩兹王子(Janusz)皇宫,在皇宫搬去华沙老城后,1378年王子把皇宫给了他的一个奴仆。奴仆的后代逐渐在这里形成村落,直到1676年村落被皇帝简三世(Jan III)改为巴洛克风格的夏季行宫。

这天大概是由于旅游淡季,这里完全没有人。周围冷冷清清,问了几次才走到近在咫尺的行宫。和波兰其他地方的通体红色的皇家建筑不同,维拉诺夫行宫是非常鲜亮的橘黄色,在四周灰色的背景中显得非常抢眼。虽然行宫比较小巧,没有大的雕塑,大尖顶,但极其精致的小雕塑和屋檐和墙饰仍然按传统的风格围绕着皇宫,由于曾是过去行宫的遗址,到现在发掘工作仍然在后面的工地上进行。

图十二:图组,维拉诺夫行宫


 


 




































































‘大家还在睡觉呢。你随便进去看吧。’守门人告诉我。

行宫内部的博物馆维修,不开门。我只是在花园里转了转,到后面的挖掘工地和雕塑工场看看。
1596年的大火烧掉了这里的皇宫以后,花岗岩柱上的兹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把皇宫搬去老城。这里修复后,设计和结构完全没有变,依然不是四合结构,和波兰其他地方的皇宫不一样,是华沙的一个著名景点。

维拉诺夫行宫旁有个圣·安尼小教堂。在波兰,当你看见了教堂,就意味着你可以走进去。这是一个基督教堂,在百分之九十五的天主教的国家里,这样的教堂不是很多。

图十三:图组,圣·安尼教堂和灵柩


 


 





















我走进去的时候,里面正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逝者的灵柩放在大厅中间,两边排列着花圈,人们在陆续进来,多数是老人,看来是生前的朋友,不少人带着花,放在棺木的前方,大厅里荡漾着管风琴的乐曲,高音被低音衬托着象一枝鲜花被绿野簇拥着,又像一只精灵被大地托护着,时而悠扬,时而宁静,却没有多少悲哀的情怀。

进来的人们先到大厅单腿跪下,划着十字,然后或成群,或单独落座,气氛祥和而平静,充斥着淡淡追忆和感叹。

我的思绪随着管风琴悠扬而起伏。从来者中多数是老人可以看出,大厅中沉睡的,也应该是一个走到了人生尽头的老人。没有令人窒息的压抑,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只是向一位大家中间的一个朋友的告别,只是对一个一个远离的朋友寄托的思念。

2006
年在北京工作,曾经看到过中国式的出殡。花钱雇来的‘帮哭’把场面渲染得很有感染力,连我这个旁边看热闹的人都被哭得心酸。仪式结束,帮哭拿钱走人,脸上恢复了平静,显出专业的功底。这种习俗已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至今却还能被现代人接受。

华沙以绿化闻名,人均绿地居世界之首。打开华沙地图,可以看到城南的大片绿色公园点缀其中。最大的公园,好像是塔津科维斯基公园(
Tazienkowski)。司机把我放在西门口,我从小门进去。这个公园过去曾经是皇帝避暑的地方,现在开辟成人们休闲之地。那座波兰现代雕塑的代表作之一的‘杨柳树下的肖邦’,在半圆形的露天看台环绕中显得非常醒目。波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音乐家作为民族形象代表国家。

象这个国家一样,她的象征人物肖邦本身也是一个曲折的故事。在那个欧洲列强混战的年代,
1830年肖邦出生时,波兰作为一个国家,早已不复存在。十八世纪后,波兰帝国从巅峰开始衰落,从此就成了列强战利品的一部分,被分来分去,瑞典,波斯,俄国,奥地利。1795年,在肖邦出生前35年,波兰被彻底瓜分。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其间虽然有拿破仑承诺波兰的复国,但随着滑铁卢的惨败,昙花一现的复国美梦只持续了八年。

天下着小雨,在阴沉沉的露天剧场中,水池后的巨大的罗丹派黑色雕塑越发压抑,树下的音乐家正在寻找来自大自然的灵感。这是
1926年由波兰自己的艺术家维陶·兹玛库斯基(Waetaw Szymarcuski)完成的雕像。触摸着雕像,那力度和气派中透出一种凄凉的孤独。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音乐家,在巨大的爱国热情的驱动下,他为波兰复国不屈不饶地奔波。复国的信念毫无希望,爱情生活一波三折,艺术家精神上的富有与失落,他在激荡的矛盾中生活。法国虽然对波兰遗民宽容而友好,但毕竟是寄人篱下,乔治·桑可以在她浪漫的没有发出去的信里对爱情提一万个令人心碎的问题,却不能理解音乐家复国希望的炙热。肖邦巨大的音乐成就,却无法让他纾解无根的失落,这注定了他不平静和失落的一生。这位波兰的象征人物甚至没有见过什么是波兰。

图十四:树下的肖邦


 


 














 












现在波兰首都国际机场,就是以这位全世界最熟悉的波兰民族主义者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波兰人称肖邦为作曲家,中国人一般都以为肖邦是钢琴家,因为和其他欧美作曲家相比,肖邦的作品局限于钢琴。

塔津科维斯基公园现在是市民的休闲公园,大片的树林和草坪,公园小湖从南向北穿过,上面坐落着皇帝的小夏宫,交错的泥路,虽然此刻十分泥泞,但我相信春暖花开的日子,这里一定十分漂亮,幽静,是人们漫步和情侣们花前月下的地方。

六.古都克拉科夫

来波兰一定要来古都,位于华沙南方两百五十公里的克拉科夫(
Cracow)。一千多年前,波兰开国时,建都于克拉科夫,1596年当华沙经济和文化超过克拉科夫以后,波兰迁都于华沙。二战时,华沙基本被破坏,而克拉科夫由于划归奥地利管辖,结果却幸免于这场灾难,成为现代欧洲的著名历史古城。
 
城际火车在中欧平原上向着南方边界飞奔。华沙和古都克拉科夫从早上6点过到晚上10点,每天都有九趟列车对开。列车一出华沙,窗外就变得很黑,很少灯光,这长长的车厢里,只有三个乘客,很空。我抓紧时间看旅馆服务员麦克借给我的旅游指南,不知不觉,我迷糊了过去。

天亮了,窗外是连绵不绝的树林和草地,车外的农舍冒出依依的炊烟,很像中国比较富裕的农村。路边的农舍,多半漆成深浅不一的白色,而公用房则漆成黄色。铁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大都是树林和草原,林间偶尔露出零星耕地。即便是隆冬,田野上也开始覆盖着翠绿。三千八百万波兰人散布在
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比之下,一亿四川人们分布在48万平方公里上),其中61%的人口,集中在波兰的八大主要城市,农村人口不算密集。靠近城市,耕地开始变得密集,田间笔直的小径,显出精耕细作,很像我们成都平原。只是不多的水渠穿插其中,也不见那种星罗密布的水塘,这里大概不种中国人喜爱的水稻。

从时间上,我知道快到古都了,这时窗外大片的田野中,已经不少村落,白墙,红黑顶的农舍,很是整洁干净,一点没有我们成都农村那种破烂的感觉。我很奇怪,一千多年的耕作,并没有耗尽波兰平原的生态资源,象我们的陕西一样。仔细看路边的树林,都是人工种植,树林不仅一般高,而且同一片树林生长着同样的树种。如果不是我们过分压榨资源,涸泽而渔,追求环境不能负荷的奢侈,我们的渭河流域和八百里秦川,我们的黄河流域和豫东平原就不会向今天这样贫瘠。不知道现在的北京上海会不会让过去的故事在今天重演?

华维尔皇家城堡(
Wawel)建立在克拉科夫一个小山丘上,她不仅鸟瞰着北方的克拉科夫城,更在作为皇宫的五百年里,见证了波兰最初的成长和繁荣,经历了两个完整的王朝。而一切见证,都侥幸没有受到欧洲战火的毁灭。但历代皇帝按当时的艺术风格不断修改城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文艺复兴时的风格,而教堂,也早改成波兰后来信奉的天主教教堂。

图十五:华维尔城堡


 


 





















城堡里有皇宫、行政四合院和圣·彼得·波尔(St. Peter & Paul)教堂。圣·彼得·波尔教堂一直是波兰历代皇帝加冕之地,即便在迁都华沙后依然如此。

‘中午祷告,请留步。’两个欧洲常见的奶油小生坚定地挡住我,不让我进圣·彼得·波尔教堂。天主教祷告时,只有天主教徒才能进去。而我时间非常紧,天黑之前还有许多地方要参观。下午预约的参观皇宫的时间还早,此时正是可以利用的时间。我退了出去,马上又钻进一大群去参加祷告的人群正中间。隔着人群,两个奶油小生看着我笑了笑,让我进去了。我不明白他们怎么就认定我不是教徒?

图十六:图组,圣·彼得·波尔教堂外景


 


 
































































由于山顶地方不大,教堂还必须让位于皇宫,教堂外面还是做足了功夫,骑士雕像,门厅,里面的空间显得狭小。我进去的时候,祷告已经开始,这个波兰最古老的教堂,曾经波兰历代皇帝加冕的教堂正厅,大厅中居然放的是最简陋那种条凳,以便容纳尽量多的人群。虽然不是旅游季节,教堂仍是挤满了人群,连过道都站满了信徒,我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大概因为我是洋人,甚至完全可能是当时教堂中唯一的亚洲洋人,信徒们都很礼貌地让我,终于挤到不能再往前的地方,前面就是座席了,长凳上当然早已坐满了人,一点空位都没有。

祷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边祷告边唱,倒也不单调,周围的信徒们时唱时合,个个口中念念有词,不少还跪在人群中间。信徒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虽然不少,但不是主体。一个黑发黑眼睛的洋人,在这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所以四十五分钟后,当我预约的皇宫博物馆参观时间到时,我已经出现在皇宫博物馆门口。由于祷告,我没有去看教堂的灵柩,也没有登上教堂顶去观赏克拉科夫的全景。

华维尔皇宫,也是四合大院结构,其中一半现在作为皇宫博物馆,基于过去的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点,主要展出的是过去的一些皇室家居用品,挂毯,和一些墙饰顶饰,展品尽量放在原来的位置,讲述着千年来的历史。华维尔皇家城堡在时间长河中,也不断在损坏和维修,我们现在看到的,除了结构和一些用具外,装修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意大利大师的工作,其巴洛克风格大概是整个波兰古城的原本。

从华维尔皇宫后面的城堡上,维斯拉河
(Wisla)从堡脚下蜿蜒流过,透过拉近的相机镜头,河里野鸭成群,但更多的,却是中国人喜爱的天鹅。我还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过那么多的天鹅。从皇宫城堡的后门,我很快来到河边。我摘下帽子装作喂食,憨厚的天鹅也居然不停地来啄。天鹅貌似高雅,但脾气却很大,彼此间不顾外人在场,也不停啄来啄去,以大欺小。

图组十七:天鹅


 


 





 






































皇家城堡在克拉科夫老城南门外面,进南门后的格拉德兹卡街,是过去的皇家大道,按传统,是皇室和贵族的住宅区。皇家大道的尽头是老城中心的四合广场。这个广场,比波兰老城的四合广场大很多,铺着地砖的广场中间仍然遗留着过去的集市,两层楼的下面,依然是小礼品摊位,二楼是博物馆。广场四周围绕着教堂,钟楼,老市政府,和巴洛克风格的住宅,餐馆和小商店。到处是游客。这天是波兰的一个节日,按节日的习惯,人们会打扮成过去的人物,走家走户地敲门,唱歌。现在教堂继续着这个传统。

图组十八:克拉科夫集市广场,来自小波兰省的姑娘和圣·玛丽教堂边唱歌的人群


 


 

















































































老克拉科夫围城内,只需要二十分钟就可以对穿,小小的围城内居然有近二十个教堂,其中仅仅是天主教堂就有十二个,最大的,就是集市广场的东北角,是建于十四世纪的克拉科夫最大的天主教堂圣·玛丽教堂(St. Mary’s Church, Rynek Glowny)。

波兰过去号称是多种信仰,包括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等。二战时,犹太人基本被灭绝或赶走,而原波兰东部东正教密集的地方,由于二战后整个波兰版图的西移,原波兰东部被划归立陶宛和乌克兰,而德国的东边一部分却划为波兰,波兰宗教结构变成现在的95%为天主教。我是第一次见到天主教在人们中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加入欧盟后,对波兰最大的改变就是宗教。
图组十九:圣·玛丽教堂





















 
七.克拉科夫犹太区

德国在整个欧洲,特别是波兰迫害犹太人,已经被犹太人宣传得很多了,《辛德勒名单》的原型之一奥斯威辛集中营就发生在这里,
1940年建立的这个集中营曾经是纳粹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死亡工程,是波兰人和犹太人的辛酸之地。

在克拉科夫围城的东南,居然还有一个犹太区(
Jewish Corner)。犹太区是克拉科夫的一般居民区。里面的集市已经不象围城里那样‘奢侈’了。在毛毛雨的天气中,小摊都用塑料布遮雨,虽然看起来这里的人都是当地人,但却不见那种带小帽子的典型犹太打扮。犹太区的小四合广场,比围城里就小多了,最大不同的,是周围都是犹太酒吧,餐馆和书店。我后来的经历告诉我,这大概多半是为了犹太游客的。

图二十:犹太区小摊


 


 












 


图二十一:犹太区广场


 


 



















在缪朵瓦街上(
Miodowa),我找到犹太区的两个犹太教堂之一的教堂。虽然外表明显与周围的住宅不一样,但犹太教堂完全没有波兰数不清的天主教堂那种高挑恢弘的前饰,突出的尖顶,布满雕塑的大门。这个犹太教堂只是整洁些,前面有块小空地。

‘可以参观吗?’我推开门,一个摩登女郎无聊地坐在那里。

‘可以。
5块钱。’她平静地回答。

‘今天是礼拜天。’我想提醒她今天是礼拜的日子。

‘是的,今天是礼拜天。
5块钱。’也不知道她懂我的意思没有。

在波兰,我去游览了很多教堂,这是第一个要门票的教堂。

我走进教堂,这里其实就是一间小礼堂。我是唯一的来客。虽然才下午三点左右,但里面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小姐在仔细把我的门票钱收好后,从我后面绕过去,到墙边各处把灯打开,原来没有游客时,教堂连灯都没有开。

教堂的座椅和神台从昏暗的灯光中显现出来。教堂里面和外表一样朴素,没有大吊灯,浮雕,没有华丽的顶画和壁画,连神台上的塑像都没有,更严重的是,一点蜡烛的香火都没有。如果不是高挑的彩色玻璃,这里简单得就像一个街坊邻居聚会的地方。看来这里仅仅是犹太人凑堆儿和交流的地方。可惜今天一个都没有,也许我没有找到著名的犹太教堂。

走出教堂,我心还有不甘。对面是一个餐馆,我推门进去。犹太区的犹太教堂对面,应该是犹太人的餐馆吧,我猜。什么食物让这个民族那么执著,那么成功呢?

这个地道的当地餐馆很小,三间小房,一共只有十二张桌子。我在门口等了好几分钟,服务小姐从我面前来回走过,就只当我是透明,不打招呼也不引座。

‘怎么点菜?’我只好走到前台找个借口问问。

‘你先自己找个地方坐下。哦,没地方了,等一下吧。’

一会儿,一个客人走了,小姐招呼我坐下。从菜单上看,波兰百姓吃猪肉很多,和西欧不一样,那里是牛肉的天下。

‘什么菜是地道的犹太菜?’我假设了这里是犹太餐馆。

‘我不知道什么犹太菜,波兰菜我倒是知道。’小姐有点笑我。

‘这里不是犹太餐馆?’我有点惊奇。

‘对呀,这是波兰餐馆。’

‘哪什么是典型的波兰菜。’话一出口,我就觉得自己说错了。这里当然每一样菜一定都是典型的波兰菜。左邻右舍都是本地人,当然每一样菜都是本地菜,也就是波兰菜了。

‘都典型。’小姐果然这样回答。‘这样吧,这个特餐不错,波兰饼加肉。’

‘大家都吃这个?’

‘当然。’

在服务员的推荐下,我又点了一瓶波兰兹维克(
Zywiec)啤酒。几天来,喝酒不少,但只喝过波兰的伏特加。

又是不到两分钟,服务员就过来了。吃惯了现炒现烧的中国菜,我很怕那种一分钟后就出来的外国菜。

这是两张类似于软葱油饼,过了一下油,中间浇上燉瘦猪肉,油饼面上再盖上一勺汤。闻起来味道还行。

入夜,犹太区很静,大概不是旅游区的缘故,只有些酒吧还有灯光。相比之下,克拉科夫围城内还十分热闹,大街小巷都灯光明亮,游客们还在礼品店里挑选着。从犹太区回到老克拉科夫城,象回到文明世界一样感觉,特别是在克拉科夫火车站附近的现代化商场,仿佛是古老世界外的另外一个世界。
八.尾声

几天的行程在匆忙中流过。中欧的波兰充溢着古香古色的色彩,典型的老城结构和建筑重现着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大师们的杰作。集中紧凑的古城,别有一番风味,朴素而热情的人们,让我长久不能忘怀。
 
                                                      2008.3


所有跟帖: 

写得挺好的,比我的行文要personal。1月份居然没有下雪,那年冬天是够暖和的 -顾剑- 给 顾剑 发送悄悄话 顾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9/2014 postreply 19:25:21

谢谢。 这几天的好帖子真多, 高手云集,让俺长了知识 饱了眼福。 -惜福666- 给 惜福666 发送悄悄话 惜福666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9/2014 postreply 20:09:15

看了英國那段,从機場黑服務員聯系到英國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老兄的聯想實在豐富。 -Redfernbus- 给 Redfernbus 发送悄悄话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30/2014 postreply 02:14:28

波兰的游记很好看,但是对英国的评价实在是太政治化,看来旅行并没有改变偏见 -nothere- 给 nothere 发送悄悄话 (1299 bytes) () 10/30/2014 postreply 07:18:19

谢谢分享。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39 bytes) () 10/30/2014 postreply 20:58: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