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相信,美国45年8月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起到了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决定性作用,至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是否如此。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美国是如何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1945年4月1日,美国发起攻占冲绳的战役。日军殊死抵抗,致使战役持续到6月21日。美军在占尽海陆空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全歼日军9.2万,自己伤亡4.5万。这对华盛顿的决策层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美军接下来要进攻日本本土。如果日军继续如此顽强抵抗的话,美国军方估计,美军将以超过百万的伤亡代价,才能在1946年占领全部日本。杜鲁门于是对军方领导层表示希望“避免在日本各地上演冲绳之战”。一个月后的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于是,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日本拒不投降。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同日,苏联军队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并于14日完成对关东军的包围和分割。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我们可以把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定义为:如果没有遭受原子弹,日本就不会投降。从以上的叙述可知,这一不可或缺性并不成立。美国不借助原子弹,也能在46年,以百多万的伤亡代价占领日本,迫使日本最终投降。显然,原子弹不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必要因素。
那么仅靠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就足以让日本投降吗?实际上,在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后,日本军方并不愿意投降。我们不妨设想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当时中国投降了,挨了两颗原子弹的日本会怎么应对?不愿投降的日本军方一定会把军力向中国大陆转移,保护日本天皇经朝鲜、中国东北,到达中国腹地。如果日本天皇被炸死,日本军方也一定会在军中的皇室成员中另立天皇,然后继续顽抗。由于中国已经投降,日本基本控制了中国,苏联也必定被德日东西夹击所打败,这一转移应该比较容易。这跟中国历史上北宋灭亡后,南宋继起的情形差不多。美国并没有第三颗原子弹,所以日本还将抵抗下去。即使美国还有可投掷的原子弹,投在中国的土地上,对日军也难造成重大损失。承受损失的主要是中国人。
第二种情形:中国没有投降,但是苏联被德国击败,这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话,虽然日本对中国的控制程度不如第一种情况,但是日本还是能控制从朝鲜,经中国东北,进入中国腹地的通道,虽然不如第一种情况顺利,但还是能够依托日本占领下的中国领土继续抵抗。
从以上两种情形可知,如果苏联战败,日本就能把天皇以及相当大部分的军队和平民转移到中国,把战争继续下去。面对广袤的大陆,只有少量原子弹的美国并不能够迫使日本投降。
只有一种情形,也就是实际发生的情形,那就是苏联没有战败。苏联是唯一有能力切断日本经朝鲜通往中国腹地通道的国家。当苏联做到这一步,日本便由于困陷本土四岛,走投无路,最终不得已而投降。由此可知,原子弹能否迫使日本投降,关键还得看苏联。如果苏联战败,美国仅凭两颗原子弹并不能迫使日本投降。而在苏联战败的情形下,美国不但不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反而会支持日本反对德国的世界霸权,这是上一篇历史假设中的逻辑。
以上论证了原子弹之于日本投降,既非必要,也非充分。仅靠一两件新式武器,哪怕是原子弹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像二战这样规模的战争结局。
那么,投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对战胜日本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8月9日,向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后,杜鲁门总统在向公众发表的讲话中解释了使用原子弹的目的:
" We have used it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agony of war, in order to save the lives of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young Americans."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Harry S Truman, 1945", pg. 212).
“我们使用原子弹是为了缩短战争的痛苦,是为了保存成千上万年轻美国人的生命。”
杜鲁门对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清醒。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步子,拯救了可能多达上百万的美国军人的生命。这无疑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而对于承受了三千多万国殇的中国来说,战争早一天结束,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就能早一天从水深火热中解脱。所以,使战争加快结束的原子弹对于中国也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是正义的。当然,广岛和长崎的日本平民遭受了不可承受的灾难。但是,战争策源地的平民灾难毕竟不能与战争受害之地的平民灾难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