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好久不见,一向可好? 看来你也是对玄野兄的这个问题挺有兴趣的,哈哈
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者们倡导的文艺复兴实际是在中世纪末天主教神学信仰危机后发展出来的两股平行却不相交的思潮。在玄野兄的博客后面我跟了一些具体的细节。
我更倾向于这种看法: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了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和实在论。共相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术语,指普遍、一般。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他们拒绝承认共相的存在乃是出于神学上的考虑,是出于对神的全能、神的自由意志的维护,是为了在僭越的理性面前维护启示的作用。也就是说,唯名论的核心不在于共相问题上的立场,而在于对神的本性采取了一种唯意志论的而非理性主义的看法。
唯名论强调神的全能与不可预测性,导致了人被抛入一个变幻莫测、缺乏明确秩序的世界,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精神危机。人文主义试图通过将人自身设立为一种自在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存在解决这种唯名论所带来的不安,在此过程中,他们几乎总是借用了各种各样的基督教先驱——例如奥古斯丁等人。正是通过重申奥古斯丁等人强调过的神与人的相似,人文主义者才得以将人设想为一个可以对抗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的存在。而宗教改革则更多地继承了唯名论式的神学观,并试图通过“隐匿的神与被宣讲的神”、“因信称义”等观念缓和这种神的观念带来的不安。人文主义的思想对于宗教改革而言是一种可怕的僭越,是对人的能力的夸大和对神的全能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