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捻管”用处与奥秘

来源: 2024-04-13 19:59:3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捻管不可能是为捻而捻。因为如果只是习惯,不捻比捻更舒服更实用。

但古代确有人强调捻管,则它一定另有目的。目前是啥?

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加强笔画的力感,墨“铺”在纸上,但力则“穿透”纸张。

原理也很简单:跟子弹的飞行原理一样(不能再深说了,懂的朋友应该懂了)。

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消除捻管机械理解了。

所谓机械,就是用手指将笔管搓来搓去。

真的让笔杆在食指上滚来滚去,就根本写不出魏晋的力度来。因为真的转动,力就直接散开了,比不捻散的更快。

(此处隐去一个一听就明白的比喻,大约21个字嘻嘻

今人不懂意气关系,看到王羲之提到捻,就说王羲之转笔;黄庭坚说转笔,就说转笔确为正道。其实大作家的转或者捻,根本不是形体上的“转”(写弧形时当然会转,但直画时也用扭)。

加这个劲儿,追求的就是笔画的力感,即所谓笔力。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不明白捻的本义,把它当成滚笔转笔。把笔转成车轮,也不可能有卫夫人说的笔力。

这个笔力除了跟笔法有关以外,更跟手法有关。除了跟手法有关以外,更跟“心法”有关。

(此处隐去81个字嘻嘻

手臂松不透,力量早就耗散到肌肉中去了。此时捻与不捻不会在笔画中产生明显的力感差别。

这也是为什么书法可以调节心身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