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轻狂习作--小尝试1:新注屈原《離騷》普及历史知识
前言:太忙了,这是个很可能烂尾的工程。启功老爷子说文献文献,其实文和献不同,文是文本历史记载,献通贤,是见多识广的贤士口述历史,离骚就是屈原以“荷马史诗”类似方式写的口述历史,百科全书。
端午节应景之作。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高陽帝顓頊的後裔,我的父親名叫伯庸。
新注:顓頊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黄帝是有熊氏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姓公孙。后世称黄帝嫡系是轩辕氏,这就是古代或者以父亲的封地、官爵,或者以父亲或父亲一族更高的长辈的名或字为氏的传统体现。
比如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与孔子一样本来都是商朝王室后裔,应该是子姓,属于周天子优待前朝王族封的公爵级别诸侯国宋国的公爵家族成员。叔梁是孔圣人父亲的字,纥是孔圣人父亲的名。
孔子家族本来是商朝王室后裔,宋国公爵家族的宗室,但是古代礼法“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即孔子先祖弗父何讓國後,其子孫仍然屬於宋國公室成員,傳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時候,按照宗法制的規定,五世親盡(“五世”是宗法社会礼仪祭祀以及血亲关系的一个坎,民间所谓“五服”原理与此相同,五世亲尽即五服之外不属于亲属关系,不用再服丧),不能再繼續列入公室,而是應該別立一族。
孔氏虽然从孔父嘉開始別立一族,但那時男子的名號,稱氏,稱名,稱字,似乎並無一定之規,所以,孔父嘉以後,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都不稱氏,其名號中都没有孔字。孔氏一係,名號中稱氏的,是從孔子開始,其後固定下來,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孫子叫孔伋,曾孫叫孔白,玄孫叫孔求,等等。後來,氏變成了姓,孔也就由氏變成了姓。
孔子的“子”是他的姓,“孔”是他的氏,“丘”是他的名,“尼”是他的字,“仲”是他的排行,因为他有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但是是妾生的,不是可以继承他父亲道统的嫡子。他父亲七十二岁时候娶了他的母亲颜氏家族的征在女士,这是他父亲的第三个正妻,所以孔子可以继承他父亲的道统。
“高阳”其实是类似帝王的谥号,但是谥号制度是源于周代,庙号制度是源于商代。唐代以前多见谥号,偶见庙号,唐代开始庙号谥号俱备。
谥号有美、恶、平(同情)三种。
也就是说“高阳”是周代开始人们对于黄帝的孙子顓頊身后名的一个美好评价。
今天我們所說的姓氏,拆分開來,或曰姓,或曰氏,以及合而言之曰姓氏,其意義完全一樣,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都是一家一族的名稱。然而,在古代卻並非如此,姓與氏是有分別的。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說: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氏族》進一步指出: 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古代學者顯然注意到了姓與氏的分別,並且指出,姓與氏的合而為一,是從漢代才開始的。問題在於,漢代以前姓與氏有什麼分別?
簡單地說,姓大氏小,氏是從姓分化出來的。一個有著共同血緣關係的宗族,有一個总称谓;隨著人口的繁衍,這個宗族不斷分裂出一些分支,各個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別称谓。這個宗族的总称谓就是姓,各個分支的別名就是氏。
以周人為例,周人是黃帝之後,姬姓;周人滅商後,建立了周朝,接著封建了許多同姓諸侯,如魯、衛、晉、曹、滕等等,這些諸侯都以國為氏;各國諸侯傳至幾代之後,再封立卿大夫,卿大夫或以王父字為氏,或以官為氏,或以封邑為氏,如魯國有展氏、臧氏、東門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等等;以此類推,卿大夫再分置 側室 、 貳宗,如,從季孫氏分立出公父氏,從叔孫氏分立出叔仲氏,從孟孫氏分立出子服氏,等等,這又產生了一些氏。
在這個大系統中,姬姓是始終如一的,從天下、諸侯、卿大夫、士一直到庶人,都屬於姬姓;而各個不同層次的分支,則各有各的氏,並且,不同層次的氏之間,還有大宗、小宗的從屬關係。
可見,在周代,姓與氏截然不同。男子稱氏,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族屬,讓人一看即知從屬於哪個宗族哪個分支。女子稱姓,則是為了嚴守 同姓不婚 的原則,避免與同姓談婚論嫁的尷尬。
汉代以前,女子称姓,用以别婚姻,避免嫁给同姓即生物学血缘可能相同的男子;男子称氏,以显示祖辈父辈的荣耀、封号、历史渊源。氏比姓小,同一姓的宗族下面有很多分支的氏--父系社会里“氏”这个东西按其本源本义来说跟女人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說: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偏偏现在我们读一些古代的文献资料、家谱等常常会看见女人被称为“某某氏”这就是姓氏混淆以后出现的现象。
屈原出身的楚国王室(熊姓或芈姓)来源于上古即黄帝的父亲少康所在的有熊氏,黄帝及他的父辈祖辈等都姓姬,来源于今天河南新郑附近的姬水。黄帝的嫡系子孙们都以黄帝的名字为姓,姓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受封而独立成氏的有十四个。
司马迁是这样写的“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太史公这句话里就是姓氏混淆了----严格说应该是“其得氏者十四人”。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子灵均,生前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别号是正则,死後諡號原,以字辈。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正在寅年寅月之時,庚寅日我降生下來。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父親看我剛生下來的好時辰,於是賜給我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為我取名為正則,替我取字為靈均。
新注:
屈原出身的楚国王室(熊姓或芈姓)来源于上古即黄帝的父亲少康所在的有熊氏,黄帝及他的父辈祖辈等都姓姬,来源于今天河南新郑附近的姬水。黄帝的嫡系子孙们都以黄帝的名字为姓,姓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受封而独立成氏的有十四个。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既有如此眾多的內在美德,又加上有美好的儀態。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佩。 披著江離與辟芷這些香草,把秋蘭綴結為衣上佩
飾。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我急切地像是要追趕不上,只怕歲月不等待我。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早上到阰山摘取木蘭,傍晚到沙洲採取宿莽。
新注:《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扈是荆楚湘等地楚国方言,指披在身上,现在还有这个词。
江离-蘼芜。亦作“江蓠”,又叫芎(xióng),或“蘼芜”,一种香草。
宋朝吴仁杰著《离骚草木疏》注:江离,芎藭苗也。芎藭(音兄穷),产地很多,其中最有名药效最好者产于四川,故又称川芎。生长形态状似芹菜、香菜,植株有特殊香气,属伞形花科。
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北方沿海群众多称为“龙须菜”,福建称海面线、棕仔须,广东称粉菜、海菜、蛇菜、沙尾菜。
辟芷-白芷。芷,本义:香味令人止步的草。特指:白芷,香草名,也叫“辟芷”,幽香的芷草,中医学上以根入药。《朱熹 集注》中,又将“辟芷”解释为“生长在幽僻处的芷草”。
秋兰-建兰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这类兰多在秋天开花,故名“秋兰”,它的叶片比墨兰狭而比春兰、蕙兰宽,按传统的说法,属于细叶兰。
汨:音古(左水右曰yue),水急速流淌的状态。相传屈原自杀的汨罗江则不读“古罗江”,读“密”(左水右日)。
木兰-辛夷花。在南北朝时候这种花也是北朝的鲜卑、柔然等部族喜欢的香草,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木兰,又叫木兰花,紫玉兰,辛夷,木笔。落叶小乔木,花色常见紫红色与白色。木质有香气。从用途角度,紫玉兰是中国著名的珍贵观赏植物,在寺院中常有种植,或者在深色背景前成片种植,园林效果极佳。木兰的花蕾可入药,用作药材时别称“辛夷”。木兰花瓣拖面糊之后可以炸着吃,据说很好吃。
宿莽-断肠草。楚方言称毒草为莽(草莽英雄的词源)。剧毒。是一种可以杀虫蠹的植物,叶含香气。楚人名草曰“莽”,指一种经冬不死的香草。即现在的水莽草,又叫雷公藤、黄藤、黄腊藤、菜虫药、红药、大茶药、野葛、钩吻、胡蔓草。味苦、辛,性凉。但宿莽还有一个名字:“断肠草”,其根、茎、叶、嫩芽均有剧毒,尤以嫩芽为最。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日月快速地經過,不肯久留,春去秋來,秋去春來,依次更替。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草木凋零,只怕美人將要衰老。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不趁年輕力壯時改去惡習,那麼為何不改這樣的態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駕馭著騏驥這樣的良馬奔馳,來吧,我在前方引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以前,夏禹、商湯、文王武王的德行純正,如香草般的君子都聚於一堂。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雜有申椒與菌桂,何只串結蕙與茝!
新注: 申椒-花椒。现在我们用的辣椒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从美洲传入的,驯化种植它们的是印第安人。古代文献里的中国本土的“椒”就是指花椒。胡椒是从西域经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的。
菌桂-肉桂。即香木,又名肉桂。久服面色光泽,媚好如童子。西餐甜点等也常用的。
蕙-兰花的别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狭长而尖,初夏开淡黄绿色花,气味很香,供观赏。《离骚草木疏》辑录王逸对蕙的解释:“蕙,香草,以喻贤者……依所种香草的气息,循行仁义,以身勉力,朝暮不倦。”他又描述蕙的自然形态:“蕙,洁草,似兰,绿叶,紫茎,生平泽中,花春开,兰先蕙后,皆柔杆,兰一杆一花,蕙一杆五六花。”
茝-白芷的又一个别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