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好文。 关于善恶,孟子讲性"善";旬子讲性"恶";告子讲性"可善可恶",

来源: 2022-05-12 06:35:2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他们讲的人性的善恶是从不同层面讲的:孟子的性"善";是指人的天性,应该对应弗洛伊德的"超我"

旬子讲性"恶";是指人的稟性,应该对应弗洛伊德的"本我",指的人的动物性。

告子讲性"可善可恶"是指人的习性,是环境熏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是人的意志力作用最大的部分,应该对应弗洛伊德的"自我"。

基督教里的罪,包含广大,并非只是我们日常定义的杀人欺瞒的大罪,他把微小的嫉妒,谎言,都归为罪,他说说的罪是指旬子的"性恶"部分;和告子的性"可善可恶"里的部分吧。


谢谢解读"马斯洛需求模型"马斯洛模型最高的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在佛教中是顿悟成佛,在儒家是修养成圣,在道家是修炼成仙。如果看佛道儒的最高自我实现,这个过程不是渐进的,是跳跃性的,不遵循马斯洛模型,因为那么圣人都只需要最底的温饱配置,从第一级需求直接跳跃到第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