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

来源: 2022-04-18 09:07:0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在某个系列中提到的两个观点:

1. 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

2. 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是实事,但外资作用被夸大,是政策改变宣传的需要,不是决定性的。政策同样也不是决定性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有些需要很详细的专业背景去理解。好在我们现在海外华人都有很强的统计基础。干这一行的专家更多。我给大家演示个基本的统计算术,就知道为什么只要工业化进程正常,中国的经济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快。

1985年前中国使用工农业生产总值为经济指标,除了生产性交通运输,其它行业都不算物质产品生产,只是再分配。其活动不计入经济总量。所以和1985年以后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完全不同,无法精确换算。再有,有的网友说,你怎么解释为什么改革开发后发展更快,而以前一穷二白时反而慢呢?其实这里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让我们先看单一因素的统计规律。

其中一个最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起步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因为受到耕地数量,土地肥力,气候水源等限制,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1950年,中国农业产值是工业的两倍。让我们以1950为基年,总产值基数为一百,其中农业67,工业33。再假定农业每年增长3%,工业年增长10%(大约符合五十年平均值)。那么,其它什么都不需要做,经济总量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会越来越快。这种结构改变带来的红利,要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基本吃完。

年份 农业产值 工业产值 工农业生产总产值 工农也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第三产业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增长率
1950 67 33 100        
1951 69 36 105 5.3%      
1952 71 40 111 5.4%      
1953 73 44 117 5.5%      
1954 75 48 124 5.6%      
1955 78 53 131 5.7%      
1956 80 58 138 5.8%      
1957 82 64 147 6.0%      
1958 85 71 156 6.1%      
1959 87 78 165 6.2%      
1960 90 86 176 6.3%      
1961 93 94 187 6.4%      
1962 96 104 199 6.5%      
1963 98 114 212 6.6%      
1964 101 125 227 6.8%      
1965 104 138 242 6.9%      
1966 108 152 259 7.0%      
1967 111 167 278 7.1%      
1968 114 183 298 7.2%      
1969 117 202 319 7.3%      
1970 121 222 343 7.4%      
1971 125 244 369 7.5%      
1972 128 269 397 7.6%      
1973 132 295 428 7.7%      
1974 136 325 461 7.8%      
1975 140 358 498 7.9%      
1976 144 393 538 8.0%      
1977 149 433 581 8.1%      
1978 153 476 629 8.2%      
1979 158 523 681 8.3%      
1980 163 576 738 8.4%      
1981 168 633 801 8.5%      
1982 173 697 869 8.5%      
1983 178 766 944 8.6%      
1984 183 843 1026 8.7%      
1985 189 927 1116 8.8% 279 1395  
1986 194 1020 1214 8.8% 335 1549 11.1%
1987 200 1122 1322 8.9% 402 1724 11.3%
1988 206 1234 1440 8.9% 482 1922 11.5%
1989 212 1358 1570 9.0% 578 2148 11.8%
1990 219 1494 1712 9.1% 694 2406 12.0%
1991 225 1643 1868 9.1% 833 2701 12.2%
1992 232 1807 2039 9.2% 1000 3039 12.5%
1993 239 1988 2227 9.2% 1200 3426 12.8%
1994 246 2187 2433 9.2% 1439 3872 13.0%
1995 253 2405 2659 9.3% 1727 4386 13.3%
1996 261 2646 2907 9.3% 2073 4980 13.5%
1997 269 2911 3179 9.4% 2487 5667 13.8%
1998 277 3202 3478 9.4% 2985 6463 14.1%
1999 285 3522 3807 9.4% 3582 7389 14.3%
2000 294 3874 4168 9.5% 4298 8466 14.6%

 

仅从这单一因素考察,文革期间7.1%平均工农业增长率中规中矩。到1971年,工农业地位翻转。到1980年,农业“拖后腿”效应基本消失。新的增长点被召唤。1985年,改变核算体系。加入了“第三产业”。在收入水平进入一个门槛时,第三产业发展会突然爆发。想像80、90年代,我们的口号正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算现代化。建了多少宾馆酒店,大学生数翻了几番,等等。这些在1984年前都不算产值的。加入第二个因素后,GDP增长率轻松超过10%。(我们假设一直保持20%年增长,有十年实际值超过30%)。而且,这个像当年的工业一样,在一段时期内有加速总量增长的效应。

当然影响的具体因素很多。固定其他不变,来测试其中一项的影响力(贡献度)是常用分析手段。在一个复杂并滚动的国民经济体系中,这种分析最容易做到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哪些仅仅是技术性现象,而不是政治家们宣称的是他们的某种特殊政策带来的。

具体因素的贡献度是随着时间改变的。五六十年代天气灾害带来的农业减产,对整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同样的损失可以忽略。早期一个大项目投产,大油田发现开采等,都有重大影响。等我们将一个一个因素都加入进去,就可以逐步还原成现实的经济图谱。

改变核算体系,甚至几个统计口径,都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并无法精确还原过程。但中国的统计口径改变,总的来说还还都是些大层面上的“正招”。像近十年来,诸如印度突然要将“黑市”、“家务”估算进去。英国宣布要将走私犯毒等加入GDP. 这些,确实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用心良苦的毛招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