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昨天的“跟帖”

来源: 2021-11-21 04:32:0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答复昨天的“跟帖”

 

 

 

有道,“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不接受历史教训。”但如果接受了历史教训,还有多少空间活在现实中?

 

是我们用历史在教训自己。而历史,则往往不过是过日子,日子过了就过了。我觉得,历史倒是在窃窃以告:我,啥也不是。我最想看的是你不管不顾地前行。

 

 

读明白点《资本论》,不记恨“东亚共荣圈”;

 

知道了司马迁之辱的来龙去脉,心底有了挥之不去的人生无奈之霭结集而成的苍凉和阴抑;

 

认识到鲁迅的大部分不过是“遵命”而行,一面感佩他的诚恳,一面也看到了他的时效,地效,人效;

 

张爱玲不想告诉人们任何。但当“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再加上百十年近代史,中西对照,才见到她的人生是怎样地遗世独立,怎样地耐人寻味。于我,知道了,可以自己活自己的;可以不拖泥带水地存活,可以自选对泥水的态度。

 

 

父亲一巴掌,张爱玲记了一辈子;经常挨父母打骂,我要去记它们,还能记住什么其他?但,我在回忆它们时,觉着它的充实,甚至完满。由此,我一下读明白了许多《安徒生童话》的趣味。

 

是我们自己将日子编成过去现在将来,是我们在找寻它们其中的所谓“规律”“经验教训”来框架,结构自己的视网膜,大脑廻路。

 

“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所以,活自己的趣味,小感觉,体会周遭的诸如此类。纵然“小心眼”,也挺乐意的。

 

 

在感受欧美生活的松快,寻常,感受既往的渐行渐远中,自己确实不怎么关心什么“为什么落后挨打”“中国二千年来大一统制度下的人性无论如何已经是扭曲的,西方纵然野蛮,疯狂,黑暗,然而顶多是兽性而已。”而且连从这些关切中找出点乐子来的兴趣几近荡然无存。不会忘了自己读过的,经过的,看到的。但一定是我在展开它,不让它展开我。二千年大一统和西方的嘛嘛,于我,是个什么东东?

 

尽力地去《尤里西斯》的街上走走,让自己也有几节《追忆似水年华》,得几分《小团圆》中的悲喜,已成自己的指望。

 

 

万圣节的南瓜扔掉,门上枫叶向日葵的花环将换上松枝一圈,上缀红果松果;看圣诞装饰,听圣诞乐曲… 忙不过来啊!门开世界新,二十四史变成个旧玩艺儿的日子,新鲜而美丽。忽然瞥见“只是发牢骚,没有建设性的意见”“西方学校也有霸凌”“姚顺的意思”….  呵呵,不读了。脑烧于此,圣诞蜡烛点出的火都有五代十国的陈色。

 

影云的闭着像睁开的片子,看了又看;玲兰听风《我的父亲》逐行地读;中间小谢的英文竟也写得气呼呼,可那气,比中文里发出的清亮我的观点如此。自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