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之为黑洞:成为本坛立风云一部分有感
俺上个帖子的题目叫《美之为美,看本坛的立风云有感》。本来的意思是思考:美,艺术中的美,美在什么地方呢?
上贴大部分以小说为例,说不同层次可能引发的感应。这些感应不是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在节律,而节律要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不同层面的东西与整体节律互相作用。这就是艺术美的规律。
最后部分说了一下俺从立的小说中得到的感受,以此为例来套上面解释的规律,说明为啥俺没有觉得这一章(也许俺此处没有特别说这一章,但别处应该已经说过了)特别好。
但显然,俺碰到了黑洞------就是立的《失去爱》。可以确定地说,是立黑洞,或者《失去爱》黑洞。
就因为提到了俺读过的一节,上面的抽象话题就成了《失去爱》的读后感。生生地把俺从吃瓜吃瓜者的位置上给拽到吃瓜者的位置上----卷入了立风云(俺的原意,不是立的创作是风云,而是创作引起的评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谁说的?错得太离谱了!俺在十来个《失去爱》的读者里看到了十来个一模一样的黑洞,把另一类话题当成读后感吸到《失去爱》的读后感里边去的引力超强的黑洞。
好,现在说黑洞。
黑洞,评论中的黑洞,“黑”在什么地方呢?
黑在成见。成见,就是不顾现实,不加分析,已往的经验与看法,拿来就用。
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比如,以往有一个同伴被毒蛇咬死了,后来看到毒蛇不加思索转身就跑的,他们活下来的几率就这比留在原地进行观察分析的几率大得多。
它的坏处就是浪费时间降低效率。比如,看到一根绳子就想到毒蛇一样转身就跑,就比留下来观察分析的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体力。
回到文艺创作与评论上来。
艺术家们表现苦难或者平凡或者任何东西,在好的作品中,这些都会成为节律的载体。传统的说法是“典型化”。但典型化其实有点儿皮相,并不是把共同点抽出来就是典型化。在俺看来,典型化就是要突破事情本身所在的层面,深入到节律层面,这样,无论写什么都会深刻。相反,今天很多作品也能做到情节上的典型化,但是根本没有感染力。在俺看来,就是创作者没有能力深入表现。浅层的典型之下,可以感受到戏谑或者庸俗,却感受不到深刻与震撼。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普遍有一种控诉情绪。在俺看来,这种情绪过浓,跟现代文学中的遵命一样,妨碍了作品达到更高的高度。这其实也是一种黑洞,无论什么情绪或者思想,太重就会湮没节律。
评论与欣赏也一样。其实所有的评论都有黑洞的成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成见去解读作品。成见越多,触及节律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读者的节律本身就被包裹起来了,很难与作品的节律相应。比如,拿思想性去评价作品,评价的就不是艺术本身,艺术成了思想的载体。拿象征隐喻去评价也一样,这些东西非常主观,即使感受是真实的,也是非常个体化的。但如果感应作品的节律,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客观。但它的代价是,读者有能力跳出成见对自己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