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的中国城市很少,城市除了皇戚贵胄,极少数的达官贵人,凤毛麟角的知识权贵,租借地的人,少数买办阶层,他们的这个人口数很少占

来源: 2020-12-08 08:40:1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其他各地名望家族豪门也必有与皇家有千丝万缕的人脉关系,尽管中国科举给了普通人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但是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的伴随,民间农家子弟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何谈中举?殷实人家偶有所成一举成名天下知,伴随了多少范进中举的乐极生悲,陈世美的不近人情的故事?

渐渐的时代进入革命,造反可以翻身,人人皆可出人头地给了许多人希望和机会.但也是只有数人真的成龙成凤.大部分人依然希望规矩做人有一天改变门庭.传统儒家思想的道统,君臣佐使,男尊女卑,君贵民贱,上智下愚,是中国文化千年主流,深入到每一个阶层,即使造反成了人上人的,有文化留了洋,没文化做农民工的都自觉不自觉都在它的影响制约之下行为,秩序,教育,思维.信仰,最重要的包括婚姻的门当户对。

中国农耕文化本来最重要的是乡绅阶层传承的儒家思想,祠堂文化,稳定的殷实的地主家庭的价值观念。过去的地主大宅门里的人对城市里的流行价值观并不特别感兴趣,他们只对皇家尊敬.

共产后人群重组,阶层倒戈,户口制度,城乡差别加重人身为农民成了卑贱的标志,城里人被责罚是流放到农村,这种概念主义强制推行破坏了中国大部分农民自给自足悠然自得靠天吃饭的状况,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为中国农民的自身骄傲和平和心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事实他们的贫穷和没有机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乡差别的意识,地方差别的现实,最终难以在一夜之间改变的是一个人自小被出身身份户口加给人的心理阴影,甚至扭曲 ,鲤鱼跳了龙门之后在成龙的一生中,他自己的身份认同的挣扎,和周围永远有人在不断提醒他的过去鲤鱼 出身的眼光,才是凤凰男女故事背后的缘起,还有那些“大院出身”的口气和 羡慕或恭维,甚至怨恨嫉妒不也是共产文革的出身论带的后遗症吗?

现代化中人们更想追随的是:英雄不问出处.

人生来平等其实不是事实,人一生争取平等对待并平等地对待别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凤凰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