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读《失去爱》的时光
忙碌的生活让人开始把读小说当消遣来放松精神,但我又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挑剔。某一天,在城里原创坛碰到了《失去爱》。作者,立。
可是,人物的出场时空错乱,故事读着读着就读丢,特别是如果哪天没上网,漏了某章而自己还浑然不知,我就开始疑惑,是立写的错乱了,还是自己凌乱了?
但,它像磁石。
从没想过放弃读它。它颠覆了以往阅读的习惯。即便随机打开一章,也能马上进入某种情绪。它显然不是让你来消遣和放松的。它包含的东西太大也太重。它饱含感情。它直戳心灵。它能让你在纷繁中安静下来。
失去寻找,离别重逢,生和死----- 其实,我们在经历,又在忘却;我们在挣扎,又在淡漠;我们在伤感,又在欢愉。。。。。。
是的,阅读是件极个人的事情。阅读像是独自走上一条未知的路,你不知前面是会是什么,但一定会期望在阅读中和某人某景某种心情相遇,而他们早已与你熟识。
实际上,上面这些文字摘录于三年前读完《失去爱》的读书笔记。那时断断续续,写过七篇《失去爱》读后感发在原创和茶轩。而有时我又怀念那时作者读者的互动,读一篇篇,一条条的回复跟帖,让人有种,啊,你也在这里的莞尔。当时太多的互动,现在想来是多么珍贵,阅读有如此氛围,而我有幸在其中,感恩。
摘抄几位网友的给《失去爱》的留言,谨当对我非常喜爱的立的长篇小说《失去爱》的推介。
冬梦:《失去爱》是本关于生和死的小说,众多人物时空交错,在宿命的迷宫里自以为是的乱撞,神秘,浪漫,蒙蔽。“喜欢神秘的作者是一种幼稚的浪漫,一种潜意识的自求蒙蔽”,这是立说的吗?又一次他的自我矛盾:))我也曾想写《失去爱》的读后感,觉得人物刻画在精神上异常非常丰满,但缺乏世俗气味,让读者比较难related to themselves。。。想想还是放弃了:))
雪伊:读来有一种感觉,像是不经意,走进一栋estate sale的老宅,主人故去,收藏颇丰。有似乎无心堆砌堆积的破烂儿,亦有极有品位的精品。。。在众多的房间里穿梭游荡,耳边伴随着冗长的梦呓般的碎语,描摹屋主生前的各种奇闻轶事。。。有时候,看着墙上的一帧照片,或是翻看着一本旧书,恍惚间,就会穿越附体,觉得自己就是这房子的主人,故事的主角。幽灵般地看到自己的过往,今天,与未来;心中混合着感动与悲哀,庄生梦蝶,不知身在何处,生为何人?看到一些诡异甚至恶心的收藏,会觉得厌恶,觉得收藏者病得不轻,药不能停。。。听着背景旁白的介绍,会感到怜悯,觉得逝者拥有过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看清了人生与世界,却一无所有,甚至迷失了自我。。。看到最后,觉得这屋子,是一座走不出去的迷宫,将屋主圈禁在“自我”的幻象里,苦苦挣扎,不得其门。
爱看起来是自我与外界与他人界线感的消失,与某种意义的弥合;与自我的清晰,清醒,理性相对立。而其实,找到爱,就是找到了自我的边界,自我的定义,自我的映射。。。否则,自我仿佛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下笼罩的黑洞,摸不清,填不满。最恐怖的是,走着走着,你会发觉,你和这房子的主人一样,走不出去了,迷失在无边无际的收藏之中,无数的房间,无数的门,无数的镜子,无数的自我的影像,旁白的声音好像并不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头脑中的幻听与自白。。。你不知道,是读着别人的生活,还是活着自己的。。。文字中,有死亡的味道,人生的真相。。。走在其中,感觉很多负能量,无力,无奈,沉重,绝望。。。周而复始,却无法突破的轮回与复制。。。太黑色。。。
闲看:我是从半路开始看起,立刻被吸引住。那些文字叮叮咚咚地流淌出来,随意流畅,浑然天成。我当时立刻赞了作者有相当高的写作天赋。但我很快就迷失了,不知作者意图表达什么,一个男人的婚外恋、同性恋系列杀人狂、又一个男人的婚外恋、娈童的贪官、犯罪心理、遗传基因、物理数学、一个精神病,又一个精神病、音乐、诗、美术、摄影。。。五花八门,跟开展览馆一样,读者可以普及各方面知识,但是的但是,我是在看小说,习惯于摸着脉络走。看了若干集后,还是在雾里游荡。我问了一句这些人有什么关联?作者的回答让我更困惑,一时间我以为他在写科幻。这倒不能怪作者,谁叫我没从头开始看呢。那我就想了,看看小说主题吧,失去爱,可我真没看到哪里有爱,所以我又评了一句:没有得到过又何谈失去呢?作者回说:晓峰对两个女人都有爱。好吧,我想,肯定是前面我没看那部分写的。后面的若干集内容更加发散,我既没有脉络图,又对庞杂的知识缺乏求知欲,所以只好跳着看了。这一跳很糟糕,越看越没兴趣,连找金句的愿望都没了。直到最后看到点戏剧性情节,才精神大振。请原谅我这种层次较低的阅读习惯。然后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从第一集开始读起。这一读太惊艳了。小说前半部写得真精彩,结构精巧,手法高超,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段落。
逸T:立采用“正常”的方式写故事,会有不少大家喜欢的精彩作品。这部“失去爱”,让我想起建筑界的老顽童坏孩子Frank Gehry,他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像一堆“华丽的垃圾”,甚至随时会倒塌的房子,没几个人看得懂,但绝对有冲击力,美在哪里不知道,丑在哪里显而易见,但他是成功的建筑革命家,没有人也不可能去重复他的做法,但他的独到之处有众多的追随者。视觉和文字艺术有着观赏方式上的绝对差别。如果有人可以耐心读完这篇大作,已是极大的成功,毕竟令人费解庸长的文字和繁乱的时空人物交错要靠读者自己去解读。
fpxjz: 你批评得很好,我很早就嗅到你这部小说很独特,因为它的杂乱让我很焦躁,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使我混混欲睡。我一直在寻找你想传递的信息,而且好几次似乎感觉到你要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抓住。有时我甚至想你可能想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堆乱麻,但再乱,其实还是周而复始延续着。有时觉得这个小说正好代表了这个可怕的时代,任何人可以接触到无限的信息,很多真理,很多假造的,很多鸡汤。。。。可惜面对人类史从未见过的信息过剩时代,我们的大脑反而不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了。
我们惯有的思维也一样。我们喜欢时间顺序,因为我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喜欢看见人出生成长死亡,当然偶尔回忆死去的失去的人。我们喜欢一条线的逻辑,比如因为1所以我们可以得到2,从而得到3或者4.。。。但是我们惧怕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可能性。。。所以连人类操纵的股市也会面临未知而大起大落。。。我们读小说的人其实在寻找那条线。。。我准备重头读一次。
简萝网斋 :时而具有深度, 时而有力量,细腻,感性。 语言忽而平实,忽而唠叨得几乎让人生烦,忽而具有横空出世的诗意, 总有泥沙俱下的感觉。好像一道当地菜,你看第一眼的感觉是陌生,混沌,看不出眉目,几乎就像转身走开,而一旦尝了一口,又觉得里面颇有些滋味。
拥抱哥:我敢保证立从来没有从头到尾都读完过原创里的任何中篇以上的小说。因为,在立的眼里那些都是浪费时间和笔墨。我感觉立是一个天才,因为天才就是与众不同,而且敢把自己的不同表现出来。当然,我发觉立有时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太随心所欲了,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有时侮辱读者的智商,特别是他自己写的那些跟贴,那些随手写的诗,我想说,不是分成行就能叫做诗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立的小说比诗好的原因之一。
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很吝啬于夸奖别人。因为当我夸奖别人时,我立马觉得我损失了一部分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一定要夸夸立。因为,对于一个天才写手,他需要的不是批评,特别不需要雪伊的批评。而是鼓励。要用特别直白的语句去大声赞美,去鼓励,增加他的信心,让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这样他就会自己激励自己,写出最伟大的作品来。有时,看到读者固执地跟立掰扯,我都替他们着急。对现代文学发展不太了解的人就不要妄评了,好不啦。我觉得立来原创是原创的荣幸。因为立这样的一个写手,原创一百年也只能有这样一个。为了证明我不是瞎说,去看过立的博客,我只举出一个例子:别人都说他的那篇巴尔的摩写得好,我并不觉得怎样,但是我觉得立写得最好的一篇短篇名字叫一见钟情,世界上最浪漫的相遇。当然很不幸地这部短篇被收进了关于爱这部长篇之后,原有的光彩顿时暗淡下来,就好像你走进卢浮宫,在古典油画里看见一个现代派油画会觉得非常好。但是同样的作品被放进一个现代派艺术展后,会被淹没在充满四处墙壁的现代怕油画里,就难以展现独特的风采一样。
立的这一篇小说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如果我是十月的编辑,我会给立单独出一本特刊,并且在前言里断言说这是一个中国文学里一个划时代的作品,里程碑的作品,足以让王小波他们失色的作品,王小波苏童余华王朔已成过去,莫言的时代还没开始就早已结束了。我特别希望,中国能有法国的午夜文丛那样的出版社把立这样的小说介绍给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读者读到立的作品,欣赏立的作品。当然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小众的,曲高和寡的出版社,也赚不了钱的,但是,我想立也不会在乎有多少人读他的小说。只要有几个人真的能读懂了就行了,如果将来我有钱了,我要赔钱给立出俩三本专辑,一本是这部,一本是他的诗歌,一本是他的短篇,如果将来有人想给我出书,我一定对他们说,立的小说很好。
影云:非常喜欢这个结尾!充满了诗意!让我想起外祖母去世的那一夜。我就在她身边。她的呼吸越来越微细。她的脸上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宁静和光洁!当窗帘突然沙沙响起,我感觉道她的离去。这一生中真正令人回味的多是情感:无论生活是被怎样的充满。谢谢你的分享!再重新读一遍。
Luumia:真就这么写完了吗?好长时间以来每天早上看一章“失去爱”已成为了一天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也要“失去”了吗?如果逝去的时光就是历史,那么这部小说无疑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时代史诗般的记录,那些相似又亲近的灵魂!立,出版吧!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小说!谢谢你!作为读者,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