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推荐

来源: 2020-11-19 18:32:1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大概我们的欣赏途径和爱好不同吧。我一般不太读文章,除了发表在茶轩的,原因是读起来问题太多,而作者却早把那些疑问抛至身后,而我却放不下,因为前面的可能是后面的基础。举几个例子:

但是中国人学得来那种“万物终枯”的表达风格,学不来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悲观。

这应该和具体的制作表演电影人有关,冠之以中国人实在不妥。中国人里面肯定也有那样的,顶多是还没有机会展现而已。类似这样的说法并不只是这一处。

 

东洋没有这个东西,他们是真的信仰破碎,信仰悲观,进而美化这两样东西。日本人这样是跟他们的地理环境有关。

 

虽然民族的特点与地理有关,但地理一般不是最主要的,像日本地理环境的国家也少,但大部分并没有日本人那样的特点。

 

而且这篇文章和中国关系不大,后面也没有再提到中国,不知道前面说这么多有关中国电影的似是而非的结论有什么意义?

 

而且秦瞳好像也没有真的看懂这个电影 - 简单的叙述给我的感觉就是完全虚构的故事,没有可能真实发生。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那要么秦瞳没有看懂,要么导演没有拍出来 - 那秦瞳仍然应该指出来而不是径直在道德上开始进行论述和判断。

------------------

 

当然这样的要求或许对于这样的文章有些吹毛求疵了,所以我不是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