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舞文弄墨的,原来还是在文字里面转圈

来源: 2020-08-05 16:30:1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不是转文字,而是被文字转。原先就设定了偏执的观点,看什么都可以圈在自己设定的圈里。就像一个人非要带上红色的眼睛看,当然所有的东西都显红色了 - 不是本来是红色,而是被你硬生生的变成红色。

道德的表现没有什么一定的,比如说,表扬人可以是符合道德,也可以是不符合道德的。骂人也可以是符合道德的,也可以是不符合道德的。你举的所有的例子都是这样。你可以批评某些被视为道德的观点,也可以不屑于某些高举道德标牌的人,但是你没法触动道德 - 因为你说的都无关道德本身。

了凡四训里面有两个例子:

-------------

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