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 (2) - 相对还是绝对?
总有人觉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个相对的世界,比如高低,好坏,顺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比如说俺自己就是这样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860/201907/32139.html
相对的世界代表不停变化的世界,高低好坏顺逆无时无刻的在不停的互相转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看似相反的其实是共存的,甚至互为依托。就像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屡战屡败的过程中,成功的因素也在逐渐形成,同样的道理,“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易经》对于这种道理讲的最明白透彻。每次看到“泰”卦和“否”卦就不禁想起了唐王朝,开元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武功等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开元之后的天宝年间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达700斤。然而达到“泰”的同时“否“也开始成熟,一场安史之乱将巅峰一下拽到谷底,甚至没有任何缓冲。之后中国再也没有恢复,而安史之乱对中国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明显。按照蒙曼老师讲的,中国历史上的下一个人均700斤是在1982年才重新达到,(稍微有些怀疑,因为后面的宋朝在经济方面应该是超过唐朝的)可千年前的粮食是纯天然,比现在的有机还要有机的多的多。而且以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这样比是不公平的,其实各有所长,现在很多人喜欢现代的工业带来的一切,那只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农业社会的种种优点,而那些是工业社会根本不可能带来的。
既然相对的,或者说相反的两面都是互相包含,互相滋生,那其实正说明相对的本质并不相对,而是统一的。如果相对的两个因素毫不相关,那为什么事物总是显出相反的趋势呢?比如说,生和死,老和少是相反的,如果两者是分立的而且毫无关联,那一个人出生之后,为什么总会老总会死呢?如果生和死无关,老和少无关, 就算有老和死,那总也应该有不老,不死的吧?可有谁见过呢?昼夜交替,寒暑相易,花开花落,世界生灭,往复循环 - 既然有生就有死,为什么有死就没有生呢?世界万物都在轮回,为什么生命就不会轮回呢?自然界在不停的向人们宣说着世界的真相 – “尘说,刹说,无间断说 “,可是总有人看不懂,或者说,视而不见。
如果生命有轮回,身体在刹那刹那间变老,那在生命中有没有不变的东西?有没有不生不死的东西呢?答案是有的 – 一个人的见闻觉知的本性是从来不变的。举个例子,一个人的眼睛看见的功能从来没有变。那睡觉的时候人还在看吗?是的,用一束强光可以把人唤醒说明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见的功能,因为如果睡觉的时候人眼睛不看的话,怎么照他都不可能醒。那盲人还有见的功能吗?是的,如果问一个盲人他看到了什么,他会说眼前一片黑暗。如果能见的本性消失的话,他是看不到黑的,就如同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人们虽然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任然可以看到黑暗。那一个人年纪大了要带眼镜,是否说明见的功能退化了吗?没有,这只是见的外缘肉眼发生了变化,而见的本性没有变化。就如同把一块布放在一个人眼前,虽然他看不到远方,但是不代表他能见的见性有任何的变化,而只是他可以看见的外缘变了。既然人的见闻觉知的本性在一生中从来都不变,那说明在前生中也没有变,在后世中仍然会继续。人是这样,一切有情的生命都如此。身体消亡了,但是见闻觉知的本性不会有任何变化。
我们的世界看似相对,其实绝对 – 道理很简单,一切万物出于同一个源头。易经《系词传》对世界的起源是这样描述的“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鼎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大极“即是”太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易经的描述完全一致。一切的起源来自于《老子》的“道“,《易经》的“太极”,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就对应着“空” – 是的,一切万物都来自空,而且当下就空。
做一个类比:不同的物体无法共存,比如一块石头放在海水中,石头占的空间一定没有海水,海水在的地方也一定不会是石头,拿走石头海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占据石头原来的空间。即使撒一把盐到海水里,虽然眼睛看不出,但微观上仍然是各自所住的空间了了分明,互不侵犯 。那么我们所在的空间呢?一个茶杯被挪走之后,马上在原来的空间留下“空”,慢慢的挪走是这样,飞快的挪走还是这样。世界上的万物哪个不是呢?所以一切万物其实就是空,当下就是空,所以万物可以和空任意的共处。佛法里有更直接的描述:把物体层层分下去到微尘 – 相当于原子,再分下去是色聚极微尘,再分下去是极微之微尘,如果再分下去,就是虚空了。所以极微尘又称为邻虚尘。既然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微尘构成,而微尘都出自虚空,当然一切万物都空。现代科学的结论也很接近,一个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只是原子的十万分之一大小,电子更小的可以忽略。而即使是构成原子的更小的微粒其实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波”是几率波,当然本空。“粒”是”波“的相,相有体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面讲的“空“是佛法里讲的”虚空“,而不是真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因为虚空本身也是一个相,所以虚空其实也是由”空“而来的。
空是指的什么都没有吗?如果这样认为,还不是空,因为“什么都没有“本身又立起来个“有”。那这个佛家的“空“,道家的”道“,儒家的”太极“和人们不变的见闻觉知的本性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都是一回事。
世界万物同源,所以“一“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相当重要,因为”一“是道的本体。如果人们只知道有万物,而不知有”一“,则一定会背道而行,背道而行的因一定会带来背道而行的果。这一点,有的人生而知之,有的人学而知之,有的人困而知之,如果受困受苦都不能明白,那就只能继续受苦。虽然”一“是体,但是其用却无穷无尽。虽然”空“是体,但是其”相“却层出不穷 – 所以有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树木牲畜,人类的各种活动,以及一切的一切。其实看看汉字,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不都是”一“吗?这不就是说一切都来自于”一“吗?如果能明白”一“,止于”一“那不就是”正“?正就是一切学习修行的终极。
对于“一“的功用,老子如是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大概也是”乾清宫“,”坤宁宫“命名的由来吧。”道可道,非常道“,”一“作为”道“的本体就像道一样,说不出来找不见,可是另一方面,“一“看似无用,却为大用。看似无为,却是无不为。如何用“一”,以后有机会再探讨吧。
说了半天”一“,有人问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您说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