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瓦尔第到巴赫的儿子

来源: 2019-04-27 14:42:1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西方音乐公认的顶峰是巴赫。不过这个公认是后来的,巴赫生活时代,几乎和他同时的维瓦尔第,才是真正名骚欧洲。

维瓦尔第在世的时候,就有上百部作品在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等欧洲大都市印刷出版;乐谱手抄本传到波兰、瑞典、挪威 ……。而当时的巴赫,也就是一个地区名人。

两个人去世后同样都被遗忘。接下来,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亲自指挥《马太受难曲》,巴赫才率先“复活”并逐渐家喻户晓。维瓦尔第还要再等上近百年。

今天说起维瓦尔第,可能不少人知道的就是《四季》了 --- 比如客服电话的等待音乐,十有八九就是。其实统计下来,维瓦尔第留下了八百多部作品。相比之下,巴赫留下一千多部。但是巴赫作品里没有一部歌剧,而维瓦尔第一生创作了近五十部(可考)歌剧,这一点上,能和他“双足鼎立”的,是同样同时代的韩德尔。

当时没有唱片,更没有油管,旅行也不容易,远距离音乐交流只能靠乐谱。据史载,长年足不出户的巴赫,全面接触意大利音乐是在他第二次到魏玛的时候。

当时魏玛宫廷里收藏有许多意大利音乐家作品乐谱。巴赫眼界大开,如获至宝,把玩不已,并开始着手大肆“改编”,留下了二十余首后人所称的“魏玛改编曲”,其中多数“原本”是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比如维瓦尔第的双小提琴 d小调协奏曲 (Concerto in re minore RV 565)

被巴赫改编成同样调式的管风琴协奏曲 (Concerto in d-moll BWV 596)

 

巴赫“改编”版的艺术价值,后人众说不一。有人说巴赫改编丰富而宏大,还用了原作者作梦都想不到的和声和对位,倒更像原作而非改编了。也有人说巴赫僵化了原作柔美的曲线,失去了透明的音色,简直就是把五彩油画变成了黑白照片,等等。

当时“知识产权”问题不是那么明确,乐曲“改编”更是常事,而且巴赫都注明了原作者姓名 (见下面巴赫侄子抄本封面),所以,虽然“改编”类似“翻译”,但并不涉及否是“综述”的问题。

 

然后,接下来……

巴赫一生两次婚姻,共生过二十个孩子,活下来的有四个被培养成为音乐家。 但是巴赫“乐教”之外的“家教”显然不无欠缺之处。巴赫去世(与维瓦尔第同月同日)之后,他的大儿子,威尔海尔姆·弗里德曼·巴赫,把老爸的一些作品据为己有,其中就有这首管风琴协奏曲。而且,小巴赫甚至懒得再抄一遍,直接在老爸手稿标题后面加上了 “di W.F. Bach manu mei Patris descript”字样,意思是“我老爸手书 W.F. Bach 的”:

 

以致后来相当一段时间,这部曲子被归入小巴赫名下。当然,既然小巴赫连抄都没抄,显然也不能算是“抄”袭

 

直到上世纪初,才有人意识到老巴赫手书这部改编曲谱的时候,小巴赫才5岁……

下周六是维瓦尔第诞生341周年,是为记。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