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厨师的生活感悟
咱妹和丹儿说老汉有升温功能,不成。这个有自知之明,上个月家里取暖费好多好多,去冰场逛也没出啥险情什么的,*_*。不过,真从起点算,还是有些供热功能,会做饭。咱国的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饭也发热,如此说厨师都属升温从业人员。本老汉就是后起厨师。
把饭做熟,可以充饥,不算厨师,茶轩的朋友都知道仅仅充饥的饭做出来啥样,不点那谁的名了,^_^。能有“厨师”这个头衔,做出来的饭得对食客有吸引力,能出美味。
和许多其它行业一样,能成为厨师需要一定的天才,不是谁都能成厨师。什么天才?能吃出味道。篮球的天才需要在球场上检验,政治天才有了选举才能显现(不是咱国政治),军事天才需要对手的头颅证实,可筛选厨师的天才容易许多,能吃出啥好吃就行。换句话说,厨师的天才很简单,一个字:
馋。
这个天才老汉有。
必要,但不充分。从馋到厨师,另两个条件是吃过美味和馋感得不到满足。
老汉吃过美味,咱妹她傻哥的娘是位半业余美食家,一辈子好吃。文革中,娘被下放湖北与河南的“干校”,母子离散很长一段。娘每次回家,都要带些乡下的食物或是食材,从不落空。一次,带鸡蛋,长途颠簸,蛋多破,蛋汁突破多层包装,浸了娘一身,在接站时见到穿了一身似腊盔甲的娘。文革中,没什么食材,所谓“美味”和现在的鲜炒鲍鱼相差十万八千里。就是如此,能偶得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娘也能做成其美无比的佳肴。直到现在,这款家传的西红柿炒鸡蛋仍是老汉应付紧急情况的救援组合菜之一。
有了馋这个必要,又有了吃过美味这个充分之一,那么充分之二呢?
后来娶了领导。
领导是下放边疆10年的北京大妞。
其实与下放不下放、边疆不边疆没关系,老汉见过的北京大妞,没几个能做厨师的。这其中文化原因需要厚实的功力去探讨(庆丰包子在北京能火就是个线头),老汉没那个实力,不讨论了。领导开始每天领导老汉之后,充饥的功能由领导承担,负责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老汉对领导说:亲爱的,这多年你太辛苦了,从今往后,所有的饭我包了。领导双手一掸,围裙一递说,What took you so long?
一个必要,两个充分,老汉成了厨师,后起厨师。
除了丹儿说的焖牛肉与烤豆腐外,老汉还是有不少拿手好戏。烤蘑菇,烤鳕鱼,木须莴笋,冒牌北京馄饨侯,什锦烤面, 韭黄香干炒任何(看需要),醋熘白菜,烧二冬(冬笋冬菇)。不多列了,再列就有咱妹那个“不怀好意”的美食帖嫌疑,*_*。不见得啥“高级”食材,关键是每道菜要抓住要害,做妙做精。
生活感悟?
生活跟着兴趣走。食色性也,不要逆性而行,逆性是很蠢的事儿。最经典的例子是“斗私批修”。撒谎,虚伪,最后逆性不通原来的顺性也被破坏了。跟着兴趣走,只要不侵犯到别人的利益,能做好也会幸福。如果升温是你的兴趣?“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走,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
跟着感觉走,最后回归自我。
老汉不善“鸡汤”,这是离“鸡汤”最接近的了,^_^。
谢谢茶轩所有朋友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