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家 ( 1, 2 )
1.
《回家的路》是在去北京候机时买的。当时正被回家这么个事情以及这个事情之后的所有情绪絮绕着。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就一见钟情。其实那已是结结实实踏在这块土地上整整十天了。
人在旅途,读另一个旅途上的人的故事,很应景,实际是,他的心绪你能很容易的感觉到,或者说他的心绪和你的,彼此相通。
而且,我喜欢这样的叙事口吻----“列维选了个靠后的座位,蜷起身子,倚在窗户上坐着。看着车窗外的那片土地---他即将离开的土地,看着田野里快要被热风烤干的向日葵,猪栏,矿场,河流,还有路边开始泛绿的蒜苗。”
可国航的服务太好了,还没读几页,早餐就送来了,我是吃过早饭来的呀,这个点,早饭已过,中饭太早,---- 回来不几日就明显的感到,国人太注重吃,太讲究吃,人们在吃上倾注的热情,花费的时间不知是不是该用感动这个词。但至少,用大米白粥配咸菜做飞机上的早餐,真挺让人感动的。大米粥+咸菜,在这些天过于丰盛的食物中显得这样亲切可人。
就在此刻,脑中跳出一个画面,那是前两天从一个城市赶往另一个城市的大巴上,----在许多城市已通高铁的城际交通中,这种大巴显得很土,但却让你看到这个社会另外一大群人的生活状态。
这个状态浓缩在一对父子身上:一个三十多岁的父亲领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父子俩满脸汗迹,衣着脏旧,一看就是乡下进城打工的人家。三个多小时的行程,小男孩不住地在哭,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最后嗓子都哑了,他反复哭诉着一句话,偶尔加杂另一句。父亲疲惫而无助,却有着极好的耐心,至始至终反反复复也是一两句,“不哭不哭,就要到了。”
孩子哭诉的是,“我要回家。我要吃稀饭。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不得不说,在这个孩子心里,回家这件事,可以和稀饭联系在一起,而却无关母亲。---- 这,令人心疼。
2.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远,但他的心却可能会跟不上他的脚步。”
这句之前就让我怦然心动的话,原来出自《回家的路》。
走的很远的意思是什么?他的心跟不上他的脚步,又是如何呈现?其实,不短时间以来,我挺烦自己对一些事情,情绪纠缠不休。人生是很简单的,生活是很简单的。清醒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自己。
本来这次回国休假,是从欧洲绕道到重庆的。没有什么同学朋友的接来送往,回家只想在家中陪家人,漂洋过海的回家,最想看的只是家人。
北京的好友却在国家大剧院为女儿订好了芭蕾舞《睡美人》。他一直知道女儿对芭蕾有着痴迷的爱。这就有了我和孩子们的北京之行。
好友是大学同学。他是北京---洛杉矶的飞客。我们是几个月不联系,但一见面便可以彻夜长谈。他曾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好友不足以表达三十年的情谊,定义为蓝颜比较靠谱。蓝颜就蓝颜吧,我不反感这个词,就如我也不反感红颜这个词一样。说到底,我和他都不是讲究辞藻的人。和他彼此的信赖,来自长年点点滴滴的累积,如何称谓倒是很无所谓的。
他把我们安顿在建国饭店,临窗俯瞰就是车水马龙的长安大街。
我们散步到天安门,孩子们对这个巨大的广场兴趣盎然,我却无法不让思绪游离,这里曾发生的故事并不久远,那些饱含着年轻的热血热诚热望就在这个六月的傍晚的上空又依稀重现,尽管你有点恍惚,那些场景犹如海市唇楼。
我没和他提起,或许,我们永不会再提起。
我们谈起了同班同学。他一向少于参加班里活动。除了他的确忙,兴趣在更大的空间以外,我以为他也在回避一位喜欢他的女生。
有次我梦中和他讨论这事,我笑他没有真正的放下,“佛说,真正放下是放下内心的贪执和嗔恨,并不是行为上的隐匿和淡漠。”“内心的事得请教佛,可我在行为上并不算隐匿和淡漠。看,你都没加入班群我倒加了。“
的确我一直婉拒着同学们的加微信的要求,理由之一是我几乎不用手机。
我在他的手机上浏览同学们在班群的交流,突然,我有了很想见见他们的欲望。北京是大学同学最集中的城市,而这里的一个女同学已在四年前因病逝去。
“见吧,来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