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词话(二)明月不胜愁: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

来源: 2014-08-19 13:08:3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秋词话(二)明月不胜愁:我醉歌君和,醉倒君扶我

    苏轼词中写中秋最有名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人们把这首词赞作“千年中秋词之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写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日。作者当知密州(今山城)。从小序可知,此系醉后抒怀之作,同表达了兄弟子由的怀念。作《水 明月几有》,与已有六年没面了。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之感,故有此作。全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处处在抒人的主情感,生人生感慨,是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达情怀收尾,是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美价

 

苏轼写“中秋明月”的词还有:

 

念奴·中秋

 

凭高眺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来光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楼,乘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杯邀月,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翻然去,何用骑鹏翼。水晶里,一声吹断横笛。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空万里无云,得更为辽阔。月亮的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楼玉宇上,仙女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中的清自由,秀的江山像画般的美,看去在朦的月色里,影婆娑。  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如此良宵,邀月心,用酒愁,但悲愁在。不要辜良辰美景,此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去,在明的月里,把横笛吹得响云霄,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除了有格外明亮的圆月,也有云遮月的时候。轼写了一首小《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涉及情,述作者与其胞弟重逢,共中秋月的事。同时,也抒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与感慨。 这首词套用苏轼的话来说,“似词又似非词”。因为《阳关曲》这个词牌,得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此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但是形式上是一首七言绝句: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此生此夜不好,明月明年何

 

    夜幕降,云气收尽,天地了寒气,河流泻无声,皎的月儿到了天空,就像玉样洁白晶。我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的美景,真是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观赏月亮呢?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水空明的感

 

  月明星稀,河也得非常淡。“银汉无声”,似乎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也就“无声”了,天宇空,明月得格外,恰如一面“白玉”似的。 用“玉”的比写出月儿冰清玉的美感。而“”字不但予它神奇的感,而且暗示它的。两句并没有写月的人,但全是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更兄弟聚,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此生此夜不好”, 佳会得,当尽情游,不今宵。不,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人慨“此生此夜”之短。 “明月明年何看”, 是抒“离”。同,“何看”不,也是自己寓行踪萍寄之感。

 

  苏轼的中秋词《西江月·世事一大梦》,写在“乌台诗案”结案不久,贬斥黄州之初。又是“月亮明,却被云遮住”。也同是寄他的兄弟子由的。他们分后,久未

 

《西江月》

世事一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叶已廊,看取眉头鬓上。

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与共孤光,把凄然北望

 

    世上万事恍如一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动树出的声音,响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酒并非好酒,却客少愁,月亮明,却被云遮住。在中秋之夜,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反映了作者居(zhéjū),被降后的苦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上片写感,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壮志之酬;下片写悲,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全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序与感慨身世、抒悲情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命悬一线。 监狱生活更是阅尽人间沧桑。 宾客不至,岂缘酒贱?一介罪臣,避之不及。一轮明月,云遮雾罩,小人当道,君子遭谗。中秋佳节,无人共度,孤人独盏,凄然北望。思亲之情,怀乡之意,忧国之心,浮萍之感,寂寥之实,齐聚心头,酸甜苦辣,惟有自知!

    兄弟的传记,记载着他的手足深情。坡写朋友的中就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写了《水 明月几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的中秋,来到徐州,与相聚。兄弟七年未,自然十分喜,一起登楼月。特作一首《水 徐州中秋》来回其兄。方平荐南都(今河南商丘)签书判官。他与兄长苏同往南都拜谒张方平。安好家属后,又随来到徐州,桓了一百多天始。在徐州与共度了年中秋。低沉感,感慨离合。他兄弟情,互相唱和,解慰藉。

《水 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但想到中秋一,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幻莫,再聚不知何,心中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外思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未卜啊!一悲从中来,凝噎,忍不住转过,青衫泪湿。

    苏了,微笑:“子由,‘明月不愁’,‘依旧照离’,是好,但何苦太悲”!了开解,在分手之再作词以和之。

《水安石在海》:

安石在海,从事惊秋。中年难别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冕,恨寄洲。

云暮,,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辄迟留。我醉歌君和,醉倒君扶我,惟酒可忘。一任刘玄德,相卧高楼”

  该词安事,作“不及引退”的戒;下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以安慰方,尤其“我醉歌君和,醉倒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仿佛已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倒西歪了,不禁一离愁,绝尘而去。  

   “乌台诗案”后,苏轼打算在黄州终此一生。他筑东坡,修雪堂,购田地,植果桑。《定风波》就是苏轼在勘察田地时遇雨而作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要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容易。苏轼一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乌台诗案”令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苏轼轼的中秋词中,明月和“云遮月”都有绝秒好词。积极用世还是消极遁世,经济民生或是物我两忘,想来哲人都很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