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草,往往是艺术水准越高毒性越大!
试以文革经典,反映文革前农村卫生医疗工作的电影《春苗》粗浅的探讨两句。
先说文革电影《春苗》。她是一部图解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将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指示精神的电影。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和党办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官僚主义的祸害。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意义。
再说导演谢晋。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通过镜头的运作,把好莱坞的煽情技巧玩炉火纯青,不露人为痕迹。如果电影以叙述好故事,并且感染观众为要,后来的所谓第N代的导演们给他提鞋都不配(含张艺谋和老愤青凯歌哥及那啥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大导演---此人名字一下记不起来了)。
然而,谢晋导演了一部可堪称是大毒草的电影《春苗》。所以讲《春苗》为毒草,并非去全面诟病毛泽东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指示(这个指示在当时有可取之处,但运动式的推行,给医疗改造本身应为极强的科学性、严谨性的活动带来的许多的难以克服的灾难,这场运动最后被邓小平时代终止,也是趋于理性的考量)。而是指用“大姑娘耍流氓会害死人”的招式去煽情本该严肃对待的医疗问题。
特举《春苗》剧情中的几例说明:
一是电影中宣扬“拿锄头的手一样能拿银针”。我不懂中医,可是与西医外科手术一对比,这问题大了。玩好柳叶刀并非人人可为。除了必要学习与锻炼培训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此人要有“天赋”,灵巧的手,良好的抗高压的心理。即便是牙医,长一只小手,便是优势啊!
二是,“春苗”大雨滂沱夜,去山中采集中药,为孩童治疗肺炎。且不说,这味中药是什么东西?药典里没有。合理的处置是,紧急召集乡民快速转移去大医院。如果按电影故事处理,盲目的去寻找草药,会耽误治疗时间,尤其是会误导当年的赤脚医生。当年我看完电影,很激动啊,给家父说“春苗”如何了不起,结果父亲怒目而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汤头歌》,甩给我,说道:“你闲着没事,以后每天背一篇汤头歌。”当然,随后和缓,给我举例讲,应如何对待当时农村儿童经常出现的拉稀肚疼厉害病情的处置。应该马上送有条件的医院化验,以防急性痢疾,几个小时就能因快速脱水造成孩子死亡(说明下: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经常发生急性痢疾)。乖乖,我吐吐舌头,钻被窝睡觉去了,再也不敢粉春苗了:)
毛泽东的“将卫生医疗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有他的无奈,但绝不可以运动方式推行。尤其是不应该用《春苗》这样的煽情作品去图解,这是大忌啊!但至今许多人还津津乐道《春苗》,可见其毒性之大啊,我认为这是此片艺术水准较高造成的,人们观影之后,以至于人念念不忘她的表象的“美”,而忽视其内在的无逻辑性、不合理性!这类文艺作品的毒性,甄别起来教难,但通过逻辑与理性思维可以找到,并且用理性科学的理念去彻底铲除之…当然我举例的《春苗》涉及技术科学领域,还好领悟,但涉及人文领域(如阶级斗争)可能就更难了...。